盂縣宋宣和六年鐵鐘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2T15:58:16+00:00

盂縣宋宣和六年鐵鐘《文物世界》2015年05期 趙培青摘要:我國現存宋代鐵鐘較少,本文主要敘述山西盂縣宋代宣和六年鑄造的鐵鐘簡況、銘文釋義、以及鐵鐘的鑄造工藝。盂縣宣和鐵鐘,為研究我國宋代大型鐵鑄文物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

盂縣宋宣和六年鐵鐘

《文物世界》 2015年05期 趙培青

摘要:我國現存宋代鐵鐘較少,本文主要敘述山西盂縣宋代宣和六年鑄造的鐵鐘簡況、銘文釋義、以及鐵鐘的鑄造工藝。盂縣宣和鐵鐘,為研究我國宋代大型鐵鑄文物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縣城政府後院有一座體量較大的單體古建築,俗名「西寺」,實為「三聖寺」之正殿。「三聖寺」據1995年版《盂縣誌》載:原名「淨土院」,唐貞觀五年(631年)改名「三聖寺」[1]。但此說所據無考。另據乾隆版《平定州志》「建制志·壇廟」記載:「三聖寺在縣西南隅,宋治平元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由上可知,「三聖寺」的最晚創建年代是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現僅存正殿五間,其餘建築近代拆除。正殿東西長22.3米,南北寬21.8米,占地面積約486.14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八椽,通檐用四柱,單檐懸山頂,灰瓦屋面琉璃瓦剪邊。斗栱鋪作為宋代風格。明代對部分梁架、柱子進行維修更換。2013年12月陽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聖寺」鐘樓拆除後,僅留鐵鐘,最初移至北關大王廟(盂縣文物管理所駐地),後保存於盂縣藏山風景名勝區(圖一)。1959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宋宣和六年鐵鐘」公布為第一批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鍾之簡況

鐵鐘通高2.5米,鍾鈕高0.5米,淨高2米。鍾耳長0.4米,耳上口內徑1.7米,耳下口內徑1.93米。鐘口圍長6.1米,鐘上壁厚0.05米,鐘下壁厚0.16米,重約6000千克(圖二)。鐘體上部弧圓向下逐漸外侈,從上向下分四層,分別是鍾鈕、鍾肩、鐘體和口沿。鍾鈕為雙頭蒲牢鈕(圖三),鍾肩突出有一圈覆蓮,小蓮瓣上開傳音孔八個,與之相間的大蓮瓣有鑄銘一周,為「皇帝萬歲重臣千秋」。鐘體為銘文區,以三弦紋分隔成上下兩層,每層八方。銘文區上層每方為0.43米×0.53米,下層每方0.58米×0.58米,澆鑄了鑄鐘時間、匠人、助緣人姓名約565個楷書陽文。鍾沿為八出葵口,唇面相間鑄八卦符號,鐘體完整。

二、鍾之銘文

以鍾銘為中心,順時針介紹16方銘文:

下一:鍾銘:/演大圓覺,擊大法鍾。/聽者聞者,悟其本宗。/觀音妙智,凡聖悉同。/無我無常,寂滅苦空。/於戲萬年,無功之功[2](圖四)。

下二:修武郎、管界巡檢鞠方,/敦武郎、監酒稅康,/修武郎、充縣尉曹,/迪功郎、主簿閻,/保義郎、監龍花河權主薄,/迪功郎、縣丞李,/迪功郎、權縣事呂。

下三:都維那:鄉貢進士翟時中、/鄉貢進士翟執中、楊申、栗玳、/郭鈺、謝盰顏、田參、謝田,/副維那:前典史謝晁前,妻/段氏五娘、男念四郎、女念九娘、/兄謝京、弟謝琪、姪孝庭。

下四:保義郎段箕、/典史尹環、李和、趙穎、趙民/書佐劉受、張濟、李□劉/林、王寧、孫易、曹□、馬/彥、郭厚、張林、齊章/段夆、杜福、姜穎/貼書趙賢、趙通、李嫤。

下五:張京、李振、田實、田□/郭溫、馮時、郝璟、蘇章/蘇澄、杜諒、李傅、胡□德、/攢司王全、許彥、尹祥、/書表司史權。/助緣人:王先、王安、韓慶、張

下六:贇□、李辛、李憲、王禮/王善、溫祥、郝瑋、王/京、張暉、張寶、周政、/趙晟。/三坊老人:逯和、王振、李進。/大保長:郭真、王□/諸院管句僧寶定、

下七∶善如、信福、惠源、重寶,/本院長老法普,/管句惠俊,講經僧∶/惠善、惠榮、惠珍、惠明/惠□、惠了□□僧。/牛村管句僧∶道超,/洪子店延休院化緣僧∶智明。

下八∶銘修武晏,孺人王氏/外婆 秦氏,女四小娘/宣和六年歲次、甲辰/十一月二十/日鑄。/本邑 陰瑞施書(圖五)。

上一∶兩飛村∶陳章,/牛村∶趙立、閆寶,/城武村∶胡寶、宋諒、/郭下、崔氏、張氏、成氏。

上二∶白水村助緣∶ 檀信/趙氏、男侯厚/祐、孫男 侯玫,/助緣∶劉氏、長男/侯元、妻郭氏、男侯政。

上三∶助緣 張氏王僧/匠人 康栓□佃/大監李全、王公立。

上四∶匠人武榮,/右口、張口/劉氏、李氏/蘭頭李允夏,/口氏/本縣處士馮春、張氏/口全、侯氏、曾氏、/向小文。

上五∶知縣宅康氏/施銀一兩錢/三貫文。上六∶手力郎級□劉成/劉□、曹宣/廳子武和李德劉/□英、張宗、李康/手力陰直尹世/王□尹寧/弓手郎級侯泉/間晟□□

上七∶□□□劉樂/酒稅□□口口口口口/段口口杜寶/口口口口。

上八∶曹順、曹福/兵士郎級鄭宣、/趙奇、梁瞻,/白水村侯景、/候佼、康□秉、王景、/侯明、侯濟、王榮。

三、鍾銘之釋義

鍾銘∶"演大圓覺,擊大法鍾。聽者聞者,悟其本宗。觀音妙智,凡聖悉同。無我無常,寂滅苦空。於戲萬年,無功之功"。

推廣延續佛的大智,需要擊打大法鍾。讓聽到鐘聲的人們,明白佛教之教義理解其佛宗。凡人真心頌揚觀音名號,即能與諸佛的智慧圓滿相應,皆得解脫。諸法無常,諸法無我,短暫的人生沒有真實的自體。啊!就是再過一萬年,至功常存。

四、銘文之職官

銘文記錄了當時盂縣幾乎全部的官吏和差役,包括知縣、縣丞、主簿、縣尉、管界巡檢、監當官(監龍華河權主、監酒稅)、典史、書佐、貼書、書表司、攢司、手力、弓手、廳子、兵士、蘭頭等,從中我們可以大致勾畫出當時盂縣縣衙的設置。

在宋代,縣衙的設置一般包括親民官、厘務官和背吏。親民官包括知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1~2名)。厘務官包括監當官、巡檢等,這主要是根據該縣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治安需要而設的,有的縣就沒有。胥吏包含的分工眾多,他們主要是協助上述兩類官員承辦具體政務。

從銘文來看,盂縣當時親民官設置齊全,特別是縣丞也備設,這說明盂縣一方面當時的戶口可能在萬戶左有,還有可能是盂縣經濟比較發達,事務繁雜,需要有人為知縣分擔工作。《宋史》"職官七"∶大觀三年詔令∶"昨增置縣丞,內除舊額及萬戶以上縣事務繁冗,及雖非萬戶實有山林、川澤、坑冶之利可以興修去處,依舊留存外,余皆減罷"我們認為盂縣縣丞之設,主要與當時盂縣礦冶發展有關,當然人口數也許符合此條件。

銘文中提到的厘務官有3個∶管界巡檢、監龍華河權主、監酒稅,後二職屬於監當官。管界巡檢主要是邊界巡查。監龍華河權主之設說明龍華河當時的經濟、社會活動比較多,如渡口、河運等等,,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龍華河的水量較大,遠非現在的若有若無相比。監酒稅比較複雜,宋代州縣官設酒務,派監官管理。酒務之設與否,關鍵看收入。收入多者設酒務,收入少者由民買撲P。對於酒的監管有兩種,一是榷酒,二是榷曲。前者不許私自釀酒,後者允許自釀,但酒麴需到酒務購買。少數地方實行榷曲,主要集中在南方,多數地方榷酒,盂縣實行的就是榷酒。它是允許私家賣酒,民戶向酒務批發零售,其資格也是拍賣得來,有獎有罰。酒課的收入,為宋朝財政收入之大宗。仁宗皇祐年間酒課收入為一千四百九十八萬六千一百九十六貫,英宗治平年間稍有減少,仍有一千二百八十六萬二千四百九十三貫。

銘文數量眾多的是胥吏,其級別最高的是典史,又稱押錄、押司、典押,政和年間改稱典史,是縣府中職位最高的吏員。其他的我們平常所見不多,如書佐、貼書、書表司、攢司、手力、弓手、廳子、兵士郎、蘭頭等。書佐、貼書、書表司、攢司此四種都屬於處理文書方面的,有的後來也兼管稅收事宜。手力和弓手是宋代公吏中設置最多的兩種。手力每縣或至 30餘名,負責追繳拖欠租稅,為縣官提供迎送搬運各種差使和"打草供柴"等雜役。縣令、主簿等均有配備手力的名額。弓手為古代兵役名目的一種,亦稱"弓箭手"、"弓兵"。直屬於縣尉,數量也在數十名,主要負責捕盜,後來也和手力一樣清稅,管理牢獄,巡邏等。斤子與手力近似。蘭頭一職,文獻中作欄頭、攔頭、攔子、攬頭、攬子等,"攔"與"欄"共用,主要是在河、津、渡口徵收過往商旅漏繳的稅物,在地方稅收中起很大的作用。關於胥吏的編制,隨時代和縣份都有差別。北宋熙寧年間,各縣額定公吏多者一二百人,或在二百人以上,最少也有數十人。

五、鐵鐘之鑄造

宋代沒有專門記載此類大型鑄件的文獻,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冶鑄"篇對此有詳細的記述∶凡鐵鐘模不重費油蠟者,先誕土作外模,剖破兩邊,成為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書文於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體,精算而就。外膜刻文後,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粘爛,然後蓋上。泥合其縫而受鑄焉。

根據對鐵鐘的測查並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此鍾採用的是泥型範法鑄造9。大致步驟是∶

根據設計挖掘一個土坑,在內塑造出鐘體泥模,是為內模。分段塑造外范,外范是若干塊拼接而成。外范上刻寫文字圖案,乾燥後用牛油潤滑。在頂部預留澆口8個,冒孔1個。鍾鈕是預製件,鑄鐘時,將鈕固定在相應的位置。一切準備就緒,即可多爐化鐵,一氣呵成澆注鐵水。最後去范打磨,大器即成。

銘文沒有明確說鐵鐘的鑄地,但我們推測是本地自鑄。盂縣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儲量豐富。據《山海經》載"白馬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多赤銅"。白馬山就在盂縣北部一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盂縣就已採掘鐵礦並進行冶煉。在近幾年戰國墓葬發掘中也佐證了鐵器的存在。《隋書·百官志》記載,北齊時原仇(今盂縣)設置局丞管理冶鐵業9。唐《元和郡縣誌》載∶"原仇山在縣北 30里,出人參、鐵礦"P。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在盂縣原仇山、白馬山等地設置冶鐵所。這些都說明盂縣煤鐵開採及冶鑄業有資源,有技術,到唐宋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宋宣和六年鑄造這樣一口精美的大鐵鐘應在情理之中。

下七:善如、信福、惠源、重寶,/本院長老法普,

/管句惠俊,講經僧:/惠善、惠榮、惠珍、惠明/惠□、

惠了□□僧。/牛村管句僧:道超,/洪子店延休院

化緣僧:智明。

下八:銘修武晏,孺人王氏/外婆秦氏,女四

小娘/宣和六年歲次、甲辰/十一月二十/日鑄。/本

邑陰瑞施書(圖五)。

上一:兩飛村:陳章,/牛村:趙立、閆寶,/城武

村:胡寶、宋諒、/郭下、崔氏、張氏、成氏。

上二:白水村助緣:檀信/趙氏、男侯厚/祐、

孫男侯瓊,/助緣:劉氏、長男/侯元、妻郭氏、男侯

政。

上三:助緣張氏王僧/匠人康佺□伷/大監

李全、王公立。

上四:匠人武榮,/右□、張□/劉氏、李氏/蘭頭

李允夏,/□氏/本縣處士馮春、張氏/□全、侯氏、曾

氏、/向小文。

上五:知縣宅康氏/施銀一兩錢/三貫文。

上六:手力郎級□劉成/劉□、曹宣/廳子武和

李德劉/□英、張宗、李康/手力陰直尹世/王□尹寧/

弓手郎級侯泉/閆晟□□

上七:□□□劉樂/酒稅□□□□/□□□□/

□□□□□/段□□杜寶/□□□□。

上八:曹順、曹福/兵士郎級鄭宣、/趙奇、梁瞻,/

白水村侯景、/侯佼、康□秉、王景、/侯明、侯濟、王榮。

三、鍾銘之釋義

鍾銘:「演大圓覺,擊大法鍾。聽者聞者,悟其

本宗。觀音妙智,凡聖悉同。無我無常,寂滅苦空。

於戲萬年,無功之功」。

圖五紀年題記

文物世界wwsj 2015.5 23

學術論壇

推廣延續佛的大智,需要擊打大法鍾。讓聽到鐘聲的人們,明白佛教之教義理解其佛宗。凡人真心頌揚觀音名號,即能與諸佛的智慧圓滿相應,皆得解脫。諸法無常,諸法無我,短暫的人生沒有真實的自體。啊!就是再過一萬年,至功常存。

四、銘文之職官

銘文記錄了當時盂縣幾乎全部的官吏和差役,包括知縣、縣丞、主簿、縣尉、管界巡檢、監當官(監龍華河權主、監酒稅)、典史、書佐、貼書、書表司、攢司、手力、弓手、廳子、兵士、蘭頭等,從中我們可以大致勾畫出當時盂縣縣衙的設置。

在宋代,縣衙的設置一般包括親民官、厘務官和胥吏。親民官包括知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1~2名)。厘務官包括監當官、巡檢等,這主要是

根據該縣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治安需要而設的,有的縣就沒有。胥吏包含的分工眾多,他們主要是協助上述兩類官員承辦具體政務。

從銘文來看,盂縣當時親民官設置齊全,特別是縣丞也備設,這說明盂縣一方面當時的戶口可能在萬戶左右,還有可能是盂縣經濟比較發達,事務繁雜,需要有人為知縣分擔工作。《宋史》「職官七」:大觀三年詔令:「昨增置縣丞,內除舊額及萬戶以上縣事務繁冗,及雖非萬戶實有山林、川澤、坑冶之利可以興修去處,依舊留存外,余皆減罷」我們認為盂縣縣丞之設,主要與當時盂縣礦冶發展有關,當然人口數也許符合此條件。

銘文中提到的厘務官有3個:管界巡檢、監龍華河權主、監酒稅,後二職屬於監當官。管界巡檢主要是邊界巡查。監龍華河權主之設說明龍華河當時的經濟、社會活動比較多,如渡口、河運等等,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龍華河的水量較大,遠非現在的若有若無相比。監酒稅比較複雜,宋代州縣官設酒務,派監官管理。酒務之設與否,關鍵看收入。收入多者設酒務,收入少者由民買撲[3]。對於酒的監管有兩種,一是榷酒,二是榷曲。前者不許私自釀酒,後者允許自釀,但酒麴需到酒務購買。少數地方實行榷曲,主要集中在南方,多數地方榷

十六萬二千四百九十三貫[4]。

銘文數量眾多的是胥吏,其級別最高的是典史,又稱押錄、押司、典押,政和年間改稱典史,是縣府中職位最高的吏員。其他的我們平常所見不多,如書佐、貼書、書表司、攢司、手力、弓手、廳子、兵士郎、蘭頭等。書佐、貼書、書表司、攢司此四種都屬於處理文書方面的,有的後來也兼管稅收事宜。手力和弓手是宋代公吏中設置最多的兩種。手力每縣或至30餘名,負責追繳拖欠租稅,為縣官提供迎送搬運各種差使和「打草供柴」等雜役。縣令、主簿等均有配備手力的名額。弓手為古代兵役名目的一種,亦稱「弓箭手」、「弓兵」。直屬於縣尉,數量也在數十名,主要負責捕盜,後來也和手力一樣清稅、管理牢獄、巡邏等。廳子與手力近似。蘭頭一職,文獻中作欄頭、攔頭、攔子、攬頭、攬子等,「攔」與「欄」共用,主要是在河、津、渡口徵收過往商旅漏繳的稅物,在地方稅收中起很大的作用。關於胥吏的編制,隨時代和縣份都有差別。北宋熙寧年間,各縣額定公吏多者一二百人,或在二百人以上,最少也有數十人。

五、鐵鐘之鑄造

宋代沒有專門記載此類大型鑄件的文獻,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冶鑄」篇對此有詳細的記述:凡鐵鐘模不重費油蠟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兩邊,成為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書文於其上。內模縮小分寸,空其中體,精算而就。外膜刻文後,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無粘爛,然後蓋上。泥合其縫而受鑄焉。

根據對鐵鐘的測查並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此鍾採用的是泥型範法鑄造[5]。大致步驟是:

根據設計挖掘一個土坑,在內塑造出鐘體泥模,是為內模。分段塑造外范,外范是若干塊拼接而成。外范上刻寫文字圖案,乾燥後用牛油潤滑。在頂部預留澆口8個,冒孔1個。鍾鈕是預製件,鑄鐘時,將鈕固定在相應的位置。一切準備就緒,即可多爐化鐵,一氣呵成澆注鐵水。最後去范打磨,大器即成。

酒,盂縣實行的就是榷酒。它是允許私家賣酒,民戶向酒務批發零售,其資格也是拍賣得來,有獎有罰。酒課的收入,為宋朝財政收入之大宗。仁宗皇祐年間酒課收入為一千四百九十八萬六千一百九十六貫,英宗治平年間稍有減少,仍有一千二百八

24文物世界wwsj 2015.5

銘文沒有明確說鐵鐘的鑄地,但我們推測是本地自鑄。盂縣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儲量豐富。據《山海經》載「白馬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多赤銅」。白馬山就在盂縣北部一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盂縣就已採掘鐵礦並進行冶煉。在近幾年戰國

學術論壇

墓葬發掘中也佐證了鐵器的存在。《隋書·百官志》記載,北齊時原仇(今盂縣)設置局丞管理冶鐵業[6]。唐《元和郡縣誌》載:「原仇山在縣北30里,出人參、鐵礦」[7]。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在盂縣原仇山、白馬山等地設置冶鐵所[8]。這些都說明盂縣煤鐵開採及冶鑄業有資源,有技術,到唐宋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宋宣和六年鑄造這樣一口精美的大鐵鐘應在情理之中。

[1]據志書編寫人員介紹,有人在正殿見過一通殘碑,上面有相關記載,但該碑現在被砌在牆內而不得見。

[2]民國23年王堉昌編《盂縣金石志略》卷一錄「宋三聖寺鐘款識」:演大國覺,擊大法鍾/聽者聞者,惕其本宗/觀者好智,凡聖悉同/無我無常,寂滅苦空/於戲萬

年,無功之功。

[3]買撲是宋、元時期的一種包稅制度。宋初對酒、

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稅收,由官府核計應徵數額,招

商承包。包商(即買撲人)繳保證金於官,取得徵稅之權。

後由承包商自行申報稅額,以出價最高者取得包稅權。元

時的包稅範圍更加擴大。

[4]《文獻通考》卷17征榷考四,中華書局,1986年

版)。

[5]王福諄《古代大鐵鐘》。

[6]《隋書》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百官中,中華書

局,1982年。

[7]《元和郡縣圖志》13卷,河東道二·太原府盂縣。中

華書局,1983年6月。

[8]《山西省經濟資料》,1995年。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盂縣文物管理所)

(上接第64頁)

出自太原陽曲,郭子儀的祖籍在陽曲。在漢隋唐時,陽曲一度時期改稱汾陽。按唐代修史、立傳、賞爵、封侯的慣例,多以祖籍地冠名,故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表明了華陰郭氏出自太原的歷史淵源,是郭氏族人獻給太原祖地最豐厚的榮譽。

族人總計達三千餘口,是唐代中葉第一大家

近代以來,郭氏子孫遍全球,成為海外華裔僑

胞中精英薈萃的旺族大姓。據初步統計全球現有

各類郭氏宗親組織34個(含港澳台地區),形成一

個以血緣姓氏為紐帶的「華人社會」。他們心繫祖

國,心繫故鄉,為家鄉故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作

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更是

郭氏族人的驕傲和自豪。

族。宋元以後,其子孫後裔遍布全國各地,明清之際,又渡海遷台,創業海外,以至當今海外郭氏僑胞90%以上都自認是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郭子儀成為中華郭氏中最具號召力,凝聚力的歷史人物。

(本文參閱了李古先生的《中華郭氏》一書,特

此致謝)

(作者工作單位:太原市晉祠博物館)

文物世界wwsj 2015.5 2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