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子世家》上之二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2T20:52:22+00:00

上文寫到孔子十七歲那年發生了幾件影響他一生的事,一件是被季孫氏家臣陽虎所辱,另一件是魯國三桓之一,孟釐子臨時前交代他自己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處學禮。那麼孟釐子為何要讓自己兒子到孔子處學禮呢?

上文寫到孔子十七歲那年發生了幾件影響他一生的事,一件是被季孫氏家臣陽虎所辱,另一件是魯國三桓之一,孟釐子臨時前交代他自己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處學禮。那麼孟釐子為何要讓自己兒子到孔子處學禮呢?

世人皆雲「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國,而周公旦則是《周禮》也就是《周官》的制定者,周朝的政治文化禮儀制度,是周公旦一手創立的,因為周公要輔佐成王,所以周公一直沒有就國,到周公的兒子伯禽才到魯國就國即魯國第一位國君魯文公。伯禽到達封國之後,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後完全依照周公所制定的禮儀制度進行治理。因為要對封地進行革風易俗,伯禽前前後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然後返回成周報告政績。而魯的鄰國齊卻只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這是因為齊國採取了和魯國不同的政策。齊國的封君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簡化了周禮,很快就穩定了統治。周公因此認為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因為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據《左傳·昭公二年》記載,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左傳·閔公元年》記載,魯閔公元年冬,齊桓公派仲孫湫到魯國去探視魯國的內亂情況,仲孫湫回國後稟告說:魯「猶秉周禮。」又說:「魯不棄周禮。」《周禮·明堂位》也記載,魯國的「禮、樂、刑、法、政、俗」,並沒有什麼改變。

作為周禮保存者的魯國大夫,三桓之一的孟釐子讓自己兒子跟宋國逃亡貴族的後代孔子去學禮,好像有點不可思議,但這又是歷史事實。韓宣子發出感嘆時,孔子已經十二歲,可見當時魯國宮廷貴族還基本保留了周朝的典籍制度。那麼僅僅五年後,三桓的繼承人就向孔子來學禮,如果排除孟釐子有未卜先知的預知能力,這個原因只能從其他地方來尋找蛛絲馬跡。

眾所周知司馬遷公下筆如刀,惜墨如金,上文一句「孔子由是退之」五個字道盡了17歲的孔子當面受辱後的辛酸。孟釐子讓孟懿子師孔子,前面說了那麼一長串,都在強調一件事,孔子是宋國貴族後裔,孔子的先祖弗父何是可以做宋國國君的,但他把國君的位置讓給了他兄弟。而宋國,是前朝殷商宗室微子啟的封地,孟釐子口中的聖人,應當指的就是商紂王的兄弟微子啟,當年武王伐紂,紂王自焚,「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也就是說微子代表殷商貴族降了周,代表天命從殷商傳遞到了周朝。宋國作為前朝遺民的封國,自然要比周朝貴族更遵循周朝的制度,才能表現出自己已經服從周朝統治,於是宋國特別恪守周禮。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宋襄公還恪守周公制定的諸侯戰爭禮,敵軍未成列,不許攻擊,導致打敗仗,宋襄公本人也成了迂腐昏聵的代表,被後人嘲笑。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宋國作為殷商後裔,又只是中等國家,宋襄公想會盟稱霸,國力不足,只能通過恪守戰爭禮節來占據道德制高點來達成,只是宋襄公錯誤估計了形勢,周朝的姬姓封國自己都已經不把祖宗的制度當回事了,怎麼可能聽命於宋襄公呢。

那麼孟釐子讓孟懿子師孔子的原因,其實也可以推敲出來,魯國是小國,禮崩樂壞就在眼前,三桓架空了魯國國君,三桓自己又被自己的家臣架空。魯國國君拿三桓沒辦法,三桓拿自己家臣其實也沒辦法,用日本人的話說,幕府後期下克上已經成為習慣。孟釐子讓孟懿子師孔子,無非是看重孔子宋國貴族後裔這個身份,希望自己兒子能像宋國貴族一樣恪守周禮,維護自己的貴族地位。

無論孟釐子出於什麼原因讓孟懿子師孔子,17歲的孔子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機遇。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孔子在季孫氏那裡得到了一個管理庫房的差事,然後又負責養殖。可能由於三桓的賞識,連魯國國君也知道孔子。孔子二十歲那年,兒子出生,魯國國君還送給孔子一條鯉魚,於是孔子把自己兒子取名為孔鯉。當然這是題外話。

孔子做了孟懿子和南宮敬叔的老師以後,獲得了一個極大的平台,當時的貴族子弟有遊學的傳統,南宮敬叔跟魯國國君說,讓他和孔子一起去洛陽遊學。於是孔子在洛陽見到了人生的導師,周朝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老子見到年輕的孔子,估計是比較賞識,送了孔子一段話,「『聰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瀕臨死亡,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為抉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兒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這段話,前半段是講如何保存自己,後半段則講的是忠孝的原則。可能是睿智的老子洞察到了孔子聰慧博學,自我意識強烈吧。等孔子從洛陽遊學回來,學問精進之後,跟他學禮的弟子又多了幾個。

(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