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列國齊聲叫好,獨留晉侯空傷悲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2T20:53:09+00:00

前言:自晉文公稱霸諸侯後,晉國的霸業在春秋時期維繫了百餘年,而整個春秋的歷史僅三百餘年,可見晉國有多猛?如果給春秋列國的實力做個排名,晉國位列第二的話,誰敢稱第一?可是這樣一個強橫的晉國,最後竟然被韓、趙和魏給瓜分了。

前言:自晉文公稱霸諸侯後,晉國的霸業在春秋時期維繫了百餘年,而整個春秋的歷史僅三百餘年,可見晉國有多猛?如果給春秋列國的實力做個排名,晉國位列第二的話,誰敢稱第一?可是這樣一個強橫的晉國,最後竟然被韓、趙和魏給瓜分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動盪的、躁動的,誰都想坐頭一把交椅,如果有晉國的存在,誰心裡都得發怵,而如果沒有了晉國,各國諸侯都得開懷大笑。那麼,三家分晉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今天,我們一起從它的發生背景、演變過程和後續影響,這三個方面來仔細了解它。

一、三家分晉的背景

1、 晉無公族

所謂公族,可理解為王族、皇族,晉國公族也就是晉國君主出身的大家族。周朝建立之初推行了分封制,晉國正是從此而來,當時周成王(周武王之子)為了讓自己家族的人來幫自己鞏固權力,便把唐地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唐叔虞,唐國後來發展成了晉國。不僅僅是周天子喜歡分封自己家族的子弟,各家諸侯也喜歡。

在一種鬆散的社會制度下,血緣關係無疑是比較可靠的。然而,晉國在經過多次內亂後,分封公族子弟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尤其是晉獻公時期,諸公子受到君主的嚴重打擊,逃的逃,死的死。此後,晉國就形成了一種潛規則,約束公族勢力,不封公子,導致不少晉國公子只得到其他諸侯國謀前程。至於因此出現的權力真空自然由異姓卿族來填補了。

2、 春秋六卿

晉文公能夠稱霸春秋,他在軍隊建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他在城濮之戰前推出了三軍制度,將晉軍分為中軍、上軍和下軍,每軍由一名將和一名佐來統領,由此增強晉軍的組織性,便於指揮。晉文公早年一直在外流亡,得虧了趙衰、狐偃和魏犨等人的扶持,方才回國登上君位,所以他從心理上就更信任這些人,於是就從他們中間來選出三軍的六名將佐。

由於晉國實行的是軍政一體化的制度,這六名將佐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手裡的權力很大。晉文公為了防止一家獨大,便定下了「長逝次補」的規矩,讓六卿輪流執政。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六卿基本固定在了趙氏、魏氏、韓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這六家。六大卿族看似是和晉國一起發展,實際是在不斷蠶食君主的權利,六卿越強,君主就越弱。

二、三家分晉的過程

1、 鐵之戰

六卿之中的中行氏和智氏都是出自於荀氏,中行氏的老祖荀林父(曾任執政正卿)和智氏的老祖荀首(曾任中軍佐)是親兄弟。按道理來說,這兩家的關係應該很好才對,實際上確實好了很長一段時間。荀首的玄孫智躒當家主時,智氏差點被踢出了權力核心,多虧了族叔中行吳的保全。公元前497年,趙鞅加害了中行氏家主的親外甥趙午。

中行氏便號召各卿族一起攻打趙氏,不料就一個長期聯姻的范氏來幫忙。當時智躒有一個很信任的人,名叫梁嬰父,他一直想取代中行氏而進入六卿,便慫恿智氏幫助趙氏,至於魏氏和韓氏,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在利益的驅使下,三家都站位趙氏。最後,中行氏和范氏在鐵之戰中大敗而逃。兩家的土地被剩下的四家瓜分。

2、 智伯攻趙

中行氏和范氏垮台後,六卿就只剩下了四卿,其中智氏因為分得的資源最多,並且在半個世紀裡出現了兩任執政正卿,一躍成為實力最強者。智氏家主智瑤(智躒之孫)是一個既有野心,又有權謀的人,他深知逆水行舟的道理,只有讓智氏繼續往上走,才能規避風險。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假模假樣地給君主上貢土地。

然後,再以正卿的身份要求其他三卿也像他一樣做。這裡面的道理有二:其一,削弱其他三卿的實力,其二、土地與其說給君主,最後還是落到智氏手中。韓氏和魏氏因為實力的原因,聽從了智氏的要求,趙氏最屬膽大,壓根不理。智氏便聯合韓氏和魏氏,一起進攻趙氏。不料最後他們兩家突然臨陣倒戈,兩家聯合趙氏一起把智氏給滅了,並且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3、 晉國滅亡

十一變六、六變四、四變三,君主去哪兒了?君主為何不管?不是不管,是越到後面越沒法管了,土地和人口都是人家的,自己就是掛個名,拿什麼管?晉出公倒還有些魄力,因為不甘淪為傀儡,便向鄰國借了些兵馬,由他親自率軍討伐三卿,結果自然是敗局,水花都沒濺起一個,把命卻丟了。三卿此時還需要晉國的招牌,便隨便在晉國公室中找了一人,立為君主,是為晉幽公。

有了晉出公的前車之鑑,晉幽公對三卿是怕得不得了,如果有事情需要和三卿會面,他寧願自己放下身段,親往三卿封地求見,都不敢召見他們。三卿一看都這架勢了,還有什麼好顧忌的,便把君主的土地瓜分得只剩下兩座城池了。就這樣到了公元前403年,三卿終於充滿底氣地向周天子要名分,周天子於是正式封他們三家為侯爵,再往後,三家把晉國最後的城池也給拿走了,晉國宣告滅亡。

三、三家分晉的影響

1、 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之後,春秋結束,天下迎來了更加熱鬧的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國因為同出一脈,且都是剛立國不久,便抱團取暖,被人們稱為三晉。三晉一致對外,不僅很快在戰國的大環境下站穩了腳跟,還傲視其他列國。然而隨著魏國的一騎絕塵,三晉也有了矛盾,魏國因為率先變法,實力高居榜首,再也不把昔日的小夥伴當回事了,照樣是該打的打。

趙國不甘示弱,大膽地把都城遷到了邯鄲,通過不斷蠶食鄰國土地而壯大自身,後來還推行了胡服騎射,讓天下側目。韓國雖然先天上不如趙國和魏國,但是也有自己的路可走,不僅滅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鄭國,還搞了申不害變法,讓人嘆服。除三晉以外的其他幾個大國也基本都是這個套路,不是兼併,就是變法,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勢。

2、 合縱抗秦

魏國因為實力強,便四處出擊,西邊打秦國,東邊攻齊國,中間還要穿插著打下趙、韓等國,最後自己把自己帶上了下坡路,霸主的寶座丟了不說,實力也從超一流變成了二流。韓國因為所處位置比較尷尬,總是遭受無妄之災,實力逐漸被消耗成了三流。趙國雖然敢戰、善戰,可惜因為長期給魏國當了小弟,錯失了寶貴的時間,再加上區域經濟條件較差,實力到後面也只能說是個一流。

齊、楚、燕,這三國也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能趕上趟。大家仿佛很有默契地把機會讓給了秦國。秦國原本都差點被魏國給滅了,卻知恥而後勇,進行了一場深度變法,實力從二流變成了一流,再加上歷代君主的高明戰略,直接成了超一流,其餘六國不得不通過合縱抗秦來維持局面。當秦國適應了六國合縱的節奏後,統一天下就不遠了。

結語

三家分晉,曾經被晉國教做人的齊、楚、秦等國都很開心,第一不當第一了,他們這些第二、第三不就有了當第一的機會了?韓、趙、魏也很開心,從一國之卿變成了一國之主,這裡面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對於他們來說,分晉是大好事,尤其是秦國,白白撿了一個一統天下的偉業。

唯一不開心的就是晉國自己了,明明自己才是上帝寵兒,偏偏落得個如此結局,還有那些在三晉之間的戰爭中遭受苦難的百姓們,明明都是一個屋檐下的,結果成了仇人,分晉得是多麼大的壞事?

參考文獻:

《史記》

《戰國策》

《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