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里斯·詹森的傳奇家族:英國首相的曾祖父也是一個「凱末爾」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2T20:53:57+00:00

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的家族,四代人,在擇偶觀念上,向來秉承著一個原則——絕不找家境和心智水平比自己差的女人。

英國首相鮑里斯·詹森的家族,四代人,在擇偶觀念上,向來秉承著一個原則——絕不找家境和心智水平比自己差的女人。

很大程度上,也正因如此,一個多世紀以來,從土耳其小鎮開始走起,這個家族湧現出了奧斯曼帝國最後一任內政部長,英格蘭傳媒大佬,直到當今的英國首相。


這裡,先捋一捋鮑里斯·詹森首相那1/8土耳其血統的源頭。

1901年,土耳其北部的一個叫做Anatolia Kalfat的小鎮,31歲的革命詩人艾哈邁德·艾凡迪告別了家人,坐了兩天驢車,到了伊斯坦堡,然後登上了開往埃及的客船。

和大多數兒時毛髮瞳孔較淺,但成年後黑髮黑眼的土耳其人不同,不知為何,這個小鎮的居民們幾乎全都頂著小亞細亞半島比較罕見的淺金色頭髮,相貌更接近於波羅的海沿岸居民而非地中海民族。

艾哈邁德·艾凡迪,也是如此。

這位富商家庭出身的革命詩人之所以要離家遠赴埃及,主要還是因為,在土耳其,他有些混不下去了——作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和制度的熱烈擁護者,他之前曾因參與反對君主制度運動,曾經被關了一陣子監獄。

出獄後,因為有了「案底」,中學老師的工作也丟了,還處處受政府的監視,經常被拉出去盤查。

與其如此憋屈的待業在家,還不如出去闖蕩闖蕩。

艾凡迪的目的地是他心中的「民主燈塔」——英國。

但因為屬於上了奧斯曼政府黑名單的「敏感人員」,他的行程很受限制,直接去歐洲國家,簽證辦不下來。

於是,他只能花上點時間和精力「兜個圈子」——先坐船去北非的埃及,再輾轉到英國。

在埃及,艾哈邁德·艾凡迪改用了自己發表詩歌時的筆名——阿里·凱末爾。

在土耳其語中,凱末爾有「正義」的意思,所以,在土耳其,叫凱末爾的,並不少見。

比如,著名政治軍事猛人,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全名則為加齊·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

他原本就叫做穆斯塔法·凱末爾。加齊是1920年,凱末爾將軍大敗趁火打劫進攻小亞細亞半島的希臘軍隊(要不是這一仗,土耳其的領土面積和海岸線可能會比如今還侷促),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予他「加齊」的稱號。這個「加齊」,有「勝利者」、「常勝將軍」之意

再後來,凱末爾完成了土耳其全面社會革命後,國家煥然一新,發展得相當不錯(看跟誰比),1934年11月,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激和敬仰之情,大國民議會授予他「阿塔圖爾克」的「國姓」。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土耳其人的老爹」的意思。

好了,咱們說回詹森首相的曾祖父,阿里·凱末爾。

改了名字後,阿里·凱末爾在歐洲多國遊歷,漲了見識,也積累了不少人脈(當年流亡歐洲的土耳其名人不在少數,他們都擁有很高的威信和一定的「粉絲群」)。

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廢黜了被稱為「血腥蘇丹」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阿里·凱末爾返回祖國,並迅速成為了土新聞和政界的新星,同時,在國際上,也打出了一些知名度。

當年的英國《泰晤士報》對阿里·凱末爾和他所屬的政黨「自由聯盟」評價極高,將其譽為「土耳其最傑出的文人之一,受到人民熱烈歡迎的演說家」。

此時,阿里·凱末爾從一個堅決反對君主制的革命青年,演變成了一個較為溫和的君主立憲制擁護者,他主張土耳其效仿英國政治模式,進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社會改革,而非暴力革命。

在民族政策上,他極力反對土耳其大突厥主義政策,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實際掌權的軍人集團對境內非穆斯林公民的排擠和壓迫。

結果,到了1911年,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前,阿里·凱末爾再次被土政府列入了「黑名單」,被迫跑到了英國「避難」。

兩次巴爾幹戰爭後,奧斯曼帝國丟掉了在歐洲的大部分疆土。

隨後的一戰,再次成了戰敗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不但沒能「翻盤」,反而被肢解的四分五裂,甚至面臨著亡國的命運。

1919年,受到土耳其新內閣的邀請,阿里·凱末爾結束流亡,重返祖國。

此時,土耳其不僅國際上已經成為協約國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國內竟然也不團結——主張和西方妥協的;主張自力更生跟戰勝國死磕的;傾向君主立憲的;要搞共和國的;主張民族宗教平等的;致力於用伊斯蘭價值觀的治國....各路勢力,把土耳其政壇折騰得亂鬨鬨。

當年5月,作為親英勢力老大的阿里·凱末爾,被任命為了奧斯曼內政部長,並享有大維齊爾(宰相)頭銜。

土耳其最落魄的時候,恰好正是阿里·凱末爾的人生巔峰時代。

而此時的另一個凱末爾——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穆斯塔法·凱末爾,還只是一個軍隊高級將領,在政壇上的勢力,並不及這位「愛國詩人」出身的阿里·凱末爾。

然而,作為世界大戰中「救國英雄」(一戰時,凱末爾將軍曾兩次率領土軍成功阻擊了協約國的登陸行動),他的民間威望是非常高的,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而且,不要忘了——槍桿子裡出政權。

在這段時期,土耳其政壇出現了「兩個凱末爾」對峙的局面。

穆斯塔法·凱末爾將軍要求直接擺脫外國勢力干涉,成立共和國,統一土耳其語言文化。

阿里·凱末爾部長則傾向於君主立憲,要讓土耳其認英國為保護國,然後複製粘貼英國那套政治經濟制度。

在他看來,戰勝國們都想在土耳其分得一杯羹,土耳其死扛肯定是鬥不過,不如直接認個老大,這樣光讓一方列強占便宜即可,不用再照顧其他眾列強們情緒了。

雖然對外關係方面,阿里·凱末爾確實有「賣國」之嫌,但他的主張里,也有比較積極的一面——他極力譴責青年土耳其黨內部貪污腐化,操縱輿論,打壓國內民聲;

同時,他還主張不分宗教民族,土境內公民一律平等,尊重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的習俗,並勇於承認當年被土耳其軍方極力遮掩的亞美尼亞大屠殺(1915~1917年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的150萬亞美尼亞人遭遇的有組織「種族滅絕」)。

作為內政部長的他,頂住壓力,勇敢地發表署名文章說:

我們對各種非土耳其語言的基督徒刀兵相向,我們不要試圖把責任推到亞美尼亞人身上....我們殺人放火,謀財害命;我們的議事廳和參議院裡坐滿了竊國大盜。我們不應該一錯再錯....

以及

全世界都對這種罪行感到震驚。其規模巨大,過程殘忍……它的始作俑者不是三五成群的不法之徒,而是數以十萬計的群氓....

作為一個土耳其政府高層大佬,阿里·凱末爾在宗教民族議題上的立場和正義感,還是十分令人欽佩的。

要知道,100多年後,如今的土耳其政府,在鐵證如山的事實面前,還在極力否認亞美尼亞大屠殺慘案。

不過,相比國內事務,真正斷送阿里·凱末爾政治生涯的,是他帶著「賣國」色彩的外交主張。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作為一個堅定的親英政客,他主張土耳其應該成為英國的保護國,甚至對英國接管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的「方案」,表示了支持和歡迎。

按照阿里·凱末爾的設想,有了英國的「保護」,別的國家再想占土耳其的便宜,就不好下手了。

尷尬的是,到了1920年,希臘軍隊入侵小亞細亞半島的時候,英國卻沒有直接拔刀相助,僅僅是聯合法國,在外交層面對希臘施加了一些壓力。

這時,絕境中的土耳其也意識到了,如果協約國的其他成員是想從奧斯曼帝國的屍體上撕下一塊塊肥肉的話,而作為「世仇」的希臘人,則是來徹底滅亡土耳其民族的。

生死存亡之際,哪個老大,也靠不住。

最終,在穆斯塔法·凱末爾將軍的帶領下,土耳其人終於被激發起了迴光返照般的戰鬥力,奮力反擊,把希臘人趕出了小亞細亞半島。

土耳其在對希臘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1922年,協約國同意廢除徹底肢解掉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並在瑞士洛桑重新展開較為平等的和談。

隨著土耳其國運的再次扭轉,另一個「凱末爾」——阿里·凱末爾的生命和奧斯曼政府的統治,也一起走到了盡頭。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革命政府宣布,永久廢除蘇丹制。

三天後的11月4日,奧斯曼最後一屆政府的內政部長,阿里·凱末爾在伊斯坦堡被捕,隨即被押解到擬定的新首都安卡拉,面臨叛國罪指控。

11月15日,經由革命政府法庭審判阿里·凱末爾叛國罪成立。

次日,也就是11月6日,阿里·凱末爾就被處死了。

具體的處刑過程,非常之殘忍。

據當事人,新政權的二號人物努雷丁·帕夏將軍後來回憶:

阿里·凱末爾被軍人帶到了一塊空地上,然後馬上圍過來一群人用棍棒打爛了他的頭顱,用刀把他割得鮮血淋漓,用石頭把他砸得不成人形。

被用棍棒、石頭、刀子輪番折磨得奄奄一息後,阿里·凱末爾最後接受了絞刑。他那血肉模糊的屍體還在絞架上吊了好幾天來示眾,胸前掛著個牌子,上頭寫著「無恥英奸」、「亞奸」(指他同情亞美尼亞人,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事實的行為)。

幸運的是,阿里·凱末爾的直系後裔此時都在英國,並未遭到株連,這個家族的政治基因同那一頭扎眼的淺金色頭髮一樣,頑強而成功地延續了下來。


雖然阿里·凱末爾崇拜英國的幾乎所有事物,生活非常西化,但他終生都是一個非常虔誠的穆斯林,6歲起便可熟練背誦《古蘭經》,只要條件允許,每天按時禱告。

不過,他卻交了很多基督徒朋友,甚至,連他的妻子,也是個基督教新教聖公會教徒,一個富有的英裔瑞士淑女。

在阿里·凱末爾在英國避難期間,1911年前後,他的妻子溫妮弗萊德·詹森在倫敦生了二胎,兩口子將這個男嬰取名奧斯曼·威爾弗雷德·凱末爾。

產子後不久,溫妮弗萊德就猝然死於產褥熱。

1919年,阿里·凱末爾返回土耳其「搞政治」的時候,並沒有隨身帶著兩個孩子。

小奧斯曼和姐姐塞爾瑪自小就跟姥姥姥爺生活在英國。期間,他們的老爸也會來英國探望,但每次都來去匆匆,眉頭緊鎖...直到兩年多後,阿里·凱末爾被以及其殘忍的手段送去見了真主。

老爸死後,凱末爾姐弟直接用了老媽這邊的姓氏——詹森。

不過,1950年代的時候,阿里·凱末爾的女兒塞爾瑪又主動恢復了「凱末爾」姓氏,並取得了土耳其國籍,她的後代在英國和土耳其兩邊都發展的不錯。

而小兒子奧斯曼·威爾弗雷德·凱末爾,對土耳其則沒什麼感覺了,被送去貴族專享的伊頓公學前,直接改名叫做了威爾弗雷德·詹森。

去掉封建殘餘的奧斯曼和名氣太沖的凱末爾後,再加上那一頭英國人中也少見的淺金色頭髮在大多數場合下,威爾弗雷德·詹森都成功地隱瞞了自己的土耳其血統,也隨姥姥姥爺,成了一名聖公會基督徒。

1936年,威爾弗雷德·詹森和姥爺的商業合作夥伴兼密友,法國貴族後裔艾琳娜·德·普費弗爾·威廉士結婚。

艾琳娜就是鮑里斯·詹森首相的奶奶,她名字裡這個德·普費弗爾(de Pfeffel),就是一個典型的法國貴族姓氏。

鮑里斯的老爸斯坦利也繼承了這個貴族姓氏並傳給了自己的兒子。

如今,正式的文件中,鮑里斯·詹森首相的全名還是——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

阿里·凱末爾的孫子,斯坦利·詹森從小接受的就是英式貴族教育。1960年代,在求學階段,就「順便」解決了自己的婚姻大事——他的妻子是自己牛津大學的同學,詹姆斯·福塞特爵士和的古地理學家比阿特麗斯教授的女兒,夏洛特·福塞特。

福塞特家族是著名女權組織福塞特協會,在政界和傳媒界都說得上話,人脈非常廣。

夏洛特懷孕期間,他們兩口子曾去墨西哥旅遊,在當地很幸運地遇到了一位叫做鮑里斯的牛津同學的老爸,並受到了熱情款待。

為了表達感謝,斯坦利·詹森,承諾如果生了男孩,就給他起名鮑里斯。

這就是鮑里斯·詹森之名的由來。

可能受到了祖上爺爺的詩人、演說家氣質的影響,斯坦利·詹森特,能說會道,善於社交,尤其是對女性,自帶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斯坦利·詹森先是在美國紐約的銀行和風投領域工作,後來在老丈人的提攜下,回到英國投身傳媒業,漸漸混成了大佬級的人物。

雖然斯坦利和夏洛特生了一大堆孩子,但兩人婚後關係並不很和諧,斯坦利曾經出軌數次,夏洛特因此還一度患上了抑鬱症。

當年,作為老大的鮑里斯也成了媽媽的情感支柱,這讓他後來成了一個特別善於傾聽女人心事的男人。

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長大後,鮑里斯卻重複了花心爸爸的老路。

從小接受頂級教育的鮑里斯·詹森,至今共有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登上過時尚雜誌的貴族美女+牛津學霸阿萊格拉·莫斯廷·歐文。

第二任妻子是劍橋畢業的金牌律師蘿拉·詹森·惠勒。

然後就是如今的這位,小了他23歲的凱莉·西蒙茲。

雖然凱莉看起來沒什麼架子,就是鄰家少婦的模樣,但論家勢,也在詹森之上,她是英國《獨立報》聯合創始人馬修·西蒙茲的女兒。

凱莉之前是保守黨總部擔任媒體公關專員,屬於詹森競選團隊的核心人物。

2018年,她被美國《公關周刊》評為英國政治傳播界第二大影響力人物。

2019年,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以「首相女友」身份入住首相官邸唐寧街的女性。

因為,那時鮑里斯·詹森和第二任妻子的離婚手續還沒能辦妥——跟一個內心強大的職業律師搞離婚,哪有那麼容易。

除了三任妻子和四名婚生子女外,據英國媒體自己爆料,首相大人還至少有三到兩個非婚生子女和兩名已經確認的曾經的情人——一位是金牌藝術顧問,另一位是著名記者。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句話——通常,成功男人都會有個努力打拼的頑強的祖先,和一個明智的老爹,他們的擇偶對象,往往不是漂亮的花瓶,而是在一些層面,比自己還要強大的女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