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心法闡微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3T13:23:46+00:00

內家武學,肢體動作簡單,就花樣而言,遠不如外家拳法。教學雙方只有心心相印,這功夫才能傳承的下去。理法不明, 修煉也只是空耗時日。

內家武學,肢體動作簡單,就花樣而言,遠不如外家拳法。關鍵在於其心法。教學雙方只有心心相印,這功夫才能傳承的下去。所謂心法,就是「理」。理法不明, 修煉也只是空耗時日。由於我國武學門派眾多,這理論也是各說各話。同一個詞,同一句話,在不同門派指代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諸多爭執,多源於此。

既然要離開傳統圈子發展傳統武術,就得先跳出話語的「是非圈」。因此,我們準備著手構建便於現代人理解的武學理論體系。本貼就是嘗試把內家功夫修煉的理念和細節,用大家能聽懂的話解釋出來。內家功法體系龐雜,我們憑藉一己之識進行梳理總結,肯定是掛一漏萬。所以暫時不定框架,不定進度,想到哪,寫到哪,先把內容羅列出來,將來再系統整理。

內家功夫的基礎——筋骨修煉的基本原理和步驟

大家現在都知道,我們所傳播的內家功法,強調松靜入門。但是往往忽略了,松靜之法背後的含義,是從筋骨修煉入手。筋骨鍛鍊,是中國傳統內家功夫的基礎。如同製造一輛戰車,筋骨就是戰車的構架和鋼板。堅硬如鐵的骨骼,柔韌如簧的筋腱,才是內家拳以「柔弱勝剛強」的「資本」。氣血和神意的訓練,必須以強壯的筋 骨為物質基礎,否則就如同空中樓閣。

筋骨訓練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靜態的站樁,二是運動的「走架」。不論哪種形式,均要以九字訣為指導原則,即「骨要撐、筋要繃、肉要松」。動也好,靜也好,只要保持這種狀態,筋骨就會不練自練,不養自養。

但是我們要明白,原理不直接等同於功夫。要想功夫上身,還要明白訓練的程序、層次及不同階段的標準。下面,我把筋骨修煉的大致程序及每階段的效果簡介如下,供大家自修時參考。

1、肌肉放鬆

這是第一步。雖然咱們幾乎人人都把松掛在口頭上,但是真能把「松」說明明白白的,估計還沒有幾人。大部分人還是在松、緊、僵、懈之間,搖擺不定,苦苦摸索。

內家功夫作為一種強度不斷增大的鍛鍊形式,它所要求的「松」,是在樁架不散的前提下,肌肉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站樁時大腦指示肌肉,要絕對的松,如同喝醉 或者泡澡時一般,但是同時又命令肌肉,樁架不能散亂變型。這樣周身的肌肉實際就處在一種矛盾狀態,既要松,又要保持緊,一旦感覺到了緊,又要馬上放鬆,太 鬆了又要略略收縮,結果就是所有的肌纖維處於一種類似於彈簧振子般的震盪狀態中,幅度極微,但頻率極高。這時候,肌肉深處的毛細血管會充分打開,通過血液 把營養輸送到身體各部,同時把體內的垃圾清走。這裡特別要強調一下,正是這種深度的灌溉和清洗,使本身沒有血管的筋腱和骨骼也吸收到了的充分的營養,所以 出現了「強筋壯骨」的效果。

這就是只要堅持站樁,既使是不明道理,體質也會逐漸改善的原因,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嘛。

但是我們作為武學愛好者,不能滿足於這個層次的收穫。既要搞明白其中的道理,更要繼續深入。

2、關節間隙拉大

肌肉不用力,骨架在重力作用下就要出現塌散的趨勢。但是由於肌體還在執行一個維持樁姿的指令,所以骨架不會像人昏倒那樣徹底垮下去,而是維持著一種將散未散的臨界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骨骼之間的關節囊以及聯繫骨骼的肌腱,均會承受骨骼下墜的力量。而我們智慧的祖先,通過「樁架」中的各種細節微調,如調頂豎 項、松腰坐胯、沉肩墜肘、撐肩橫肘等一系列要領,把各節骨頭單純下墜的力量變為各個方向的分力,在這種狀態下,骨與骨之間呈現一種「節節相反」的狀態,關 節的間隙拉大,關節囊和肌腱被拉長,從而建立起一種拱形的骨架支撐結構。也就是所謂的「骨為弓,筋為弦,一身備五弓」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骨骼和韌帶受 力程度很大,相對的,吸收的營養就更多,鍛鍊效果也就更進了一步。

3、體會骨骼的重量,並以這種重量為引子,進一步拉伸筋腱和筋膜。

在這裡首先要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內感知」。

一般人的感知能力都是向外的,如看、聽、嗅、觸等。練習內家拳,主要是在身體裡面做功夫,因此必須具備感知體內變化的能力。個人認為,如果一定要把武術分為內家外家的話,是否具備了「內感知」能力,應該是關鍵性標準。沒有內感知,就得以外導內;有了內感知,就可以內御外。這個話題可以單獨成篇,在此先簡單 提個概念。

內感知的物質基礎是神經系統,只有神經系統發達了,才能真實感知自己身體各個部分的情況,進而控制身體進行各種極其細微的調整,引導其向內家拳的鍛鍊目標 發展——這裡推薦一本參考書,李中瑩先生的《重塑心靈》,是一本關於神經語言學(NLP)的書。裡面有很多理念,對練習內家功夫極有助益。希望大家認真讀 一下。

那麼如何讓神經系統發達起來呢?其實很簡單,整個內家拳從頭到尾都在鍛鍊和增強神經系統,你就按部就班的訓練就行。實際上,從開始最基本的樁架調整開始, 你的神經系統就在參與工作,隨著功法難度的加深,神經系統承擔的工作越來越複雜,自然被鍛鍊得越來越發達。因此這方面的內容大家現在不必去過多考慮,知道 其中原理就行。我們還是重點論述筋骨的訓練。

伸筋拔骨的訓練,從開始站樁時就在進行。但是筋骨抻拔的感受,卻是在你內感知能力足夠強的時候,才能有真切體會。一旦有了清晰的體會之後,你就可以嘗試支配身體,有意識地向著我們所要的目標邁進。

體會到骨重,證明了你已初步具備了內感知能力。後面就是在不斷實踐中,鍛鍊深化這種能力,並充分利用這種能力,來探索和開發你體內的潛能。

比如說,我們體會到了手骨的重量,就可以利用它來拉伸肩關節,這樣附著在大臂骨、鎖骨、肩胛骨上的大肌群的筋腱就會被拉伸。

這些「繩索」被拉伸開,肩關節間隙就會進一步加大。

肩關節間隙加大,整條手臂的沉重感就會隨之增強。(這時候拘馬鞭就頗具威力了)

我們就利用這份沉重感,開始拉伸背部的肌群筋腱,達到「開背」的目的。

當背筋拉伸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聚會體會到肩胛骨的重量。(這時候打劈拳就會有一定功力了)

我們利用兩個肩胛骨的重量把背筋進一步向兩側拉開,背椎就會挺立出來……

依此類推,當我們清晰體會到骨盆和脊椎骨的重量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已經摸到形意拳「明勁」的門口了。

這也是我們對「我這種感覺是不是肩開了或胯開了」之類的問題不予理會的原因。一旦肩開了,那種肩膀沉甸甸的感覺自己是一清二楚。根本就不用旁人給你解釋何謂形意的「熊膀」了,你自己就明白了。反而言之,還要問別人自己肩胯開沒開的,那就是沒開。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我能下橫叉、豎叉,做朝天蹬,即便體會不到骨重,是否也應該算胯關節開了呢?

我們說,那只能叫關節活動量大,還不是內家所謂的「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想,開是與合相對應的,有合有開,才是功夫。能松得開,卻合不上,算怎麼回事?

好比一扇大門,能關能開,才有意義,一開連門軸都滑掉出去了,那不叫開合,那叫散架了。

由此就引出了下一個話題。

4、骨骼承力結構重組

隨著關節的活動量加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已經把自己的骨架拆散了,只不過旁人看不出來而已。然後,我們要把自己這副骨架重新組裝,讓它支撐架構更加牢固,運動起來更有效率,內在力量傳遞更加流暢。這是個極複雜的精細活,而且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用語言很難將其進度、層次完全表述清楚。過去只能通過各 種比喻來大概其說明,比如接骨斗榫,一身備五弓,身如九曲珠,肩胯若機輪等。

根據我們自己實踐的體會,幾乎每個關節的支撐結構都要經過幾番調整。就拿感覺最明顯的肩關節在明勁初級階段的變化來舉例吧:

一般人手臂一用力,或者一受力,肩部肌肉就要收緊,連帶著胸部、頸部、背部的肌肉都要緊縮。其中三角肌和肱二頭肌的緊張是最易體會的。沒有經過訓練的人, 意識里越想用力,這兩塊肌肉收縮的越緊,把肩關節牢牢鎖死,身上的力量越發揮不出來,而且反應速度變慢,能量的浪費增大。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站樁、活肩法),可以做到這兩塊肌肉不緊張,肩關節始終保持靈活,這時候揮臂的力量就會增大,如果能結合蹬地轉胯擰腰,藉助慣性 可以打出較大的力量。但是動作幅度較大,徵兆明顯,而且運動過程中缺少變化。一旦被人晃過,則有受重擊的危險。如果被人制住手臂,肩部肌肉還會本能產生對 抗而再度緊張。

如果繼續深化訓練,肩胛骨的活動量加大(開背法),這時候,練習者會覺得肩膀好像長長了一截(伸筋拔骨),表象是肩頭鎖骨與大臂骨結合處出現一個凹陷。即 使被人抓住手臂,肩膀內還有很大的騰挪周旋的餘地,這樣肩峰和大臂的肌肉就不會過於緊張。向外放勁時,可以不用很大幅度的揮臂,只要肩一旋一抖就能打出較 大力量。但是還是需要一定的空間來完成蓄髮。一旦被人用身體頂住拳頭,就打不出勁來了,必須撤手來贏得再次爆發的空間。

在此基礎上,繼續加深訓練程度,肩周的筋腱不但長度加大,而且彈性和韌性都大大增強,一般人這時候都可以用手直接摸出來。練習者自己會感覺腋窩和肩窩「通 了」,周圍的筋腱像彈簧或者皮筋一樣。這時候,從肩膀到手背的肌肉(陽面)可以「真正」放鬆下來,腋下到手掌心(陰面)會有大筋撐起來。再發勁時,可以感 覺到「腋力」到手。個人認為,這一點可以作為「松肩」的檢驗標準之一。體會到這一層面的人,一看到「腋力」兩個字,應該馬上就能做出來,或者至少身體上會 有感應。如果不能,則證明還未鬆開。如果從受力方面體會,假設有人推你的手掌,或者按你的前臂,即使你跟他較勁硬頂,也是用背力或者整個上半身的力量與之 對抗。如果你松的好,即使你不用力對抗,對方也會覺得你的力量很沉實,不好弄動,這時候,你可以說自己初步具備一點「內勁」了。

再往下深入,就到了腰背層面,其中的變化與細微之處就更多了,越說越掛一漏萬,因此不一一盡數了。希望大家在練習過程中細細品味。只有重新組建了自己的骨架結構,我們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內容。

進階:由外而內,內運動模式的初步建立。(本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