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長安西大門,防禦吐蕃的邠寧,鳳翔,涇原三節度使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4T14:04:34+00:00

前言: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輒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視事之日,設禮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

前言: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輒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視事之日,設禮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

判三案:節度使判宰相,觀察使判節度使,團練使判觀察使。三日洗印,視其刓缺。歲以八月考其治否;銷兵為上考,足食為中考,邊功為下考;觀察使以豐稔為上考,省刑為中考,辦稅為下考;團練使以安民為上考,懲奸為中考,得情為下考;防禦使以無虞為上考,清苦為中考,政成為下考;經略使以計度為上考,集事為中考,脩造為下考。罷秩則交廳,以節度使印自隨,留觀察使、營田等印,以郎官主之。鎖節樓、節堂,以節院使主之,祭奠以時。入朝未見,不入私第。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護,皆親王遙領。
  兩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之政,以長史主之;大都護府之政,以副大都護主之,副大都護則兼王府長史。其後有持節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者,正節度也。

  諸王拜節度大使者,皆留京師。

---《唐書》

邠寧節度使

乾元二年(759年)始設置,治所在邠州(今陝西彬州)。主要轄區是邠州、寧州、慶州。相當於今陝西省彬州、永壽、旬邑、長武和甘肅省東部環江馬連河流域以東。

唐代宗大曆年間一度合併於朔方節度使,由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兼領邠寧。光啟元年改為靜難軍節度使。後來王行瑜、李繼徽(楊崇本)割據。其後屬於李茂貞。後梁乾化四年(914年)被後梁吞併。

歷代節度使

桑如珪(760年-?)邠州刺史、邠寧節度副使

郭子儀(760年正月至九月)司徒兼中書令、邠寧鄜坊兩道節度副大使

李偲(760年-?)本年閏四月,邠寧節度大使(未赴任)

張蘊琦(763年-?) 邠寧節度副使

白孝德(764年-766年)邠寧、鄜坊節度使

馬璘(766年-768年)加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北庭行營邠寧節度等使

郭子儀(768年-779年)關內河東副元帥、司徒兼中書令、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大使、兼領邠寧慶節度使,移鎮邠州

李懷光(779年-784年)檢校刑部尚書兼任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寧慶晉絳慈隰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諸蕃部落等使,781年加封檢校尚書左僕射兼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支度營田觀察鹽池、押諸蕃部落、六城水運使,邠寧節度等使如故

韓游瑰(784年-788年)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邠寧節度使、尚書左僕射

張獻甫(788年-796年)檢校刑部尚書兼邠州刺史、邠寧慶節度觀察使

楊朝晟(796年-801年)左金吾大將軍同正、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

高固(801年-807)檢校工部尚書、邠寧節度使

高崇文(807年-809年)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邠州刺史、邠寧節度觀察使,充京西諸軍都統

閻巨源(809年-814年)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

郭釗(814年-818年)檢校工部尚書、邠寧節度使

程權(818年-819年)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

李光顏(819年-821)檢校司空、同平章事、邠寧節度使

高霞寓(821-826)校檢工部尚書、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

高承簡(826-827)邠寧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柳公綽(827-828)檢校尚書左僕射、邠寧節度使

李進誠(828-829)邠寧節度使

劉遵古(829年五月至十一月)邠寧節度使

李聽(829-832)太子少師、邠寧節度副大使

孟友亮(832-833)邠寧節度使

李用(833-835)邠寧節度使

郭行余(835年十一月)邠寧節度使

史孝章(838年七月至十月)邠寧節度使

郭旼(838-839) 邠寧慶節度使(郭子儀弟郭幼沖之子)

苻澈(839-?)邠寧節度使

王宰(?-843年)

高承恭(843年-849年)

張君緒(849年-?)

白敏中(851年-852年)

畢諴(852年-?)

溫璋(862年-863年)

裴識(863年-864年)

薛弘宗(866年-?)

李侃(875年-879年)

李重古(881年-?)

朱玫(881年-886年)

王行瑜(887年-895年)

蘇文建(895年-897年)

李思諫(896年-897年)

楊崇本(897年-914年)

李茂貞(902年遙領)

鳳翔隴節度使

公元760年,唐朝設鳳翔節度使,治鳳翔府(岐州),下轄鳳翔府、隴州。

公元787年,兼隴右度支營田觀察使。

公元850年,增加秦州。

歷代節度使

崔光遠(760)

李鼎(760-761)

高升(761-763)

孫志直(763-764)

李抱玉(765-770)

皇甫溫(770)

李忠臣(770)

李抱玉(771-777)

朱泚(777-782)

張鎰(782-783)

李楚琳(783-784)

李晟(784-787)

邢君牙(787-798)

張敬則(798-807)

李鄘(807-809)

孫璹(809-811)

李惟簡(811-818)

李愬(818)

鄭餘慶(818-819)

李願(819-821)

李光顏(821)

李遜(821-822)

崔俊(822)

王承元(822-831)

寶易直(831-833)

杜悰(833)

李聽(833-835)

鄭注(835)

陳君奕(835-841)

裴宏泰(841-846)

石雄(846-848)

崔珙(848-849)

李玭(849-850)

鄭光(850)

李業(850-851)

李拭(851-852)

崔珙(852-854)

裴識(854-857)

盧懿(857)

蔣系(857-859)

盧簡求(859-860)

裴休(860-862)

白敏中(862-864)

杜悰(864-870)

李蠙(872)

令狐綯(873-879)

鄭畋(879-881)

李昌言(881-884)

李昌符(884-887)

李茂貞(887-924)

李從曮(924-930)

朱弘召(930-931)

張虔釗(931-932)

李從珂(932-934)

李從曮(924-946)

焦繼勛(946-947)

侯益(947-948)

王景崇(948-949)

趙暉(949-953)

王景(953-956)

王晏(956-958)

李暉(958-959)

王彥超(959)

王晏(960)

王景(961-963)

高防(963)

劉熙古(963-964)

王彥超(964-969)

符彥卿(969年)

涇原節度使

涇原鎮自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設立,到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改為彰義節度使,一直到唐滅亡共存在140年。涇原節度使治所在涇川(今甘肅涇川縣),管轄涇、原、渭、武四州,是唐後期防禦吐蕃進攻的重要據點。

涇原兵變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叛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

建中三年(782年)秋,朝廷任命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淄青節度使,新羅、渤海兩蕃使,讓他討伐李納。李希烈假言討伐,其實暗中與之私通。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稱王后,派使者到李希烈那裡去,李希烈也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 黃河下游的藩鎮叛亂越演越烈。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朝廷任命李勉為淮西招討使,哥舒曜為淮西副招討使負責討伐李希烈。四月,哥舒曜率兵駐守襄城,多次與李希烈作戰,都沒有勝利。

八月,李希烈率二萬兵馬圍攻河南襄城。淮西招討使李勉令唐漢臣與劉德信率兵作為哥舒曜的援兵,但與李希烈一戰即潰。

九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命舒王為荊襄、江西、沔鄂等道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又令涇原諸道兵馬援救襄城。

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涇原士卒離開駐地,大多帶著家中子弟,希望到長安後能得到朝廷的優厚賞賜,結果一直到離開長安城都一無所得。

當時德宗下詔,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賞軍隊,京兆尹王翔只賞賜了粗茶淡飯,士兵們十分憤怒。揚言道:「我們離開父母,妻子,兒女。要與敵人死戰,但是卻吃不飽,怎麼能以草命對抗白刃呢!國家的瓊林、大盈兩座倉庫,寶貨堆積無數,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等到了滻水,就擊鼓吶喊地回軍了。

姚令言說:「到了東都洛陽就會有厚賞,你們不要魯莽行事,這不是一條活路」。士卒不聽。用長戈把姚令言架出去了。姚令言急忙上奏,德宗聽到後大驚,急忙命令賞賜布帛二十車。並讓普王與學士姜公輔前往安撫,二人剛走出宮門,叛軍已經斬斷城門,陳兵與丹鳳樓下了。

當天,德宗就倉皇出逃了。士卒大肆擄掠京師府庫財物。

當時,太尉朱泚罷鎮,閒居在長安晉昌里。當天夜晚,叛軍商量說道:「朱太尉被罷免已經很久了,如果迎立他為主,則大事可成。」於是讓姚令言率人前去迎接。涇源兵於是擁立朱泚為主。

朱泚派涇原將領韓旻率三千騎兵,前去奉天,謊稱迎接皇上車駕,實際上是去攻打唐朝皇帝。段秀實想保護唐朝皇帝並誅殺朱泚,於是就偽造文書,招回那三千騎兵。騎兵回來後,段秀實就勸說朱泚停止做亂,朱泚不從,段秀實用手中的象牙笏擊打朱泚,被朱泚部下殺死。

此時渾瑊堅守奉天。德宗向魏縣行營告急,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來救,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後來也趕到奉天救援,奉天城於是轉危為安。朱泚圍攻奉天一月有餘,未果,退回長安固守。

歷任節度使

馬璘(768年-776年)

段秀實(777年-780年)

李懷光(780年)

朱泚(780年)

(780年)

姚令言(780年-783年)

馮河清(783年一784年)

田希鑒(784年)

李觀(784年)

李觀(784年--787年)

劉昌(788年-803年)

段祐(803年-808年)

朱士明,賜名朱忠亮(808年一813年)

蘇光榮(813年一815年)

李匯(815年)

王潛(815年—821年)

田布(821年)

楊元卿(821年一826年

李祐(826年—828年)

(828年-829年),改名李有裕

張惟清(829年—833年)

康志睦(833年)

朱叔夜(833年—335年)

劉沔(835年)

王茂元(835年-840年)

史論(會昌年間)

史憲忠(843年—846年)

康季榮(848年—852年)

裴識(852年—854年)

李權(854年—855年)

盧簡求(855年—857年)

陸耽(857年)

李承勛(857年—858年)

渾侃(858年—860年)

李璲(咸通初年)

李弘甫(咸通年間)

周寶(?—879年)

程宗楚(880年—881年)

胡公素(881年—882年)

張鈞(882年—894年)

(894年—895年)

張璉(895年—898年)

張珂(899年)

李茂貞(899年—923年)

李繼曮(923年—924年)

李繼昶(925年-929年)

李金全(929年一931年)

康福(932年-934年)

張從賓(934年-935年)

李德(935年—938年)

張萬進(938年-939年)

張彥澤(939年—942年)

王周(942年-945年)

何建(945年-946年)

史威(946年)

史佺(947年)

史匡威(史懿)(947年一954年)

張鐸(954年-956年)

白重贊(956年—960年)

張鐸(960年一976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