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鍾子丨品書錄(85)「蜀學景觀」與中國古典書院精神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4T19:05:40+00:00

【蜀學書評系列】——《錦江書院與「石室流風」》讀後感作者:鍾永新《錦江書院與「石室流風」》書封 (劉平中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前言  進入21世紀二十餘年來,蜀學研究如火如荼,各種學術研究專著、論文考訂、史料整理、學術訪談、論壇文集等,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構建起西南地區

【蜀學書評系列】

——《錦江書院與「石室流風」》讀後感


作者:鍾永新

前言

  進入21世紀二十餘年來,蜀學研究如火如荼,各種學術研究專著、論文考訂、史料整理、學術訪談、論壇文集等,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構建起西南地區一道催人奮進的蜀學蓬勃發展的時代新景觀,相關成果極大助推當代蜀學文化火種的接力傳延。

  其中圍繞蜀學概要之作已有多篇,斷代式研究更是屢見不鮮,如漢代蜀學、宋代蜀學、清代蜀學、近代蜀學、現代蜀學等,其中清代蜀學著力尤深者以四川大學博士、成都師範學院劉平中教授的著述為代表。

  其先後推出《李調元與清代蜀學復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錦江書院與「石室流風」》(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後者系「天府文化系列叢書」之一,2021年9月正式出版,書中劉先生全面梳理延續兩百餘年、以錦江書院為代表的清代蜀學人物成就,將蜀學文化視為四川天府文化的學術內蘊之一,從而以全新角度和更高視野,清晰地展示了近現代以來蜀學源流之一的錦江文脈的延續、發展概況。無疑,本書是蜀學研究的又一推動之作,茲評如下:

  一、從石室到錦江:蜀學古典傳統精神演繹

  全書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五章。前兩章回顧文翁石室與錦江書院的發展史,因清代錦江書院原址位於漢代文翁石室舊址,今為成都石室中學。故而錦江書院的文化地理傳統,可謂秉承了古代地方官學之首的石室流風餘韻。

  第一部分介紹漢代「文翁化蜀」確乎對於僻處西南的巴蜀及成都帶來鮮明的儒學教育變化,即以中原儒家文化融入蜀地風氣,從而帶來蜀地文化的新轉向。歷代諸多四川官員甚重視辦學,漸漸形成長達千餘年的石室流風,具體包括:既德學並重,尤重品行;又廣為儲經,豐富典籍,進而孕育出不少傑出精英人士。

  接著詳述錦江書院發展歷程,從康熙初創到乾雍興盛,再至晚清整頓改制,三個時期的錦江印記簡明扼要。尤其可見興盛時期的錦江名師「匯澤英才而教之」,書院規模號稱全川第一,再到晚清錦江書院退出歷史舞台,又說明古典書院的艱難之路與教育規律的嚴峻之問。

  二、從「官斯士者」到「察院者」到「肄業者」,錦江書院的學術史與蜀學貢獻

  第四章到第五章,從三種身份述論錦江書院各個環節的代表人物:官員(政府)、學校山長(教師)、書院學生。三種事功共同組成錦江書院二百餘年的斑斕歷史,且與具體行識影響緊密相連,呈現出深深的錦江書院特點:

  1、官斯士者「弼興文教」的支持

  「弼興」意指輔助興盛之功,指並非流於紙文形式與口頭振興,確實得到官府部門高度而具體的重視。地方父母官作為施政參與者,積極推動書院制度的建設完善,經努力不斷將錦江書院辦成全川書院的早期楷模。

  2、掌院者「實心教育」的內涵

  實心教育指不沽名釣譽、誠心辦學的教育模式,落腳點在「實心」,所以極為重視嚴謹的古典教育,使書院具備嚴格的學術訓練與濃郁的文學培養特點,將之辦成清代四川人才的培養高地。書中主要選取高辰、彭端淑、顧汝修、李惺四人為掌院者代表,說明錦江學風的古樸端正,以彰顯古典蜀學何以在錦江書院延存下去的根基所在。

  3、肄業者「追前賢懿軌」的推動

  「肄業」指在書院攻讀學業者,這些士人儘管以考取功名為目的,但亦不乏專注於學術研究,致力於巴蜀學術與精神文化的傳承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書院院生的代表,如解元何明禮編著《江源文獻錄》《浣花草堂志》;李調元的全才全能的才子形象,以及對蜀學鄉邦的傳承功業;再及「地學名家」張邦伸、「德教文行」姜錫嘏、「台灣巡撫」孟邵。

  書末再次收錄「錦江六傑」研究(羅江李調元、崇慶何希顏、成都張鶴林、內江姜爾常、中江孟鷺洲、漢州張雲谷),並直面乾嘉蜀學不振的現實問題,總結指出從典籍豐富、精神道脈、人才培養三方面勇於調整,以應時代所需做出積極應對。


結語

  與劉平中教授交流時,又談及錦江書院所出晚清名士劉光第,其也認同劉公若未蒙難,詩文書法成就會更大,因為劉光第先生可謂是具有錦江書院古典蜀學氣質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

  當再問到有無推薦的其他人才,劉教授指出錦江書院山長伍肇齡亦值一書,伍肇齡曾主持彙編《蜀學編》(上起兩漢、下止晚清,類似蜀學學案),留有詩集《石堂詩抄》。

  本書作為劉平中十五年來治蜀學的學術成果之一,其後記里致謝受益於項楚、譚繼和、舒大剛三位當代蜀學大家的恩澤教誨,他才能繼續接力不斷推出蜀學研究新成果。有心於蜀學者,不妨可品讀之。

  2021年12月4日初稿,2022年1月6日修訂




【文圖丨鍾子先生,自號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鍾永新。系立身國學網編委會編委、人文頻道主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