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經典,振翅高飛 - 1961年版《劉三姐》成功因素分析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5T03:29:43+00:00

談起劉三姐,最深入人心的,就是1961年版《劉三姐》上黃婉秋扮演的形象。確實,這部電影堪稱經典,1961年版《劉三姐》在那個年代有很多傳奇故事。

談起劉三姐,最深入人心的,就是1961年版《劉三姐》上黃婉秋扮演的形象。確實,這部電影堪稱經典,1961年版《劉三姐》在那個年代有很多傳奇故事。首先內地廣受歡迎,後來電影在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也引起轟動。在香港創當年第一季度全港影片賣座最高紀錄。在新加坡,《劉三姐》上演周期不是多少天,而是驚人的七個月。這部電影在票房以及文化方面的成功,至今仍然值得研究。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這關係到影視文化行業如何續寫傳奇,創作出人民大眾喜愛的作品,所以應該要多加研究。實際上,除了主角黃婉秋樸實自然表演,這還是一部全方位都很優秀的電影。

編導與音樂

蘇里是老導演,對待工作認真負責。舉個例子,電影寫好劇本後,還沒開始拍,他先帶著編劇、美術等人,自備糧油食品,租用了漁家一條小船,輕悠悠地順流而下,跟漁家一起生活,從桂林到陽朔,沿途挑選外景拍攝地。

當時劇組確定下:以書童山下作為「砍藤落水」、「我落石崖順水漂」兩幕的場景;以木龍洞作為灕江河畔對歌台;以臨桂縣五通茶山作為採茶姑娘在茶山走,「神仙聽歌下凡來」一幕的場景;以徐悲鴻故居小河畔作為定情時「斧砍江水水不離」一幕的場景;以大榕樹下作為抒發「連就連、我倆結交定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情感的場景……

這些場景後來看都很恰當,現在甚至成為了旅遊景點。拍攝時也能做到有條不紊,心中有數。

後來很多人回憶拍攝經歷,都提到過蘇里導演被燙傷一事。當時製片組從伙房裡抬出一個裝滿著剛燒開的開水的大木桶。正把大木桶抬上高坡時,蘇里看見抬開水的同志行走吃力,便前去幫忙用力托著木桶,因木桶失去平衡,突然間桶底整塊脫落,滿滿的一桶開水全灑在他的雙腿上,腿上皮膚全給燙傷了。結果蘇里只住了一天醫院,接受簡單處置後,雙腿纏著繃帶,第二天就返回陽朔,照樣到外景地導拍。那些天,蘇里都是由大家抬著擔架到片場的,在擔架上指導拍攝。蘇里說:「沒有想得太多,那麼多人等著,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就把戲停下來,活著就干,死了就算。」蘇里就這樣在擔架上,每天拿下60多個鏡頭,因此得了個新外號——「拼命三郎」。

蘇里導演的認真負責以及敬業精神,無疑是帶動了整個劇組,從導演到群眾演員,上上下下一條心,就是想把電影拍好。

劇組有個強大的音樂組合,就是雷振邦與喬羽。雖然曲調大多取材於廣西民歌,不過廣西民歌很多,根據場景如何選擇、哪首好聽?如何編曲、如何譜詞......這些都非常關鍵。後來電視電影也拍了很多部《劉三姐》,也採用廣西民歌,為什麼效果遠遠沒有61年版《劉三姐》好?其中音樂選擇與編排不佳是很重要的原因。音樂電影最根本的還是音樂。

雷振邦是非常有才華的作曲家,他譜寫的電影歌曲代表作多達一百餘首,我們熟知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歌曲,就是雷振邦代表作。在劉三姐這部電影中,雷振邦利用廣西特有的民族曲調,經過自己艱苦的提煉加工,提煉出一首首旋律優美的民歌,每一首音樂風格都與相應場景完全吻合,非常出彩。這當然是老一輩音樂家的專業之處。詞作家喬羽精心製作富有詩情畫意、深刻哲理的歌詞,至今唱起來還是那麼精彩動人。「風吹雲動天不動,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蓮藕絲不斷,斧砍江水水不移」,多麼美麗場景,多麼堅定誓言。另外很多歌詞例如:「虎死虎骨在深山,龍死龍鱗在深潭」,「砍柴過嶺又過坡,嶺上山雞尾拖拖。嶺上山雞呀尾擺擺,展翅飛過虎狼窩。」很有山野味道。

無論彩調還是桂劇,都是地方劇種。而電影是要給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去看的,所以曲調必須要有所改良,否則受眾面太小了。61版《劉三姐》在音樂曲調方面做得很好,音樂即保留廣西風味,各地人們也都很愛聽。

音樂是這部電影的靈魂,美妙動聽又生動形象的歌曲是這部電影廣受歡迎的基礎。其中有民間藝人的錘鍊創作,也有音樂專家的提煉升華。

61年版《劉三姐》在音樂方面有沒有遺憾?其實還是有遺憾的,那就是沒有收錄《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歌。1959年1月,柳州《劉三姐》創編組以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調為基礎編寫了主題歌,主旋律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就是說,拍電影的時候,這首歌已經有了,而曲調來自民間,更是存在了很多年。這首歌旋律奔放曲調優美,沒有進入電影《劉三姐》確實是比較遺憾的事情。《山歌好比春江水》後來成了廣西歌舞劇《劉三姐》的主題曲。

主角與演唱

很多人都說:黃婉秋演得真好。她當時來自桂劇團,廣西桂林人,那時只有17歲,本身也很單純,有一種質樸清新氣質,非常符合民間劉三姐形象。

黃婉秋當時名字是黃藝瓊,因為學藝,所以劇團老師給她起了藝名叫「藝瓊」。後來蘇里導演讓她恢復了本名黃婉秋。不過採訪黃婉秋時,她說她當初的藝名是「黃藝群」,開始還不高興,後來老師說這是「藝術超群」的意思,她才高興了起來。不知「黃藝群」與「黃藝瓊」之間有什麼變動故事。

黃婉秋在扮演劉三姐形象方面無可挑剔。後來,我看了對她的多段採訪,感覺她本質上就是個簡單的人,黃婉秋從小喜歡唱歌表演,表現起來無拘無束、落落大方。小學畢業13歲自己跑到劇團報名。在拍攝電影時,劇組每月給她20塊錢補貼,她就把同樣微薄的工資全給家裡,自己就靠補貼生活。後來雖然在文革中歷經磨難,挨打挨罵挨批,依然不改初心。她最懷念的,就是拍攝電影時的單純環境,雖然物質簡陋,人人都努力拍好。實際上,劉三姐愛恨分明形象,也只有思想單純的人才能演好演活。

劇組開始是準備讓傅錦華來扮演劉三姐的,傅錦華確實實力強勁,唱得好,當時已經小有名氣。後來文化部戲藝術局局長田漢看了幾人試演片段後,覺得從相貌上來說,黃婉秋更符合劉三姐形象。從推廣劉三姐的角度,田漢的判斷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他有戲劇家獨到眼光,後來影視市場的強烈反響也證實了這點。

《劉三姐》唱段主要由傅錦華與李敏玲配音。傅錦華演唱確實有特點,咬字有廣西口音,清脆明亮,甜美婉轉,帶有山野味道。這是無法模仿的聲音,無法通過專業培訓達到這種效果,她的歌聲來自血脈,來自心靈。那時有人認為,傅錦華的聲音沒有太多的修飾,太「野」了。雷振邦不以為然,他說,劉三姐的歌經常是在山頭田間唱的,傅錦華的野味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如果要是用我的樂團她們還不敢喊呢。今天來看,雷振邦老先生對音樂理解確實很到位。

傅錦華在回憶這段時光時說:「導演覺得我不夠漂亮,而且不像典型的壯族人,壯族人的臉比較短比較圓,而我卻是長臉,所以就讓黃婉秋當了主演,而讓我配唱。」不過傅錦華依然無怨無悔,極其認真配唱,體現出優良職業素養,她對《劉三姐》歌聲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與黃婉秋的表演可以說是珠聯璧合,共同打造了《劉三姐》立體形象。

電影配角舟妹清純可愛,是由張文君扮演,李敏玲配唱的。張文君與李敏玲兩人,也是一個演得好,一個唱得好。張文君是彩調劇團的,甜美可愛,李敏玲是歌舞劇團的,嗓音甜嫩。兩人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電影中有一些傅錦華與李敏玲合唱對唱場景,能聽出來,李敏玲聲音毫不遜色。

電影中劉三姐戀人是阿牛哥,扮演者是劉世龍,拍過這部電影之後,1964年他在《英雄兒女》中飾演了"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王成。

反面角色

莫懷仁來歷已經很難考證。據說原型來自莫猛,第十二代土司,字懷仁,在位時間14年。不過他生於明末,而劉三姐是唐代人物,這不是關公斗秦瓊嗎?所以只能理解莫懷仁是地主階級的一個代表人物。

莫懷仁扮演者是夏宗學,表演出色,專業科班,1951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專科學校表演系。夏宗學是因為家庭成份不好,58年被「流放」到廣西,進入廣西話劇團。1979年落實政策,重返上海。

電影中還有個羅秀才,船中載著一大堆歌書而來,說話有點結巴,看上去非常可笑。但是千萬不要小瞧這個人,他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羅隱秀才,要知道,船上的歌書都是他寫的!他是劉三姐重量級對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施愛東寫過一篇文章《被劉三姐戲弄的羅隱秀才》,其中說道:這齣戲來源是「羅隱秀才造歌本」系列客家民間傳說。電影中羅秀才原型,正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詩人羅隱。羅隱是唐朝文學家,歷史上真實人物,才華橫溢,十上不第,民間呼為「羅隱秀才」「羅秀才」。羅隱秀才科場失意之後,悶居家中,寫了許多山歌,一本一本地堆滿了三間大屋。

羅隱秀才的傳說是中國最著名的系列傳說,其在民間文學中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魯班、劉伯溫、徐文長的傳說。在江西、廣東等客家地區,羅隱秀才被奉為山歌祖師。在廣東的梅縣、韶關一帶,廣泛流傳著羅隱秀才與劉三妹(劉三姐)斗山歌的傳說。

羅隱秀才確實才華橫溢,歌曲眾多。他後來船載歌本去挑戰劉三姐,結果是」歌祖「遇上」歌仙「,劉三姐無招勝有招,一曲」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裝水載來「,讓羅秀才看到更高境界,瞠目結舌之餘,自然是甘拜下風了。

值得一提的是,管家演得也很棒。管家由賀汝瑜扮演,相對於劇組中其他人來說,他演出資格更老,解放前就當演員了。

群眾演員

優秀影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群眾演員很出色。群眾演員雖然不像主要演員那樣光彩奪目,但是他們對氣氛烘托無比重要。很多影視忽視群眾演員,結果觀眾情緒難以投入,觀影效果較差。電影《劉三姐》上群眾演員來自桂劇、彩調、歌舞、文場、文工各家劇團,本身有表演功底,無論是表情還是合聲方面都配合到位。好花還需綠葉襯,他們確實是一片翠綠海洋,完美映襯出主角花朵的嬌艷。

影片是在1960年拍攝的,那時是生活條件最為艱苦的時代,劇組依然請來大批劇團成員,拍劉三姐與秀才對歌時,調動了350隻船.......在物質方面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儘管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屏幕呈現上的一樣都不馬虎,這種態度,當然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民族特色

電影在廣西取景,灕江山水,清秀挺拔,桂林山水甲天下,自然是很有特色,真山真水,這方面無需多說。

另外一方面體現在純樸自然表演風格上。現在一說起」民族特色「,很多人就拼命朝」華美「這方面打扮,實際上,純樸自然就是特色。影片人物形象打扮當然要漂亮一些,不過如果太華貴就假了,是不足取的。電影《劉三姐》這方面控制有度,劉三姐服裝有繡花等民族特色,但是都是布衣,她甚至從來沒穿裙子,整體打扮適當得體,真實感強。

從性格方面來說,雖然劉三姐的故事改編自傳說,但是具體到人物性格是非常真實的。我們知道,民間確實有劉三姐這種性格的女子,喜愛唱歌,不畏權貴,心地良善,性格堅韌,又鬥嘴厲害。這樣的女孩是普遍存在的,這就是真實的一面。這種自然性格,容易獲得觀眾認同。

從演唱方面來說,也體現了民族特色。歌曲演唱都有當地口音。《世上哪有樹纏藤》這首歌曲,用廣西本地口音唱出來很有味道,也非常能打動人心。後來大型商演,卻請「著名」港台歌手來唱,完全失去了風味。一方水土一方人,民歌有區域性,山歌更是有山野味,往往只有當地優秀歌手才能唱出特有感覺,因為特色所以能普遍被民眾所認同。還有《上河漲水水推沙》這首也有桂柳本地口音,其發音有種難以言喻的美感,唱出來非常唯美。

我們想像中的《採茶歌》,很可能是旋律悠揚,青山綠水之間旋律飄蕩,當然是很抒情。然而,民歌《採茶歌》卻並非如此,電影中《採茶歌》活潑靈動,短促有力,跳躍感強。原因是:採茶動作細微頻次很高,民歌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肯定與場景本身相吻合。電影中《採茶歌》與姑娘們採茶動作配合,不但歌曲動聽,整體看起來也非常讓人信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體現民族特色,應該從場景、性格、唱作、打扮等等方面做到純樸、自然。不能為了追求唯美不顧真實性,應該紮根本土,這就是電影《劉三姐》帶給我們的啟示。當然,這部電影雖然優秀,也並非完美無瑕。例如受時代影響,階級鬥爭主題過於明顯了,還是應該將重點放在追求自由平等之上,這樣作品更有生命力。

最終結論

立足本土,認真拍攝,音樂優秀,樸實自然,民族特色以及眾多幕後人物的奉獻,就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這些因素是可以學習,可以借鑑的。儘管今天很難完全做到,但這些就是努力方向,成功關鍵。

無論如何,我相信劉三姐(劉三妹)在歷史上是存在的。她一定是如同百靈鳥般熱愛唱歌的女子,並且很有音樂天賦。「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她是秀麗山水凝聚而成的精靈,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由蔑視權貴追求平等的代表形象。《肖申克的救贖》上有句經典台詞:「有一種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而《劉三姐》就是這種自由自在的鳥兒,她飛翔在山水之間,穿過狂風暴雨,不懼電閃雷鳴,她一定要在藍天下自由歌唱。

劉三姐傳說

簡單說一下劉三姐傳說,劉三姐歷史上確有記錄,記載中她叫」劉三妹「。最早開始記載是一本南宋地理書籍《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劉三妹,春州人,坐於岩石之上,因名」。民間傳說劉三姐為壯族人,有「歌仙」之稱。生於唐代,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 據廣西縣誌記載:劉三姐原來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下里鄉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不過除了廣西,其他省份例如廣東、湖南、雲南、貴州等地都有劉三姐傳說,說法不一,難以考證。從現代來說,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國家考證研究決定,將宜州區作為劉三姐故鄉。

影視連結

1961年《劉三姐》彩色高清修復完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