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鞅做了個局結果自己進去了,但結果卻是反殺,神不神奇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5T03:45:53+00:00

春秋末年,晉侯其實已然很像漢獻帝了,但曹操卻不止一個。就在「三家分晉」前不久,這場權力的遊戲主角還是六家,他們分別是智氏、中行氏、范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並立,史稱「晉國六卿」。

春秋末年,晉侯其實已然很像漢獻帝(189-220年在位)了,但曹操卻不止一個。 就在「三家分晉」前不久,這場權力的遊戲主角還是六家,他們分別是智氏、中行氏、范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並立,史稱「晉國六卿」。 六卿的勢力範圍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其亂乎,晉國的直轄土地已經可憐得幾乎看不到了。

這「六卿」,今天我們絕大多數人是不曾聽說的,最終我們看到並熟知的是「三家分晉」。智家、范家和中行家都沒能挺到戰國的到來。

這三家過早地離開了歷史舞台,還要從老趙家的掌門人趙鞅的一個陰招開始。

晉國在當時除了六卿外,還有一些小勢力,比如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就是在邯鄲氏的手中。

邯鄲氏原本和趙氏是同宗兄弟,因為當年趙氏的一支被分到了邯鄲,所以改叫了邯鄲氏。

雖然幾代之前還是兄弟,但你既然改了姓,而且邯鄲是一塊大肥肉,趙鞅就顧不上親戚不親戚了。

別怪兄弟不是人,只怪邯鄲太迷人。

不過甭管多迷人,你也不能明搶,明搶就壞規矩了。你得找個藉口,才能名正言順地把想要的東西搶過來,可恨如黃世仁也沒有上來就搶白毛女嘛!總得等你還不起租子的時候,我才好說「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對於邯鄲,趙鞅一直很不地道地動著心思,直到後來忍不住了,他做了一個局。

三年前,趙鞅曾經帶兵圍衛國,嚇得衛國進貢了五百戶人口。趙鞅把這五百戶人口作為詐騙的魚餌,一竿子甩向了邯鄲氏。

過了一段時間,趙鞅找到了邯鄲氏的族長邯鄲午說:「還我那五百家,趕緊的!」

邯鄲午表示沒問題,但回過頭來邯鄲午的宗族就不幹了。

邯鄲氏讓豬油蒙了心,他們認為老趙家家大業大,在根上又是同宗,老大哥不會在乎這點兒經濟援助的,這五百戶的人口隨後黑不提白不提地就過去了。

貪小便宜吃大虧,這個道理永遠不過時。無論你在什麼位置,都要修煉自己,讓自己變得大氣起來,因為「心窮」的成本才是最高的。而且,獵豹千萬別占獅子的便宜。

隨後,突然有一天,趙鞅實行了閃電抓捕行動,將邯鄲午抓住囚禁在了晉陽,並派使者告訴邯鄲氏:這貨貪小便宜說話不算話,我作為族長要殺了他,你們趕緊商量一下準備立誰當下一任族長,速速給我報上來。

邯鄲氏拿趙鞅當老大哥,覺得大哥會把自己當成個孩子,但沒想到自己很傻很天真,人家老大哥翻臉了,還把族長抓走宰了。

邯鄲午的兒子邯鄲稷憤怒下決定造反!不再拿趙鞅當邯鄲氏的大族長了。

趙鞅等的就是這個結果。趙軍很快開到了邯鄲,邯鄲氏風雨飄搖。

危難時刻,邯鄲稷有個親娘舅,叫中行寅,是六卿中的中行氏掌門人。關鍵時刻,邯鄲稷找到了娘家人。眼看自己不出手,這外甥就完了,中行寅答應拉他一把。

不過,中行寅答應後又怕自己干不過趙家,於是又拉來了「戰略合作夥伴」——六卿中的范家過來幫架。

中行氏、范氏以及邯鄲氏的三國聯軍不僅打退了趙國的「侵略軍」,還一路展開了追擊,趙軍大敗,趙鞅率殘部逃回大本營晉陽(今山西太原)。

初戰得手,中行氏與范氏打算趁此機會團滅趙氏,盡起大兵將晉陽團團圍住。

晉陽風雲第一部,即將上演。

趙鞅比較尷尬,眼瞅著被人家反攻了,本來是他做的局,但他自己這個莊家卻面臨著被清盤的危險。報應來得如此之快,趙鞅的大腦在飛速地運轉著。

搞了一輩子陰謀詭計的趙鞅開始從利益入手,再次尋找自己的盟友,他派謀士找到了勢力最大的智家,並進行了如下分析:

第一,中行氏與范氏被滅後,他們的地盤離智氏的控制範圍最近,瓜分采邑時,智氏的利益可以最大化。

第二,作為趙氏同宗,趙氏被滅後,邯鄲氏會替代趙氏被中行氏與范氏扶植為六卿之一,人家在戰火中結交,鬥爭中成長,到時你智家可就不再一家獨大了。

第三,魏和那兩家本就有仇,你智氏實力最強,只要你出兵救我,韓、魏兩家作為傳統騎牆派必然跟上,咱四家滅兩家那還叫事兒嗎?!

瞅瞅,這才是求人辦事時的教科書級案例。

一般來說,求人辦事時該咋張嘴呢?

你得有利益吧。要不人家憑啥幫你?

你得有威脅吧。你要不幫我,你會有啥損失,我會咋報復你,得嚇唬他吧?

你得有可行性吧。你要嚷嚷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人家准給你轟出來。

我們如果打算說服別人,談任何事都要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對方永遠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只要幫他算明白了,你不用玩命勸他,最好也甭提什麼交情,那樣你反而容易受傷害。

智家在沒太費勁的思索後,覺得將牌桌上由「打六家」變為「搓麻將」的時機到了,六卿確實太擁擠,淘汰兩家的時刻到來了。

智家隨後協同韓家、魏家帶著精兵來到了晉侯面前,說中行家和范家不地道,人家趙家的內部矛盾,他們卻想幹掉老趙,我們哥仨要伸張正義。

晉侯很知趣地在討賊檄文上蓋了大印,正式文件一搞定,三家人馬開始朝晉陽開來。

眼看人家那三家過來幫架了,此時的中行氏與范氏都比較鬱悶,擺在他們面前的有三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急攻晉陽,在援軍到來前將生米煮成熟飯,然後有話好好說,趙地五家分。但晉陽這炮樓明顯不那麼容易打,這屬於下策。

第二個選擇,分化瓦解,對三家聯軍進行分別遊說,許以重利。這個可以嘗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這屬於中策。

第三個選擇,退回本土,收縮防守,積攢實力,他日再戰。這屬於上策。六家對峙近百年了,平衡不是那麼容易被打破的,局勢處於下風,就要及時止損。

這三個對策其實完全可以先分別進行著第一個和第二個,苗頭不對再進行第三個撤退戰略。但此二氏卻選擇了第四個策略——跟他開戰,打不死他的!

晉國第一次「內戰」正式開打。隨著時間的推移,四打二的優勢著實明顯,中行氏與范氏遭遇四卿大軍重創,逃到自家采邑時損失慘重,精銳盡喪。隨後就是八年的繼續混戰,主要劇情就是智家和趙家對二氏的持續追殺,後來中行氏的大本營朝歌被攻破,二氏開始逃亡。他們逃到了外甥邯鄲稷處,但邯鄲城這次沒能挺住,邯鄲氏最終被趙氏吞併。

隨後,二氏再次展示出強大的逃跑功底,又從重重包圍中竄出,潛逃至齊國。

真正的政治家無疑明白「斬草要除根」這句用無數的鮮血換來的金句。第二年,趙鞅陳兵十萬於齊邊界討要「國賊」。

齊國的做法很不明智,因為兩個失勢的他國政治犯而與趙鞅妄動刀兵,結果大敗。由此也可以看出,晉國的綜合實力有多強,其中的一卿就可以正面硬剛東方第一強國。

公元前473年,智、趙、韓、魏盡分范、中行故地。

晉出公大怒,我是領導,咋連口湯都沒我的?!於是給齊、魯打招呼,希望山東的兄弟們能主持公道。結果,沒等山東方面來人,四卿直接各出一支小分隊打跑了晉出公。晉出公在逃往齊國的路上就氣死了,四家又立了晉哀公。

此時,牌桌上還剩下智、韓、趙、魏四家。

——渤海小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