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冰上釣魚的遼聖宗耶律隆緒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5T03:47:58+00:00

彪悍的契丹騎兵遼聖宗 耶律隆緒遼聖宗 耶律隆緒,保寧三年12月出生。契丹名文殊奴,在位49年(982年10月--1031年6月)終年61歲,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葬永慶陵(昭烏達盟巴林左旗西北)。是中國歷史上在位超過45年的13位皇帝之一。


遼聖宗 耶律隆緒,保寧三年12月出生。契丹名文殊奴,在位49年(982年10月--1031年6月)終年61歲,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葬永慶陵(昭烏達盟巴林左旗西北)。是中國歷史上在位超過45年的13位皇帝之一。

遼聖宗不但精騎射,繪畫,有相當高的文化修養,能用契丹文翻譯《白居易諷諫集》,通曉音律,作曲百餘首,還喜歡釣魚,君臣釣魚遊樂,他是《遼史》契丹皇帝中釣魚記錄最多的一位。

他也和宋朝皇帝一樣,有與群臣賞花釣魚的記錄:

「統合五年(987年)春正月乙丑,破束城縣,縱兵大掠。丁卯,次文安,遣人諭降,不聽,遂擊破之,盡殺其丁壯,俘其老幼。戊寅,上還南京。己卯,御元和殿,大賚將士。壬辰,如華林、天柱。二月甲午朔,至自天柱。三月癸亥朔,幸長春宮,賞花釣魚,以牡丹遍賜近臣,歡宴累日。

《遼史 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聖宗三 》

耶律隆緒不但春夏秋釣魚,還經常冬季冰釣。

聖宗統合七年, 十二月甲寅,釣魚於沈子濼。癸亥,獵於好草嶺。

「十四年春正月己酉,漁於潞河。十一月甲戌,詔諸軍官毋非時畋獵妨農。」

十五年春正月庚午,幸延芳淀。十二月乙巳,釣魚土河。己酉,駐蹕駝山。二十年春正月庚子,如延芳淀。

(《遼史 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聖宗三 》)

《遼史》屢次提到的延芳淀就是京東延芳淀濕地,遼時延芳淀濕地涵蓋漷縣、廊坊邊緣,采育、馬駒橋、大羊坊(大羊坊原名"羊坊店"與"延芳淀"諧音)、台湖鎮方圓百里的大片水面。這一帶水草豐沛 蘆葦茂密,春秋兩季北上南遷候鳥多在此歇腳、捕食,曾是天鵝、大雁、野鴨的天堂。

統和為遼聖宗的年號,總共使用了30年(983年-1012年)。

統和元年(983年)遼聖宗復國號為契丹。統和四年(986年),遼軍大敗宋北伐之師,俘獲宋驍將楊繼業。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遼聖宗奉蕭太后深入河北,十一月兵迫澶淵。宋真宗領兵親征。雙方達成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此後遼宋之間基本保持了長達120年的和平相處。

「二十三年 辛亥,觀漁桑乾河。

「二十七年春正月,釣魚土河。獵於瑞鹿原。

(見《遼史》卷十五·本紀第十五 聖宗六)

開泰元年癸卯,釣魚曲溝。(統和三十年(1012年)十一月.改元為開泰。)

宋天禧五年,即1021年,知制誥宋綬使遼回來,向朝廷匯報呈遞了「虜中風俗」。頭年(天禧四年)「九月辛酉,命知制誥宋綬為契丹國主生辰使.」(見《宋會要》)

「虜中風俗」很短,不足千字,但簡單明了地匯報了沿途見聞和使遼經歷。其中有這麼幾句話:

「俗喜罩魚,設氈廬於河冰之上。密掩其門,鑿冰為竅,舉火照之,魚盡來湊,即垂釣竿,罕有失者。回至張司空館,聞國主在土河上罩魚,以魚來饋」

宋綬的職責是「契丹國主生辰使」,去慶賀契丹國主生日,儘管他們九月辛酉就出發了,但宋綬還是沒見到遼主。那個遼主恰恰就是遼聖宗耶律隆緒,那一年是他治下的開泰九年(1020年)。

《遼史.游幸表》僅記「開泰九年十月觀漁於沙濼。」 遼主「罩魚」該是12月,可是沒有記錄。《遼史》開泰九年只記錄 「九月駐蹕金缾濼。宋遣宋綬、駱繼倫賀千齡節。」

契丹人「罩魚」,是在冰上設氈廬,鑿冰釣魚。契丹國主也在土河上「罩魚」,並且為了表達沒功夫接見怠慢使者的歉意,送了宋綬幾尾魚聊以慰問---罩魚的契丹國主就是耶律隆緒。

此前,契丹國主的漁獵活動 ,絕大多數在西北 華北 遼西範圍內。

契丹國主的漁獵活動 從太平二年春 開始向東北轉移,這與契丹人的政治軍事重心同步。所以不能單純地把契丹國主的漁獵活動,看做打獵 捕魚 遊樂。契丹人根本就不那麼看漁獵活動,而是賦予崇高的歷史概念「捺缽」。

「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遼史·營衛志中》)

捺缽:

契丹語,本意是行營,實際是「移動行政管理體制」,是契丹人根據國情獨創的一種軍政制度。這項管理體制,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代日臻完善。

契丹人雖有五京,但執政中心不僅僅在五京之內,而是隨捺缽四處移動。捺缽並非如好多人解讀的單純隨季節變換避暑避寒遊玩。對契丹捺缽漁獵的誤解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早在遼太宗耶律德光年代,石敬瑭就曾善意地托人致意遼太宗:

會同三年九月庚午,侍中崔窮古言:「晉主聞陛下數遊獵,意請節之。」耶律德光回答得很乾脆『朕之畋獵,非徒從樂,所以練習武事也。 」

遼聖宗耶律隆緒正是深得祖宗執政真諦,儘管屢遭太后訓誡,仍我行我素。對此李燾看得很準,並有如下評述:

統合十五年八月「丁酉,遼主獵於平地松林,太后誡曰:「前聖有言,欲不可縱。吾兒為天下主,馳騁田獵,萬一有銜蹶之變,適遺予憂。其深戒之!」遼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廣騎介夫,卯命辰集。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不煩挽運。以是制勝,所向無前。遼主歲時射獵,以示不忘本俗,雖奉太后命誡,不能改。」

聖宗耶律隆緒不但繼承了祖宗傳統,並有所發展。他的漁獵不但演練軍隊,而且始終配合政治軍事形勢圍繞政治重心轉移。

他執政之初,政治重心主要是繼續鞏固南方的燕雲十六州,因而捺缽地域大多向南。一直到統合二十二年底與宋 「澶淵之盟」兩國和好,經過一段時間穩定鞏固,契丹政治軍事中心調整為整治高麗和女真,捺缽才開始隨之向東北轉移。

《遼史》第一次記載遼聖宗到東北吉林捺缽是太平二年(1022年)春,三月駐蹕長春州。

「太平二年春正月,如納水(嫩江)釣魚。二月辛丑朔,駐蹕魚兒濼(月亮泡)。

太平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如納水釣魚」

太平四年正月庚寅朔,如鴨子河。二月己未朔,獵撻魯河。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撻魯河曰長春河。

五年(1055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是月,如魚兒濼。三月如長春河 魚兒濼。

七年春正月 如混同江。

八年春正月乙亥,如混同江。三月駐蹕長春河。

十一年(1061年)春正月己酉朔,如混同江。二月,如長春河。六月去世。

(見《遼史》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聖宗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