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不等於知識點,上少社這套書從科學素養角度重新定義科普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6T07:41:10+00:00

現如今,少兒科普圖書已成為各大少兒社煞費苦心耕耘的富庶寶地,或是在內容上發力,將高深的知識下放給幼兒,或是在形式上創新,圖畫書、立體書、有聲書以及與圖書相配套的資源輪番上陣。

【百道編按】現如今,少兒科普圖書已成為各大少兒社煞費苦心耕耘的富庶寶地,或是在內容上發力,將高深的知識下放給幼兒,或是在形式上創新,圖畫書、立體書、有聲書以及與圖書相配套的資源輪番上陣。在這場近乎白熱化的「廝殺」中,老牌科普重鎮少年兒童出版社再度另闢蹊徑,「踢館」科普刻板印象,告別知識點羅列,重磅推出「第一次遇見科學」系列科學素養啟蒙圖畫書。這套書以啟蒙科學素養為核心,幫助幼兒初步理解科學的本質與科學精神的意涵。百道網專訪叢書策劃黃勁草,聽她講述少兒社如何在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的一脈相承中為科普板塊再添力作,以及這套書又是如何引導孩子與作為方法的科學開啟相遇之旅的。

「第一次遇見科學」系列科學素養啟蒙圖畫書策劃 黃勁草

理論研究賦能幼兒科普板塊拓展

1961年,少兒社出版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在這之後的60年間,又有六個版本先後與小讀者親切會面。《十萬個為什麼》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長大,至今已累計發行量超過1億冊,這套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已經成為中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

《十萬個為什麼(普及版)》

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韓啟德主編

出版時間:2021年03月

數十年的砥礪前行,少兒社已成為科普領域的高地,儘管有著積澱深厚的成功經驗打底,但也正因如此,少兒社的每一步棋才更加謹小慎微,特別是向幼兒科普的延伸更是不容疏忽。事實上,人們耳熟能詳的《十萬個為什麼》其讀者定位為青少年,並且少兒社在過去十年間的科普產品線建設也多為少兒年齡段,雖說有過如啟蒙雜誌和引進科普童書的諸多嘗試,但少兒社在幼兒科學教育領域仍是「新兵」。

一大板塊的誕生並非手到擒來,但是在探索伊始,少兒社就找準定位,決意根植科學素養教育而非淺層的知識科普,黃勁草說這樣前瞻性的決策也是得益於少兒社常年來的優勢積累。

自2016年開始,少兒社將一部分「兵力」轉向科學素養研究,並先後承擔了「青少年科學素養評估系統」的國家級基金項目以及上海市文創基金項目,在兩個項目作為底層架構支撐的基礎上,少兒社於2018年推出了面向k-2階段孩子的科學素養教育品牌「第一次遇見科學」。有了相關理論作為堅實基礎,少兒社在幼兒科學教育領域的開拓奮進上才能底氣十足。

另一方面,在內部架構上,少兒社著手成立了「第一次遇見科學」工作室。談及社裡對此布局的考量,黃勁草解釋到,傳統出版社的支撐系統是為傳統圖書內容建構與輸出服務的,而新形態的內容常常具備很強的實驗性,它需要一個相應的新型支撐系統,具備相當靈活性的「小循環」能夠讓這樣內容實驗得以存續。這樣一支團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有圍繞傳統圖書出版進行選題策劃、作者挖掘、版權經營、發行營銷的編輯團隊,也有致力於同外部如音視頻製作公司、公共服務團體等拓展合作的工作人員。

(本圖出自少兒社「第一次遇見科學」公眾號)

鑑於此前科學教育與兒童發展相關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少兒社歷時多年重磅打造出「十萬個為什麼」子品牌「第一次遇見科學」,該品牌集結少兒社及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的優質內容資源,針對5-7歲幼兒,研發出提升科學素養的多元化產品。這套幼兒科普「大禮包」分為三個階段,涉及地球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等四大領域,96個主題,包括12冊配套精裝圖書、課程視頻、96個教案及教學APP,並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為家長答疑解惑幼兒科學教育的相關知識。

「第一次遇見科學」一經推出,在很多場合啟發人們對「科學」以及「科學啟蒙教育」的思考。黃勁草表示,這套產品的意義不僅是呈現科學知識與概念、科學方法與技能,還在於向幼兒滲透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以及如何認識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等內涵。

在實踐檢驗中有的放矢升級產品

「第一次遇見科學」成為少兒社在幼兒科普方向上里程碑式的探索成果。而新近推出的「第一次遇見科學」系列科學素養啟蒙圖畫書,同樣依據「下一代科學素養的標準」學齡前兒童需要掌握的素養標準為基礎,不僅總結提煉出此前視頻課程中的精華,更重要的是這套書融合了少兒社在幼兒科普實踐中的諸多思考。書中鄭重其事地澄清了一個誤區:知道具體的知識只是科學的一個面向,重要的是了解,科學是一種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方法。這樣「毫不留情」地重塑對科學內涵的定義,究竟有何由來,這套書又是以怎樣的實力踐行提升科學素養的立意呢?

黃勁草介紹到,為了更好的驗證理論研究和產品設計,在2018年「第一次遇見科學」問世後,社裡圍繞圖書和課程內容開展了「客廳里的科學課」等線下科學啟蒙小課堂。活動中,由參與產品研發的編輯發起討論話題,引導孩子細心觀察,發散思考,在分享與質疑、討論中,訓練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同時也將如何啟蒙孩子科學素養的方法滲透給家長。正是在這樣親臨一線與孩子和家長的互動中,黃勁草以及編輯團隊意識到,很多人還在將科學狹隘地理解為知識點或一種絕對觀念,這也造就了家庭教育中的科學啟蒙誤區,例如,家長僅僅是將知識告知給孩子,而省略了孩子自行思考與探索的過程。

「這套書不是光禿禿地呈現科學知識,而是為了科學素養的養成與提升,所謂的素養教育其核心是理解,所以,這套書旨在喚起孩子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總體性關切。」

「第一次遇見科學」系列科學素養啟蒙圖畫書共10冊,十分適合在親子共讀的時光中潛移默化地將科學素養的方方面面滲透給孩子。那麼在內容編排上,這套書是如何讓小讀者與科學相遇的呢?首先,在每冊書的腰封上,都清晰地呈現了該冊所對應的科學素養內涵。其次,書中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故事,讓小讀者在循循善誘中開動腦筋,領略科學的奧妙。例如,《我看見了》一書圍繞「觀察識別」的核心素養,故事藉由一個小女孩在搬家後的新奇發現,並與外婆的書信溝通展開。小女孩在院子裡發現了不知名的植物,在外婆的提問與鼓勵下,她開始進行觀察和記錄,又在外婆的各種追問與啟發下,小女孩開始使用放大鏡進行更為細緻的觀察。最終,這本書向孩子們傳達了認識世界的方法:樸素的觀察是重要的,工具在觀察過程中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此外,每冊圖書還配有3張探索卡和1份精美拼圖。探索卡收納於書後的卡槽中,小身材卻乾貨十足,家長可以通過卡片和孩子開展互動性的概念擴展,例如,與《冰淇淋從哪裡來》配套的探索卡,孩子們可以通過卡片區分冰淇淋的誕生過程哪些是發生在工廠的,哪些是發生在農場的。這樣的巧妙設置讓孩子了解到食物從在自然中成長到抵達餐桌的漫長與不易,進而也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對待食物的方式意味著什麼。附贈拼圖則是出自圖書中的精彩畫面,為與圖書互動增加一抹趣味性。家長是科學素養教育上的關鍵一環,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使用圖書,少兒社還為每冊書錄製了使用說明,幫助家長釐清科學啟蒙的內涵,以及如何利用書中各種資源賦能親子閱讀時光。

不同以往的創作模式再添心意

「第一次遇見科學」系列科學素養啟蒙圖畫書中不僅有適合學齡前兒童認知規律的科學故事以及寓教於樂的配套互動資源,當然,作為科普圖畫書的一大看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插圖。事實上,這套書的10位作者均是初出茅廬的新人,但是卻高質量地完成了文字和圖畫雙重創作,這其中是少兒社對新作者的大力栽培以及創作模式的接續探索。

黃勁草介紹到,這套書採取了「編創結合」的方式完成,也就是在全書打造的各個環節不論是選題策劃、故事推敲,還是圖畫繪製,均由編輯和作者深度參與、通力合作。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黃勁草則是在我國圖畫書的歷史遺存中獲得啟發。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工程浩大的《幼童文庫》,這是中國第一套具有現代意義的原創兒童繪本圖書。該書文字有趣易懂,同時包含共計3500餘幅手繪插圖,其採用的便是「編創結合」的模式,將編輯的經驗與作品承載的教育屬性連接。黃勁草認為,這樣的方式,不僅能確保每個環節的操作都能高度契合圖書理念,還有助於青年作者的迅速成長。

在這套書的實際操作中,編輯將科學素養的研究成果以及授課中所遇到的問題詳細地講給作者,在作者理解理論後,編輯與作者一起將核心素養的要求與讀者需求細化為故事和圖畫,這其中又是無數次的打磨推敲。例如,圖畫雖然是藝術性的處理,但是科普圖書的插圖仍要在構圖以及細節呈現上貼切實物。黃勁草坦言,如何平衡圖畫的藝術童趣和真實還原,對作者而言是一場考驗,每幅圖畫都是經過作者用心觀察、精細構圖以及反覆修改而成的。

隨著新書的火熱出爐,少兒社的各式宣傳活動也將陸續推進,除了社群渠道、直播渠道等常規操作外,社裡還將繼續開展科普小課堂、「小青蛙講故事」科學類主題活動等,向家長講解科學內涵以及科學素養教育的方法。

黃勁草表示,未來,少兒社「第一次遇見科學」工作室將繼續深耕科學素養研究、圖書出版以及課程研發。接下來,社裡將推出「第一次遇見科學」家庭版,將此前B端的服務升級為面向C端家庭的產品,幫助家長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構建孩子的科學素養培養方案,與孩子在閱讀中領略科學的魅力。此外,少兒社還將於明年推出「遇見數學」、「代際對話」等系列產品,希望以優質的作品與孩子們一起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