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一夥遭遇海難的日本人見證了清軍進入北京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7T05:21:12+00:00

在滿人入關的滾滾洪流中,有一支15人的小隊伍,他們的語言服飾都與滿人不同,卻會書寫漢字,這些人既不是女真人的一部,也不是他們的僕從朝鮮人,更不是他們的盟友蒙古人,而是一夥日本人。


1644年,清軍在一片石擊敗大順軍,從此,關內再也沒有能阻擋他們的力量了,多爾袞決定入主中原,滿清八旗各部,紛紛攜家帶口進入北京。在滿人入關的滾滾洪流中,有一支15人的小隊伍,他們的語言服飾都與滿人不同,卻會書寫漢字,這些人既不是女真人的一部,也不是他們的僕從朝鮮人,更不是他們的盟友蒙古人,而是一夥日本人。



這些日本人為什麼會出現在滿人的入關隊伍中呢?這緣起於一次海難。



據日本史料《韃靼物語》記載,1644年4月1日,日本越前國的58名商販和漁民,在武士國田兵右衛門、商人竹內藤右兵衛和宇野與三郎等人帶領下,乘坐3艘弁才船從三國浦出發前往松前經商。但是他們出發不久就遇上了風浪,船隻被吹離航線,在海上漫無目的地漂流了十六天後,終於靠上了一處海岸,然而這裡卻是一個他們從未來過的地方,放眼望去,蒼茫的群山連綿不絕,茂密的莽林一望無際。



為了回到日本,這些日本人在田兵右衛門指揮下,分頭下船去尋找淡水和砍伐樹木,準備將船隻修好後重新啟航。


十天後,他們終於修好了船,再次出發,可是由於航路不熟,他們航行不久就迷航了,又被風吹進了一個海灣,他們正要登岸,卻被六十多艘小船包圍,駕駛這些小船的,都是「皮衣垂髮」的韃靼人,這些韃靼人其實是一群當地部落的生女真人,三個女真人登上了日本人的船,日本人用酒食熱情招待了他們。女真人看中了日本人的鐵鍋,想用手中的人參來換,日本人見這些女真人有人參,便想用船上裝載的大米交換更多的人參,拿回國內掙大錢。



女真人同意交換,但表示他們手頭沒有那麼多現成的人參,要到山裡去採集,於是雙方約定,第二天一起進山,以鳥鳴聲為聯絡信號。



第二天,田兵右衛門和竹內藤右兵衛以及他的僕人,14歲的竹內藤藏等十四人留在船上,其餘四十四人如約下船進山去了。



這些日本人進山後,發出鳥鳴聲,試圖與女真人聯絡,可是回應他們的,卻是如飛蝗般的箭矢,日本人猝不及防,當即被射死了三十一人,只有十三人躲藏在樹叢中活了下來,被女真人俘虜。女真人在襲擊這些日本人的同時,又派另一批人襲擊了停泊在海灣中的日本船隻,他們用火箭焚毀了日本船,殺死了船上的十二個人,只有田兵右衛門和竹內藤藏活了下來,他們和山中倖存下來的十三人一起被關押在寧古塔附近的也春屯。



女真人讓他們去地里幹活,他們故意裝得笨手笨腳,看起來一點都不懂農活的樣子,把莊稼都割了,雜草卻留了下來,女真人沒辦法,只得先把他們看押起來,他們因此逃避了苦役。



女真人襲擊日本人後,自以為立下了功勞,就去寧古塔,向清朝官員報功,清朝官衙得報後,就派人把這些日本人押往盛京受審,同時讓女真人派出三名代表一起前往,說明情況。


他們一行人在路上走了三十五天左右,於1644年8月25日到達盛京,而在五天前,順治帝已經起駕前往北京。清朝官方對這件事很重視,盛京總管何洛會親自審理此案。雙方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日本人會寫漢字,於是很快弄清了情況。當何洛會得知日本人不是入侵者,而是女真人無辜劫殺了他們後,下令將那三名女真人各杖笞五十,倖存的十五名日本人則得到了良好地對待,清朝為他們提供了衣食和住宿。



大約二十天後,清朝派來一些官員,告訴這些日本人,朝廷命令將他們送往北京,為了這次旅行,盛京的官衙為他們提供了五十匹馬,這樣,十五名日本倖存者,就隨著入關的大軍進入了北京,他們對進京途中的看到的情景和進京後的遭遇都做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



據他們後來的陳述,從盛京到北京有四十天路程,在途中,滿洲人都吃小米而不是大米,他們是從通州進入北京的,當時的八里橋還是一座浮橋。


在北京,他們還目睹了多爾袞為迎接順治進京而舉行的盛大入城儀式,也被多爾袞出獵時架著上千隻獵鷹的場面所震撼。



十五名日本人到北京後,被安排在一處很好的館舍中居住,有三個僕人服侍他們的日常起居,他們所用的被褥和穿著的衣物都是綢緞的,米麵和肉食供應充足,還為他們提供醫療服務。



這些日本人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使用裹腳布,當時的普通日本人大多生活艱苦,平時都打赤腳或者僅穿草鞋,但是在北京,僕人們卻教他們纏上裹腳布,然後穿上襪子,再穿靴子。如今只知道俄國人使用裹腳布,難道中國古代也使用裹腳布,或者這是滿人的習慣,卻不得而知了。



在北京呆的時間久了,通過與滿漢官員的大量接觸,國田兵右衛門和宇野與三郎漸漸學會了說一些滿語和漢語,能夠和滿清官員做一些單溝通。竹內藤右兵衛那個14歲的僕人竹內藤藏,由於年齡小,學語言進展很快,沒過多久,就能用滿語和漢語流利地與清朝的官員對話了,因為他的語言能力良好,就成了通事,專門負責日本人與清朝衙門的溝通。



日本人滯留北京期間,還得到了多爾袞的接見,日本人稱他為「九王子」,他們是這樣描述多爾袞的:「……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歲,身材瘦長,留有美髯,是個皮膚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銳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個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有什麼事情,都不能隨便參見。趁他上街的時候,藉機會參見。街上的行人都得匍訇在地,不許抬頭仰視。可是對我們,他卻是一個和藹和容易接近的人,他的態度很溫和,在問我們問話時,柔聲細語的。」



從日本人當時的描述來看,多爾袞對日本人持很友好的態度,而且以如今能見到的畫像來比對,日本人的描述應該是準確的,因為畫像上的多爾袞確實留有絡腮鬍子。


當時日本執行嚴酷的鎖國政策,幕府先後頒發了五次鎖國令,一次比一次嚴厲。按幕府的規定,嚴禁日本船隻出海,偷渡者一律判處死罪,長期居留外國的日本人不得回國,否則一經發現即處死。按這個規定,滯留在中國的這十五個日本人回國就會被處死,而他們在北京卻生活得很好,然而他們實在難耐思鄉之情,一年後的1645年5月,他們向清朝提出申請,希望能回到日本。



到了年底,他們的申請得到了批准,清朝允許他們回國,讓他們跟隨前往朝鮮遂行朝鮮王子冊封使命的使者祁充格先到朝鮮,再由朝鮮派人送他們回國。行前,朝廷給每人發了保暖的羊皮衣帽鞋襪,還提供了路上食用的羊肉和酒。



清朝對遣返日本人一事很重視,為此專門對朝鮮國王下了敕諭:「今中外一統, 四海為家,各國人民皆朕赤子, 務令得所, 以廣同仁。前有日本國民人一十三名, 泛舟海中, 漂泊至此。已敕所司,周給衣糧。但念其父母妻子遠隔天涯, 深用閔惻。茲命隨使臣前往朝鮮, 至日, 爾可備船隻轉送還鄉。仍移文宣示, 俾該國君民共知朕意。」



十二月九日,十五名日本人抵達了朝鮮邊境的咸興里。在面對朝鮮官員的詢問時,他們是這樣回答的:「俺等皆以越前州人, 漂到一處, 未知何國,而皮衣垂髮者,以火箭射我船而燒之,遂皆執之以歸。觀其人所食,則皆是山肉,絕無粒谷。旣達北京,給之以衣服資糧。及到本國,相厚有加,不勝感激雲。」《朝鮮仁祖實錄》記載了這件事。



由於有了清朝的諭令,朝鮮方面也不敢怠慢,日本人在朝鮮受到了優厚接待,還得到了許多禮物。朝鮮將此事通報了對馬藩藩主駐朝鮮的代表古川伊右衛門,三月二十一日,他們被送到對馬島的首府,六月十六日抵達大阪。由於他們是遭遇風暴被吹到海外的,又得到了朝鮮官方的護送和情況說明,因此這十五名日本人被免除了死罪。



當時中國正處於明清鼎革的重大變革中,日本急需了解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但由於嚴格的鎖國政策,當時日本了解外界的途徑有限,而長崎是一個允許與中國通商的口岸,所以日本人便從中國商船上的船員言談中了解關於中國的消息,這被稱為「唐船風說書」。可那時中原政局動盪,傳來的消息五花八門,這十五名日本人的歸來,使日本因此確切知道了明朝已經覆亡,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的事實,他們的傳奇經歷也在日本社會上為人們所津津熱道。


這十五名日本人,都是地位不高的下級武士和商人或漁民,但他們在清朝卻受到了高規格接待,之所以如此,與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是分不開的。



那時中原的統一戰爭還沒有結束,清朝希望全力經略中原,有著與周邊國家搞好關係的迫切願望,而南明政權已經向日本發出了借兵反攻中原的請求,日本幕府也做出了在1646年4月出兵三萬的承諾,日本國內正在動員,清朝對此是很擔憂的,因為滿人以前與日本人有過交鋒,知道日本人戰鬥力強悍。


1592年7月,侵略朝鮮的日本大將加藤清正率領日本第二軍團在咸鏡道以寡擊眾,打敗咸鏡北道兵馬節度使韓克誠,俘虜朝鮮王子臨海君與順和君。隨後加藤清正挾戰勝之威,一路殺進女真烏拉部,兀良哈之戰因此爆發。



這一仗,使用冷兵器的女真人在日軍的鐵炮打擊下,被打得大敗,都城被攻陷,900多人被殺,加藤清正自己則說斬殺了8000多人。



日本人表現出的強大戰鬥力給明朝、滿洲、朝鮮三方都帶來了很大震撼,他們紛紛招募日本僱傭兵為自己作戰,但是他們又很要面子,把日本僱傭兵說成說是投降的倭寇。明朝大臣認為:「破虜,非降倭不可!」朝鮮人則用日本僱傭兵來威懾女真人,常常宣稱已部署「數千降倭」在邊境,以震懾女真人。


這樣兇悍的對手,當然是正忙於中原戰爭的多爾袞不願意招惹的,所以就想以厚待十五名日本海難倖存者的方式向日本顯示懷柔,希望搞好雙方的關係。當然,清朝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想營造一個四海仁定、八方來朝的的盛世景象,在范文程等一干漢族文人的影響和灌輸下,清朝統治者已經牢牢樹立了這種中原的傳統政治理念。



然而,清朝的示好並沒有獲得日本的友好回應,因為他們對滿清抱有極大的鄙視,日本人認為,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文明在中原已經消失,他們才是華夏文化的正統繼承者,滿清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夥蠻夷,根本不願意與其交往,對此,日本人毫不掩飾。按理,在清朝將日本遇難人民禮送回國後,日本應該以相應禮節回應,以表達謝意,可是日本卻毫無反應,直到九個月後,朝鮮方面質問此事,他們才勉強發出了致謝書,而且內容含糊,根本不見謝意,反而對清朝使用了污辱性的「韃靼」一詞。這封致謝書的原文是這樣的:「一年前越前國商人在海上遇到了颶風,漂到了韃靼領地,韃靼王當時輾轉盛京,將商人檢查之後交給了朝鮮,由朝鮮國王送達我國的對馬島,因此將軍命對馬守義成準備送往朝鮮的謝書。」



事實上,日本人對清朝禮送難民一事不僅不感激,反而非常反感,認為這是清朝在擺譜,據《朝鮮仁祖實錄》記載,日本人的真實想法是:「韃靼已得北京,送此漂人,正欲誇大,而朝鮮受而送之,必是與韃靼為一也……」就是說,日本人覺得清朝這樣做是為了在日本面前居高臨下地彰顯所謂大國風範,而朝鮮也想跟著清朝一起對日本裝腔作勢,以中華自居的日本當然不會接這個茬。幕府執政德川家光本來就有心經略中原,在接到南明的借兵請求後,真的是想發兵幫助南明的,只是因為南明小朝廷內部四分五裂,毫無戰鬥意志,還沒等日本發兵,已經被清朝打垮了,日本也只能做罷,但這樣的日本又怎麼會對清朝表示友好呢。



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