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筆記:35詞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7T05:59:03+00:00

詞於初盛唐始創作→中唐基本建立→晚唐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強,藝術趨於成熟。第一節燕樂的興起及詞的起源一.基本知識。(一)興起的因素。1.經濟發達,五七言詩繁榮。2.與酒令著辭有關。飲宴娛樂風氣培育了酒令藝術,歌舞化酒令則近於或成了詞。

  詞於初盛唐始創作→中唐基本建立→晚唐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強,藝術趨於成熟。

第一節燕樂的興起及詞的起源

一.基本知識。

(一)興起的因素。

1.經濟發達,五七言詩繁榮。

2.與酒令著辭有關。飲宴娛樂風氣培育了酒令藝術,歌舞化酒令則近於或成了詞。「令」詞名目多;酒令在翻新中設計出的令格,成了詞的某些體式或修辭特點。

(二)詞最初作為配合歌唱的音樂文學,音樂起主要決定作用;詞在唐五代時通常稱「曲子」或「曲子詞」;體制上與近體詩最明顯區別:有詞調,多數分片,句式基本上為長短不齊的雜言;這些特點由「排比聲譜填詞,其入樂之辭」(胡震亨《唐音癸簽》)造成;最根本發生原理在於以辭配樂,是詩與樂在隋唐以新方式再度結合的產物。

(三)詩樂結合的傳統。

1.漢魏樂府一般先有歌辭,後以音樂相配,所配的是清商樂。

2.唐五代詞先有樂,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樂。

(1)沈括指出三類音樂:雅樂、清樂、宴(燕)樂。

①雅樂屬周秦古樂系統,與俗樂相對,用於郊廟祭享。

②清樂在漢魏有平調、清調、瑟調,稱相和三調,或清商三調(即宮調、商調、角調)→清商樂與吳歌、西聲結合,在長江流域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南朝音樂主體→隨南北政治統一,成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樂中的一部。

③廣義可屬清樂系統的南方音樂與胡樂、中原音樂交融,為唐俗樂總稱的燕樂。

(2)燕樂起於北朝→統稱胡樂的邊地及境外音樂傳入內地。胡樂的特點:

①以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形成繁複曲折的曲調,同時配有鼓類與板類節奏樂器。

②中原音樂與胡樂融合滲透,形成包含中原樂、江南樂、邊疆民族樂、外族樂等多種因素、有歌有舞的隋唐燕樂。

③鮮明的時代風格,適合廣大地域和多種場合,以俗樂姿態,適合日常娛樂需要。

(3)配合燕樂演唱歌辭除長短句形式的歌辭外,還有齊言的聲詩。

①前者依樂制辭,後者選詩配樂,兩者並行於世。

②一部分聲詩在演唱中,為與樂曲更好配合,雜以和聲、泛聲等成分,後來被填成實字,即可能演變成長短句詞調。

(4)曲調成為詞調是有條件的,主要是短小輕便的雜曲小唱。

①其產生與唐教坊有關。隋有入詞曲調產生→唐所傳主要為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曲是太常寺下屬大樂署的供奉曲,為朝廷正樂;太常曲少數轉為詞調。

②教坊曲大量轉變為詞調。開元2年玄宗置左右教坊,教俗樂,成為女樂和俗樂集中地;創製新曲,匯集並傳播民間和地方樂曲。教坊為代表的俗樂機構,及以教坊妓為代表的歌舞藝人,在曲調創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四)發展歷程:隋到初盛唐作品有限,呈偶發、散在狀態→中唐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從事填詞,從偶發走向自覺。

1.劉禹錫《憶江南》:「依《憶江南》曲拍為句。」依一定曲調的曲拍製作文辭,自覺把詩詞區分,有了詞的創作意識和操作規範。

2.元稹《樂府古題序》:韻文有「由樂以定詞」與「選詞以配樂」兩大類,聲詩與詞並行,證明劉禹錫「以曲拍為句」是從詞創作中概括出來,足以作為詞體成立和「曲子詞」創作自覺的標誌。

3.「因聲以度詞」、「以曲拍為句」,是依曲譜製作文辭,與後世據譜填詞不同:

(1)由於曲譜失傳或後世難通,只好以前代文人詞作範本創作。

(2)學者將前代同調詞集中比勘,總結每一調在形式、格律方面要求,制出詞譜。

(3)詞的製作便演變為依詞譜填詞。

(4)詞由融詩樂歌舞為一體的綜合型藝術,轉變單純文學意義的抒情詩體。

二.敦煌詞曲。

(一)基本知識:

1.作者範圍廣泛,多下層,時間大抵自武則天末年迄於五代。

2.最重要抄卷《雲謠集雜曲子》,收詞30首,時間不遲於後梁乾化元年(911)。

3.詞調除《內家嬌》外,餘12調《教坊記·曲名表》有錄,有慢詞也有聯章體。

4.創作早期性與作者成分民間性,具開始獨立成體的過渡性特徵。

(二)詞與詩題材內容上:詩歌界域寬廣,詞多言閨情風月。

1.敦煌詞雖多寫男女情,但有更廣泛取材。如寫晚唐動亂局面(《酒泉子》)寫堅守敦煌,威鎮荒服邊將(《菩薩蠻》)寫商人逐利的不同境況(《長相思》)。

2.妓女題材也具未曾有的側面。如「莫攀我」(《望江南》)不願受損害、受凌辱的呼喊,說明在取材上還未和民歌或詩歌劃界。

(三)體制上粗備型體,未完全成熟。

1.字數不定,韻腳不拘,平仄通押,兼押方音,常用襯字等,說明詞格寬,聲辭相配要求不嚴,用韻方法簡單,處草創階段。

2.所詠內容一般與詞調大致相符,這種「詠調名」現象屬早期詞調初創時特徵。

  3.造意遣詞存民間詞素樸風格,富生活氣息。如:枕前發盡千般願(《菩薩蠻》)。

4.作者來源複雜,各篇體製成熟程度不同,思想到表現上的工拙、精粗、文野、差異大:拙樸是其本色,不少作品也講究詞藻華飾,甚至文白、纖巧樸拙,並見一篇中。

5.相當部分作品重心向抒情、市井化,甚至艷情化發展。《雲謠集》中表現突出。

三.盛唐和中唐詩人的嘗試。

(一)張志和。首唱作《漁父》五首。

(二)韋應物和戴叔倫《調笑令》反映邊塞景象。

(三)元和後作詞文人更多。白居易、劉禹錫。如二人唱和的《憶江南》。

  劉禹錫《憶江南》已不再詠調名本意;女性和閨閣氣質突出,意境更加詞化。

第二節溫庭筠及其他花間詞人

一.《花間集》。

(一)後蜀趙崇祚於廣政3年(940)編成《花間集》10卷。

(二)錄18位「詩客曲子詞」,凡500首。溫庭筠、皇甫松晚唐,孫光憲仕於荊南,和凝仕於後晉,其餘仕於西蜀。

(三)最早的文人詞總集。集中代表詞在格律方面的規範化,標誌文辭、風格、意境上詞性特徵進一步確立。作為詞的集合體與文本範例性質,奠定詞體發展基礎。

(四)歐陽炯《花間集序》:

1.在淫靡風氣下創作,寫供歌筵酒席演唱的側艷之詞,縟采輕艷,綺靡溫馥,把視野轉向裙裾脂粉,花柳風月,寫女性姿色和生活情狀,特別是內心生活;言情不離傷春傷別,場景無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園曲徑;雖寫宮女幽怨等,中心是男女情愛。

3.藝術上文采繁華,輕柔艷麗,「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衣剪葉,奪春艷以爭鮮」(《花間集序》)。崇尚雕飾,追求婉媚,充溢脂粉氣。

二. 花間派鼻祖,第一個努力作詞的人—溫庭筠。

(一)把詞同南朝宮體與北里倡風結合。

(二)風格不單一。

1.有境界闊大的描寫,如「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菩薩蠻》);

2.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之作,如《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3.主人公活動範圍基本不出閨閣,多穠艷細膩,綿密隱約。《菩薩蠻》(小山重迭)。不表現抒情性,而表現於感官刺激;用密集而艷麗的詞藻,描寫女性及其居處環境,具裝飾性特徵,內在的意蘊情思主要靠暗示,深隱含蓄。

三.西蜀韋莊。

(一)溫韋擅詩,韋受白居易影響較深,溫遠紹齊梁、近師李賀。

(二)婉媚、柔麗、輕艷的,如「紅樓別夜堪惆悵」(《菩薩蠻》其一)。

(三)溫韋比較:

1. 溫詞客觀描繪,雖時或寓淪落失意的苦悶,卻非常隱約,只喚起深美的聯想;韋詞則直抒胸臆,顯而易見,清疏的筆法和顯直明朗的抒情—特色。

2.溫詞意象迭出,一兩句能包含多層意蘊;韋詞一首詞圍繞一件事。

3.溫詞綿密,韋詞疏朗;溫詞雕飾,韋詞自然。如《女冠子》(四月十七)。

  (四)韋詞抒情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似直而紆,似達而郁」(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如《菩薩蠻》其二(人人盡說江南好)。

四.《花間集》其它作家有的在題材上有所擴大。如歐陽炯、李珣對南疆的描寫,二人(《南鄉子》)。

第三節李煜及其他南唐詞人

一.南唐文化修養較高,藝術趣味也相應雅一些。

二.馮延巳,字正中,詞作數量居五代詞人之首。

(一)雖以相思離別、花柳風情為題材,但不側重寫女子容貌服飾,也不限於具體情節,而是著力表現人物的心境意緒,造成多方面啟示與聯想。如《謁金門》(風乍起)。

(二)有些只表達一種心境:誰道閒情拋擲久?(《鵲踏枝》)

(三)由環境遭遇及思想性格造成的心境,提供廣闊想像空間。王國維:「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人間詞話》)且影響到晏殊、歐陽修等。

三.李璟:憂患意識比馮延巳更深:菡萏香銷翠葉殘(《浣溪沙》)

四.李煜,字重光。雖題材內容前後期不同,但一貫特點是「真」:一任真實情感傾瀉,較少有理性節制。後期詞寫亡國之痛,血淚至情;前期詞寫宮廷享樂的感受,對自己的沉迷與陶醉,也不加掩飾,如《玉樓春》(曉妝初了明肌雪)。本色和真情性:

(一)用血淚寫出亡國破家不幸;

(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語和白描,詞篇雖美,卻麗質天成,不靠容飾和詞藻;

(三)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亡國後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把遭遇泛化,獲得廣泛的形態與意義,通向對於宇宙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詞至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如《虞美人》《浪淘沙》。

五.南唐詞境界較開闊又有深厚纏綿的情致。如馮延巳《鵲踏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