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果敢土司獻30萬元,請求回歸中國,不久後被國軍逮捕審查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7T06:00:03+00:00

緬甸北部有一座神奇的小城,這裡通用中文,使用人民幣,手機連接的是中國運營商的信號,就連學生使用的課本也來自中國。

緬甸北部有一座神奇的小城,這裡通用中文,使用人民幣,手機連接的是中國運營商的信號,就連學生使用的課本也來自中國。沒錯,這就是果敢。大多數中國網友應該聽說過這個地方,但也有許多網友誤以為其為中國遠征軍後代或國軍後代。

事實上,許多果敢人自稱皇裔後代,並以此而自豪。彭家聲領導時期對外宣傳果敢是「域外漢邦,南明後裔,中華棄兒」,因而深得中國網友同情。經過近年來一些歷史學者的研究,果敢的來源已經非常清晰。但民族向心力到底如何,卻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在近代歷史上,果敢至少有兩次回歸祖國的機會。結果卻並非大多數網友期望的那樣,目前果敢仍然屬於緬甸,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中國先民為何會流落域外?今天這篇文章就來為大家揭開果敢神秘的面紗。

南明後裔

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統治中心大多在中原地區,對西南邊疆鞭長莫及,加上這裡少數民族眾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司制度」,簡單地理解就是以「土官治土民」。

中央政府將有一定影響力的部族首領封為世襲土司,他們只需要象徵性地納貢,若無戰事很少與中央政府產生聯繫,事實上成了半獨立的「土皇帝」。

明朝初年,中央政府為加強邊疆管理,不斷向雲南調兵。有歷史資料統計從各省調往雲南的漢兵有20多萬,隨之而來的家眷以及商販數量更為可觀。這些人極大地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

明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明軍不斷敗退。明朝宗室在南方地區先後建立了數個政權,史稱「南明」,不甘受異族統治的漢人也隨南明政權不斷往南方遷徙。

明永曆帝退入雲南,大批漢人也隨之遷入雲南。昏庸懦弱的永曆帝拒絕了退入四川進行長期抵抗的建議,決定退入緬甸躲避清軍追擊。並通過蠻莫(今緬甸八莫)土司向緬王送去大量財寶。

封建王朝時期,中國常常將周圍小國視為藩國。但從緬甸人寫的歷史來看,他們並不這麼認為,緬王將永曆帝入緬視為稱臣。

當時南明政權仍有數量不少的軍隊,對於緬甸來說如果「反清復明」成功,他們便是「救駕」,將會得到大量的賞賜。如果不成功,把永曆獻出去,也能討好清朝。緬王決定做一筆生意,只是讓他沒料到的是,這筆生意把他的命也搭了進去。

明代鄧凱的《求野錄》中記載,永曆一行在騰衝附近時還有四千多人,到八莫時僅有一千四五百人。緬王派四艘小船來接永曆,這隻夠乘坐官眷,大臣和侍衛要麼自己僱船跟隨,要麼走陸路。最終到緬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附近時僅剩600多人,其他人或流落滇緬邊疆,或被殺害。

永曆帝被安置在阿瓦附近的老城,住著16間茅草房,形同軟禁,與國內的抵抗力量徹底斷絕了聯繫。仍在南方的抵抗的將領失去了皇帝,號召力大降。為了繼續發展,李定國、白文選等人決定入緬「迎駕」。

歷史資料記載,明軍先後四次入緬,大破緬軍打到緬甸首都阿瓦附近。頭兩次緬王逼迫永曆帝下敕使明軍退回國內,後兩次則久攻不破,被迫撤退。這幾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使大量漢兵散落在滇緬邊境。


緬甸為了抵抗南明軍隊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最終緬王之弟莽白篡位,並將哥哥一家處死。永曆帝也遭到緬甸人民仇視,莽白上位後不久便發動「咒水事件」將永曆帝的大臣、侍衛大部殺害。

不久,清兵也殺至阿瓦郊外的舊晚坡,緬王莽白迫於壓力將永曆帝交出。後永曆被吳三桂處死,李定國聞訊後大悲不久也病逝。李定國死後,南明殘餘武裝相繼投降。

永曆帝曾被封為桂王,散落在滇緬邊境的明朝追隨者後來自稱「桂」家人,以表明忠心。「桂」家人不斷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發展壯大,其中一支輾轉到薩爾溫江東岸的麻栗垻。

「桂」家人到來時,這裡還是一片荒野,只有少量的少數民族居民。「桂」家人在這裡經營了數百年,將之建為一片熱土。麻栗垻有一條山脈叫「科干山」,由於發音問題,外人稱為果敢山,久而久之這裡便被稱為果敢。

歷史上果敢一直是中國的領土。1886年,英國殖民者侵占緬甸後,發現緬甸北部適合種植鴉片,便不斷向北蠶食。1897年,英國逼迫清朝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將果敢劃入英屬緬甸。

綜上所述,確切地說果敢應該是南明將士及雲南邊民的後代。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果敢人似乎極少提到這一點。直到彭家聲統治末期才開始大力宣傳,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外宣,得到中國媒體大量引用報導。果敢「8.8」事件,彭家聲再次被趕下台時,中國網友大量向其捐錢捐物,甚至有人不惜違法越境支持。

楊家土司

明末南遷時,有一位名叫楊高學的22歲年輕武舉人,也隨朝廷一起南遷。他是南京柳樹灣大石板人,後輾轉到雲南順寧定居。兒子楊映經商發家遭人嫉妒,南明忠臣後裔身份被人舉報。

為躲避潛在的風險,楊映攜家人逃到果敢的紅石頭河,家業再次發展壯大。當時科干山地區的部落衝突時有發生,楊家所在的興達戶的首領是一個叫陳駙馬的人。此人懦弱無能,難以帶領族人抵抗外族侵擾。

此時楊家二兒子楊獻才卻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他漸漸取代陳駙馬的地位,並帶領族人不斷發展壯大,從而確立了楊家在果敢的統治地位。直到1840年楊家的統治地位才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承認,楊家後人楊國華被清廷冊封為「世襲土司」,並允許其使用銅印。

楊家是漢人後代,儘管遠處邊陲,但仍然保留著中國的傳統禮節和習俗,內心也更傾向於中國。但隨著清朝的不斷衰落以及英國殖民者的入侵,楊家也漸漸發生了動搖。

楊國華51歲時才得到第一個兒子楊春榮,但他4年後就不幸病逝。那時楊春榮只有4歲,只能由六叔楊國正攝政。

楊國正統治果敢45年,深得民心,獲得了巨大的威望,他的幾個兒子也擁有較大的影響力。楊國正老後,提出要踐行對大哥的承諾,把土司職務歸還給侄兒楊春榮,這遭到幾個兒子的強烈反對。

1920年,楊國正去世。楊春榮雖然順利繼承土司地位,但幾個堂兄弟卻對其極為不服。1929年,楊春榮去世,繼承權問題再次出現。於是一家人到木邦土司衙門打起了官司,楊春榮的長子楊文炳雖然滿腔抱負,但他初出茅驢影響力不及兩位堂叔。最初的判決結果對其不利。

楊文炳並不服輸,向三姐夫彭家借了一大筆錢,並通過英國在當地的督察向仰光英國總督申訴。一般而言,為了維護下級機構的權威,上級不會輕易更改下級的判決。但神奇的是,英國總督卻更改了木邦土司衙門的判決,將土司繼承權判給楊文炳。

英國人此舉徹底將楊文炳征服,而且在後來與英國的商貿中,果敢也獲利頗豐。果敢人寫的歷史書,認為英國人統治時期是果敢歷史上最安定的時期。此時的果敢儘管仍然說著雲南地方方言,保持著中國傳統,但內心卻更加傾向英國。

英國人在緬甸也有長遠布局,他們在撣邦設立了一座貴族學校,只招納各地土司頭領的子女。這些人將來都是土司的接班人,在接受西方教育後也必然會更傾向英國。楊文炳的兩個兒子楊振聲、楊振材(先記住這兩個名字)都在這座學校學習。

儘管早在1897年,果敢就被劃給英緬當局。但作為漢人,楊家土司大多數時候是傾向於中國的。直到後來英國的那次判決,讓他們內心的天平出現傾斜。事實上,作為遙遠邊陲的領導者,任何人都會選擇更有利於自己生存的環境,民族向心力對他們來說過於遙遠。

兩次拋棄祖國

果敢人自認為的安定持續沒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爆發。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英軍不斷敗退。為了保護當時中國唯一的物資通道——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也進入緬甸與日軍作戰。

但由於指揮權不統一,加上英軍數次拋棄盟友提前撤退,中國遠征軍也不斷潰敗。遠征軍第49師和93師大約2000餘人經果敢撤回國內,緊跟他們的是日軍飛機的轟炸,果敢土司第一次感受到現代戰爭的威脅。

隨著日軍的長驅直入,在緬北也有部分土司投靠了日軍。此時的果敢土司楊文炳面臨著選擇,他的英國主人早已撤往印度無法給他任何實際性的幫助。果敢自身那點武裝力量,與日軍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

楊文炳終於想起自己是個漢人,應該向祖國求助。他以紀念「七七」五周年的名義,通過滇緬鐵路督辦公署向國民政府捐獻了30萬元。從現存於台灣的歷史檔案中可以得知,楊文炳還曾表達過讓果敢回歸中國的請求,條件是保持楊家世襲統治地位。

如果此時你認為楊文炳開始傾向於中國,那就錯了。緬甸戰爭爆發後不久,楊文炳就開始向英國人捐資捐物,還派了320匹騾馬為英軍運送物資。局勢逆轉後,楊文炳便找到英國設在昆明的總領事,告知果敢還沒有淪陷,要求英國將果敢置於中國保護之下。

但英國總領事表示這在他職權範圍之外。隨即楊文炳又找到英國助理軍事參贊要求給予軍事援助,該參贊表示果敢屬於中國軍隊作戰範圍,武器裝備應該找中國要。

對於楊文炳要求回歸中國版圖的請求,國民政府內部也出現了巨大分歧。前線將領普遍認為果敢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扼守怒江的重要據點,也是將來反攻的前進基地,應該置於自己控制之下。而外交部們卻認為,暫時不能讓果敢回歸版圖。

理由很簡單:

一、當時中英是同盟關係,法律上果敢屬於英國,如果納入盟國領土會引起巨大的糾紛。而且英國也給了中國不少貸款和援助,如果關係鬧僵必然影響國內抗戰。

二、將來二戰結束後,邊界劃分問題必然會重新提出,屆時再提出果敢歸屬問題合情合理。

國民政府最終使出了拖字訣:授予楊文炳上校軍銜,將其所部改編為果敢自衛支隊,屬於第11集團軍。同時派軍隊駐防果敢,抵禦日軍。但最重點的部分卻模糊答覆:「將來抗戰勝利,會讓三民主義貫徹邊疆,並保證楊家的地位。」

1943年5月,楊文炳和兒子楊振聲曾赴重慶面見蔣介石,相信老蔣在面授機宜之時對此前的安排進行過詳細的解釋。


這其實是果敢回歸祖國的一個絕佳機會,緬甸並非英國本土,只要楊家一心向國,將來抗戰勝利後,英國大概率不會因為這點小地盤與中國鬧翻。然而,楊文炳從重慶回去後不久,發生了一件徹底將其推向英國人懷抱的事。

9月30日,楊家旁親楊文泰突然發動叛亂,襲擊楊文炳住所。楊文炳在逃跑途中摔倒導致骨折,其四兒子及一部分抵抗的士兵被殺。楊文炳不得不躲入中國境內,並請求中國派兵平叛。

楊文泰等人最終被國軍剿滅。楊文炳被安置在鎮康養傷,但11月他到達楚雄後被拘捕,並送上軍事法庭,罪名是「通敵叛國」。不久前才要求回歸中國,怎麼會突然叛國呢?

英國人得知此情況後,通過外交途徑不斷向中國施壓,要求將楊文炳移交給英方。國民政府下令調查事情來龍去脈,從時任中國遠征軍代司令衛立煌的一份報告,我們得知軍方認為楊文炳通敵叛國的具體原因:

在緬甸戰局逆轉之初,楊文炳的叔父已經投敵。由於果敢戰略位置重要,第11集團軍得知土司楊文炳系南京漢人後代後對其曉以大義,才有楊文炳請求回歸祖國一節。也就是說,楊文炳求情讓果敢回歸可能並非其本意。

1942年4月間,楊文炳曾赴滾弄參加日軍召開的會議,還安排其表弟和妹夫參加日偽工作。9月(也就是提出回歸中國之後),楊文炳又派代表赴滾弄參加日軍召開的會議,送給日軍萬元緬幣,並殺害部隊中的抗日分子。

另據楊文炳的參謀劉昌熙報告,楊文炳從重慶回來後就表達了對國民政府的不滿。曾下令各部不准升中國國旗,還將旗杆砍倒。私下對部下抱怨說:「什麼國家民族?日本送的綢制國旗比中國的布旗好看幾倍。」

衛立煌認為,楊文炳身負我軍軍職,又有通敵行為,且果敢屬我軍戰區,自然由我方處置,不必通知英國人。但最終軟弱的國民政府還是在英國重壓之下將楊文炳交出,並提出在抗戰勝利之前不准其回果敢。

楊文炳便被送往印度,此前對果敢不聞不問的英國人突然變得熱情起來。派了許多情報人員赴果敢,用軍機為果敢自衛支隊送去武器裝備,並發給其薪餉。還在國民政府同意後向果敢派去了民政官員。

儘管前線將領對英國非常警惕,不斷向中央政府報告,但中央政府似乎一直沒有拿出有效對策。最終,果敢再次向英國人傾斜。

抗戰勝利前夕,遠征軍陸續被抽調回國。抗戰勝利後,雲南部隊先被派往越南受降後來調往東北。西南邊陲再次空虛,邊界事宜被擱置。

1948年,緬甸獲得獨立。楊文炳的兩個兒子先後成為緬甸國會議員,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再次拋棄戰亂中的祖國,在國會提出讓果敢人與緬甸國民享受同等待遇。緬甸聯邦在後來頒布的《公民法》中寫明:「果敢人成為緬甸土生土長的國民。」

然而,緬人對待果敢並不像英國人那樣友好。在後來的一系列衝突中,楊家多位後人先後被緬甸政府軟禁,楊振聲甚至流亡法國,靠在餐廳洗碗為生。

當年中國深處貧窮與戰亂之中,果敢統治者代果敢人民做了選擇。但現在的中國日益富強,反倒是緬甸一直處於動亂之中,無數果敢普通人都幻想著能成為中國人,想必他們已是後悔不已。


點評:

回顧歷史長河,決定果敢統治者民族向心力的其實是他們自身的利益。當祖國強大時,他們便以祖國為榮,以期獲得祖國的庇護。當祖國衰落時,他們便會尋找新的依靠。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今天的果敢似乎也沒有太多變化,許多網友的期待其實也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當然果敢的現狀有著極為複雜的歷史的原因,我們無法將責任簡單地歸結到某個人身上,更無法去改變歷史。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讓全世界的華人都以炎黃子孫的身份而自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