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當代詩人第一方陣——淺識龔學明君讀詩記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7T23:27:42+00:00

■王慧騏學明在寫詩的路上出行很早,20歲還在南大歷史系讀大三時,就在當時國內最有影響的《詩歌報》上發作品了,27歲安徽文藝出版社就給他出了第一本詩集。後來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大量的精力放在跑線索、寫新聞上,兼出過幾本詩歌以外的作品,有紀實文學、散文和隨筆等。

■王慧騏

學明在寫詩的路上出行很早,20歲還在南大歷史系讀大三時,就在當時國內最有影響的《詩歌報》上發作品了,27歲安徽文藝出版社就給他出了第一本詩集。後來由於工作的原因,他大量的精力放在跑線索、寫新聞上,兼出過幾本詩歌以外的作品,有紀實文學、散文和隨筆等。但在他心中,詩歌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百川競流終歸海,他對包括新聞在內的其他題材的涉足與探索,似乎都是為他創造更優質的詩歌而作準備的。

進入50歲以後,他在這個一生為之奮鬥的制高點上開始真正發力:在國內一些重要的文學刊物和詩歌刊物上,他以出色的詩篇頻頻亮相,同時以超過一年一本的節奏密集性地推出他的詩歌集。我忍不住地要為他列一下書單:2017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了《冰痕》;2018年南京出版社出了《白的鳥,紫的花》;201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了《爸爸謠》;202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了《世間萬物皆親人》,南京出版社出了總名為《龔學明的詩》三卷本。前後八本詩集,厚厚的一摞,總篇幅在1000首以上。記得學明在一本詩集的自序中,曾就一個詩人寫作產量的多寡談過自己的看法,大致意思是說,倘無一定的「量」,便很難評估它的「質」。這個觀點我以為應當是能成立的。一個詩人可能只有一首或兩首詩能真正被世人記住或流傳下來,但這個詩人一定不會就只寫了這一首或兩首詩。「量」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價尺度,它需要時間、意志和多方面的因素來成就。

有了「量」以後自然還要考察它的「質」。從我拿到的這幾本詩集裡,我看到了一批詩壇大咖的名字,他們不約而同地站出來,為這個顯然有著特別天賦的詩歌同道叫好。著名詩評家葉櫓先生從學明的知識結構和藝術追求上,看出他「對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聯」既「有所接受」,又「有所保留」,認為這恰恰「形成其詩作意象上的個性化」。另一位受人尊敬的老詩人馮亦同先生,對學明詩中所透溢的「血濃於水、骨肉情深、恩重如山這些傳承著生命信息、古道熱腸的詩意情懷與美學真諦」倍加讚賞,指出「他始終不渝的對於美的追尋、對於善的堅守」,是「一個純粹的詩人的宿命」。《詩刊》前主編、著名詩人葉延濱稱,「龔學明像一個燃燈者,以自己的心點燃他人的心」,「照亮這個世界」。廣東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楊克評價學明,「在父親病痛和去世時寫下的112首詩,是新詩中的獨有文本,哀慟與絕望挾裹熾熱的人子之情噴涌」。

特別是2019年4月出版的《爸爸謠》,則更是把一批名頭極響的詩人都擊倒了,贏得他們的一致好評。胡弦這樣說:「它成功建構了詩人獨特的心靈地理志,使親情在被賦予更多形而上的內涵時,不失真,有種穿透歲月的感人力量。」車延高稱其「藝術的空靈在思維的回味無窮中抵達,讓從不喪失理性的眼睛潸然淚下」。林雪評價它是「一部平民史詩」,「以日常、平常甚至庸常的生活美學代言英雄豪傑卓越的世間傳奇」。郭建強認為這是「百年新詩唯一專注獻予父親的詩集」,「在講述與感受、分析和分辨、悵然和深愛中,讓一代中國人父親的形象回歸於真實,展示了一種平凡的力量;也讓詩歌散發出具有人性溫度的熱量和光芒」。

「量」和「質」共同呈現的出類拔萃,表明龔學明作為這個時代的詩人,已走在了令人矚目的國家第一方陣里。建立這樣一個認識上的定位,對於我們閱讀和體會他具體的作品,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來源:揚州網_揚州文化】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