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8T06:38:47+00:00

豐田「國民車」Corolla從第一輛到銷售百萬輛用了50年,特斯拉的年量產從五十萬輛到百萬輛僅用了一年,2021年 Model 3/Y 就交付了91.12萬台。

文 | 商業數據派,作者|孫光辛,編輯|張 藝

豐田「國民車」Corolla(卡羅拉)從第一輛到銷售百萬輛用了50年,特斯拉的年量產從五十萬輛到百萬輛僅用了一年,2021年 Model 3/Y 就交付了91.12萬台。

​特斯拉又刷新了速度,新能源汽車的滲透速度也超出人們的預期。

美東時間1月26日,特斯拉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大量增長亮點引人注目。2021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實現收入177.19億美元,同比增長65%;實現淨利潤23.2億美元,同比增長760%。2021年全年實現營收538.24億美元,同比增長71%;實現淨利潤55.19億美元,同比增長均高於此前分析師的預測。

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汽車銷量的增長。

根據此前披露的產銷數據:特斯拉四季度電動車交付量30.86萬輛,同比增加71%;全年交付量為93.62萬輛,同比增加87%。與2020年499550輛的交付戰績相比,特斯拉一年內交付量幾乎翻倍增長。

有分析師認為,2022年,特斯拉的銷量或將達到140萬輛,但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高調宣布:預計2022年交付量將輕鬆增長至50%以上。財報同時給出數據,預計未來十年間,交付量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50%。

百萬量產,特斯拉已經率先來到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節點,馬斯克又增加了幾分囂張的資本。特斯拉方面表示,這表明電動汽車的盈利能力可以超過燃油車。

(馬斯克在上海工廠交付儀式上的畫面)

業績一路高歌,特斯拉不僅創造了自身的多個記錄,總體表現也高於華爾街預期。但受大盤影響,特斯拉股價卻在盤後升1.6%後迅速下跌。截止美東時間1月26日收盤,納斯達克指數上漲0.02%,道瓊指數下跌0.38%。

銷量一路飆升,產能卻供不應求。

特斯拉也承認,「由於供應鏈成為主要限制因素,我們自營工廠已經連續幾個季度低於滿載產能,這種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持續到2022全年」。

為應對這一問題,特斯拉計劃在2022年新開兩家晶片及其他零部件短缺的工廠。

毋庸置疑,2021年對於特斯拉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業績大增的現象中,蘊藏了特斯拉哪些經驗,暗示了多大的未來潛力?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頭羊,特斯拉的前行經驗給國內市場帶來了哪些啟發?

百萬級銷量激活盈利能力

儘管早在2020年,特斯拉已經交出盈利的成績單。但是真正靠賣車賺大錢,2021年是頭一次。

2021年,特斯拉汽車業務收入為472.32億美元,同比增長73%,略高於整體收入增速。其中,汽車銷售收入455.90億美元,收入占比84.70%;其餘收入來自汽車租賃。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淨利潤同比增長760%,遠高於收入增長。與此同時2021年,特斯拉來自監管信用的收入同比降7%。

由此可見,銷量大增,不僅為營收做出直接貢獻 ,同時規模化後也進一步分攤了邊際成本,降低了營業成本和銷售、研發費用。據財報顯示,特斯拉2021年第四季度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2020年增長了70%,營業成本增速僅為50%。

顯然,從年量產50萬至100萬,盈利能力發生了質的改變。也難怪特斯拉在財報中提到,「電動汽車的可行性和盈利能力都不應再受質疑」。

那麼,特斯拉的銷量增長引擎為什麼突然加速?

銷量大增的一部分原因則來自於特斯拉在中國及歐洲地區的熱銷。

至2021年第三季度時,北美地區雖然仍是特斯拉的第一大市場,但銷量占比已低至50%以下,中國地區和其他地區的銷量增長迅速。至第四季度,中國與歐洲市場已經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兩大市場。2021年,特斯拉在中國地區銷量為32.07萬輛,同比增177.3%。

根據eu-evs發布的數據,2021年特斯拉在挪威、德國、英國、法國等11個歐洲國家的電動車總銷量為11.57萬輛,僅次於大眾,為按銷量計的第二大電動車品牌,在單一車型的銷量排名中,特斯拉Model 3以9.53萬輛位居榜首。

此外,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因銷量提升帶來的規模化影響,逐步上升。2019-2021年,特斯拉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6.6%、21.0%、25.3%。2021年第四季度的綜合毛利率為27.4%,汽車業務的毛利率為30.6%,均創新高。

相對於其他新能源車企來說,特斯拉的毛利率仍處於領先水平,如:2021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車毛利率為23.3%,蔚來汽車為20.3%,小鵬汽車為14.4%。

而這一切源於特斯拉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彈藥補給後備庫」。

眾所周知,特斯拉在三個地方建立了超級工廠基地。其中,上海超級工廠是承擔「出口」重任的關鍵,也是特斯拉踐行本地化戰略的試驗田。

上海超級工廠主要生產的正是Model 3和Model Y,由於本地化採購和製造降低了材料、製造、入境運費和關稅成本,隨著上海工廠產量提升,Model 3和Model Y的單位成本下降,根據最新的數據,當前特斯拉已經將單車成本降至3.6萬美元左右。

加州工廠雖然是目前北美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但財報中披露的總產能仍是60萬,目前沒有全力運轉。上海工廠依然以大於45萬的產能占據了特斯拉近一半的產能。隨著特斯拉柏林和德州工廠陸續投產,單車成本還有再次下降的可能,屆時利潤空間或許還將進一步釋放。

特斯拉你學不會?

正式邁過量產的「坎」,特斯拉繼續在智能化和供應鏈上下功夫。

特斯拉正在嘗試通過加碼軟體、AI等技術提高自動駕駛能力,並逐步擴大自研產業鏈環節,來提高產品競爭力。

特斯拉提出,2022年,提高全自動駕駛能力是提高量產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最快可能將在2022年實現自動駕駛L4水平。根據財報,特斯拉的FSD(自動駕駛套件)已經在美積累了近6萬名用戶,就在財報披露前不久,馬斯克表示將繼續提高FSD的收費。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在全球範圍內上升,核心競爭力從電氣化轉向智能化。汽車的智能化已經成為車企的主要競爭方向,而自動駕駛是市場上對智能化水平最為關注的一個焦點。

另外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缺芯缺零部件一直是全球車企共同面臨的難題,特斯拉能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取得銷量幾乎翻倍的增長,也凸顯了供應鏈管理能力。

但在電話會議上,特斯拉還是對產能的進一步增長感到擔憂,因此在不斷深度優化供應鏈。

2018年,松下電池的短缺加劇了特斯拉的生產困境,使其業務擴展一度受到阻礙。後續,特斯拉就宣布寧德時代為其電池供應商。幾天前,寧德時代就透露,上海電池模組基地,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3公里,已開始生產。

另外,為了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2020年9月,特斯拉就已經宣布開發出一款高度為80mm,直徑為46mm的4680無極耳電池。

(4680電池概念圖)

在2021年10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表示,預計2022年將交付4680電池的汽車。不過,這個消息並不意味著與供應商「分道揚鑣」。「我們打算增加,而不是減少對松下、LG 化學和寧德時代的電池購買。」馬斯克在推文上表示,希望與現有供應商合作增加4680電池產量。

據外媒報導,松下或將是特斯拉4680電池的供應商,並已經計劃投資建設相關產線,最快2023年為特斯拉供貨。此外,有消息稱,LG或也將成為4680電池供應商。

寶馬財務總監尼古拉斯·彼得曾表示,寶馬不選擇自建電池工廠的原因,是不知道未來5-10年哪些技術將被應用於電池中。

一旦特斯拉正式進入電池行業,不僅要加大響應的研發投入,還要面臨選錯技術路徑帶來的風險。所以,自研+供應鏈代工的方式更為穩健。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儲能領域已有具體的業務開展並實現了營收,馬斯克也曾表示儲能將是增長超過汽車的行業,電池特別是電芯方面的研究可以助力儲能業務發展。

瑞士信貸分析師Dan Levy表示,包括產能增加、毛利率、新電池和生產計劃在內的四大因素,將影響特斯拉股票未來的增長軌跡。但儘管Levy對特斯拉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但他仍將特斯拉的股票評級為「持有」,因為他認為其被高估了。截止發文前,該股過去12個月的市盈率 (P/E)為325.37。

但電動汽車畢竟是一個神仙打架的市場。

美銀研究團隊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即使電動汽車的銷量從2021年的100萬輛,到2024年躍升至300萬輛,特斯拉在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也將從2021年的69%,到2024年下降至19%。

以價換量終將過去 自動駕駛成核心競爭力

新能源車的滲透力正在加強。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同比上漲近160%,1-12月新能源車滲透率則為14.8%,12月的滲透率甚至達到了22.8%。

小理蔚在銷量上也增長明顯,小鵬更是以近3倍的增長改寫了「三劍客」的銷量排名,其銷量也到10萬輛關口。

就像特斯拉的路徑,規模化漸入佳境,產品創新體驗就被提上日程——自動駕駛正在成為行業下一波爭奪的高地。

據平安證券的研究報告,第一輪造車新勢力主要是從電動化切入,憑藉鮮明精準的定位,重視用戶體驗以及重視軟硬體能力開發,小理蔚階段性勝出成為當前頭部的造車新勢力。但第二輪造車新勢力的競爭核心已由電動化轉向了智能化,單純造一輛用電的車已沒那麼困難,軟體定義汽車的表現更加突出。

在汽車智能化方面,國產汽車新勢力的表現也較為突出。據報導,小蔚理均在其新產品的上市計劃中預埋了可用於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雷達和晶片。

近期,第二梯隊的造車新勢力也紛紛加強智能化。1月26日,剛剛完成4億美元融資的集度汽車表示將加大對於高級別自動駕駛、智慧座艙、智能製造等相關領域尖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被傳將赴港上市的哪吒汽車,在2021年6月表示,將「飽和式投入千人工程百億注入」以提高自動駕駛能力。

由於自動駕駛在中國發展如火如荼,汽車新勢力及傳統車企在這以賽點上或許能與特斯拉打個平手、甚至有希望超越。

另一邊,傳統車企雖然在銷量上一直領先且「爆款」不斷,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不少傳統車企都是靠沒什麼智能化進度水平的低價小型新能源車,即便是在傳統車企中表現較好的比亞迪,智能化也相對造車新勢力較為緩慢。

不過,傳統車企想要快速趕上自動駕駛的「班車」也不是不可能。

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強大的資本能力孵化,如長城汽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分別孵化了蜂巢能源、毫末智行。另一方面,發揮車企的整車製造優勢,與自動駕駛軟體服務商「強強聯合」,如英特爾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與大眾汽車、吉利汽車以及福特三家車企展開合作,針對自動駕駛開發新技術。

由此來看,雖然短期內,新能源滲透率的提升利好於衝量的傳統車企,但在新能源汽車進入智能化競爭的當下,市場競爭的核心終將回到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能化水平上來。對於特斯拉們來說,進入智能化戰場後,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