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生育率的時候在說什麼?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8T21:04:35+00:00

科幻作家郝景芳在訪談中說過「當你必須用一種特別宏觀的視角來思考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就只能考慮大的局面,你是一定會忽略掉個體的,這樣每個人就會變成數字和零頭」這些數字和零頭,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每次談到生育的時候我都想儘量避開數字。

科幻作家郝景芳在訪談中說過「當你必須用一種特別宏觀的視角來思考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就只能考慮大的局面,你是一定會忽略掉個體的,這樣每個人就會變成數字和零頭」

這些數字和零頭,就是我們自己。

所以每次談到生育的時候我都想儘量避開數字。

搜狗百科對生育率的解釋是指一定時期內 (通常為一年) 出生活嬰數與同期平均育齡婦女人數之比。

前陣子被噴得很厲害的某專家,說提高生育率要抓住80後。就是個典型的不看個體的例子。

80後現在的年齡是33歲--42歲,看起來是社會的中堅力量,而實際上,他們不僅背負著房貸車貸,贍養2—4位老人以及1—2個孩子,工作上也正面臨著被社會淘汰。

數字落實到個體上,你就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心酸和無奈。

生育率低是個全球話題,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國家是日本。

我的妹妹在日本讀書工作已經十年,她說同學朋友聚會時大家都一致認為日本在整個亞洲看都是一個很有安全感的國家,足夠發達,和諧,社會福利完善,生活比較舒適。

日本在鼓勵生育方面做的也是相對比較完善的,孕期有補貼,生育醫療免費,女性可休產假哺乳假3年,男性也可休陪產假,幼兒園全免費。

但眾所周知日本也是個典型的低欲望的國家。年輕一代不樂意社交,不樂意工作,甚至不樂意出門。

少部分年輕人結婚組成了家庭,但是在這麼完善的社會制度和生活環境下,他們還是不想生育。

女性的生育假足夠長,但是在職的女性生育之後極少會選擇休息超過三個月。

男性也有生育假,但因為這個休假規定不是強制性的,所以執行率幾乎是0。

一部分原因是真的需要賺錢養家,而這是不是也側面證明男性心裡並不想參與家庭育兒工作?

於是大家開始把這個問題聚焦在生育任務執行群體上——女性。

南方周末在一篇討論日本生育率的文章中說:因為現代社會女性受教育程度遠超人類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受教育程度高代表眼光高,所以想找到匹配自己的伴侶並不容易。

這個結論也被一眾專家用在我國。

不能否認,在工業科技都如此發達的今天,大城市工作分工細緻,受過教育的女性可以自己工作賺錢,靠自己可以輕鬆生活了。

結婚這件事,對女性來說,從原來的必須找一個依靠,到現在的靠自己也可以,確實跟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不一樣了。

大時代的變遷,人類不過是順勢而為,女性如此,男性又何嘗不是呢?

把責任都推到女性身上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公平的。

當一名男性發現養自己比養一個家容易很多,當發現結婚已經從必答題變成選答題以後,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選擇棄答,不止女性。

近二十年間,生活方方面面都在變,意識和風俗經常在拉扯,在就業難與高房價的雙重壓力之下,一人賺錢養一家,很多男性無法勝任也情有可原。

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明白生育是一項非常艱辛的任務以後,制度的支持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有效。

以我妹工作的醫院為例,每一個生完孩子的護士幾乎都是三個月以後就回來上班,即使遲到早退要忍受同事的白眼。

職場如戰場,如果你真的休假三年,還回得來嗎?

哪怕這三年員工工資由政府買單,哪有一家企業能讓一個職位空缺三年呢?

而三年後你的孩子也不過三歲,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個三年,你的養育任務才剛剛開始。

所謂三年後,不過是個美麗的假象。

說到底,你多了一個必須要負的責任,無論如何都無法輕鬆了。

女性意識崛起對生育率一定是有影響的。

一名女性受過更好的教育,會把養育孩子看成一個更高的目標。

你要擔負起另一個生命成長初期全方位的教育責任,不僅僅是養活,還要養好。

帶孩子看世界,給孩子報課外班,為孩子找一個更好的學校…這一系列優質教育的前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撐。

除了社會福利的鼓勵與支持,爸爸這個角色是一定不可以缺位的。

如果一個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存在感非常低,無法承擔起爸爸和丈夫的責任,那麼作為媽媽,在生育之後想要再重返職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而養育過程中,變數最大的是男性,因為跑路的成本低。跟女性承擔的壓力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生育率走低,也是因為女性越來越謹慎了。

說了這麼多,作為一名全職8年的主婦,我想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來說說我為什麼不生二胎。

首先不生二胎是我們夫婦共同做出的決定。

從月子中心出來以後,連續面試了幾個保姆都不合適,我開始硬著頭皮打算自己試一試。

因為確實無人幫忙,老公也被迫參與到育兒中來,所以孩子三歲前,從來沒有與父母任何一方分開超過三天。

最初那段日子,我們兩個就像是荒島求生中的搭檔,深切體會到養育的辛苦。

如果再來一次,從感情到身體條件都不會那麼投入了,所以做出不生二胎的決定,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其次,我和丈夫都是喜歡看世界的人,生完孩子前兩年,因為十分敬畏小生命我們去過最遠的地方不過是離家100多公里的光霧山。

和其他甘心為孩子做牛做馬的父母相比,我們各自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各自都有一些其他的人生規劃。

我們一致認為,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一次足夠,好不容易熬到了一家三口一起走四方的時候,不能再來一個了。

再次,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受教育環境,以及維持當前的生活品質,我們的收入無法支撐再多養一個孩子。

以我個人為例,事實仿佛更具體。

生育受外部條件(錢)、內部條件(撫養人)、心理素質(雙親性格)、生理素質(母親年齡身體狀況等)所影響。

這麼看,在我國一二三線城市裡,有至少兩項是必須要解決的,生育率應該會持續走低…

近些年隨著國內開放二胎三胎,女性的生育環境,生存環境,工作環境,都被反覆拿出來討論。

這當然是好現象,想想三十年前,我們母輩面臨生育抉擇時,只有無窮無盡的內耗。

想要強調的一點是,無論個人選擇生還是不生,抑或是生幾個,我們都沒有指責她人選擇的權利。

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不妨來想一想生或者不生,會為社會帶來什麼?

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留給大家去思考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