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五卷一部29:盟軍戰略轟炸德國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8T23:35:36+00:00

對法西斯德國實施戰略轟炸是邱吉爾第二戰場戰略的重要一環,戰略轟炸、「人民起義」、外圍打擊外加少量部隊最後登陸歐洲大陸,這是邱吉爾的一貫想法,結果這一想法中的重要部分戰略轟炸迄今而至不要說未見到效果了,正兒八經都沒有開始呢。

第二十九章 盟軍開始戰略轟炸法西斯德國——1942年以前

介紹了諸戰場的轉折後,我們要轉入一個全新戰場——戰略轟炸戰場。轟炸法西斯德國這件事應該說早就有了動議,但是只見動議不見行動,上一卷說了,邱吉爾對戰略轟炸遲遲不能展開也是著急呀,而開戰之初他是明確空軍優先發展的。對法西斯德國實施戰略轟炸是邱吉爾第二戰場戰略的重要一環,戰略轟炸、「人民起義」、外圍打擊外加少量部隊最後登陸歐洲大陸,這是邱吉爾的一貫想法,結果這一想法中的重要部分戰略轟炸迄今而至不要說未見到效果了,正兒八經都沒有開始呢。在作戰裝備的研發上,大英帝國幹得最好的要數戰略轟炸機,而在作戰行動上,大英帝國幹得最晚卻是戰略轟炸。當然,好飯不怕晚,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們期待戰略轟炸這個新戰場能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戰果,能真正打塌德國法西斯的戰略後方。法西斯德國在不列顛之戰中遭遇英國人民頑強抵抗,其戰略轟炸敗北,強大正義的盟軍經過從容的準備,長期的積累,必能超越它的敵人,帶來戰略轟炸的全新戰果。

第一節1940-1941年

說起英國戰略轟炸的濫觴,我們還得把視線轉回到西線戰役之時。經過多次猶豫後,1940年5月11日,英國政府正式批准其轟炸機航空兵對德國後方進行轟炸戰,由此開啟了英軍戰略轟炸史。此後幾個夜晚,英國空襲了多特蒙特,埃森,哈姆,亞琛,漢諾瓦等德國城市。特別是5月16日夜,英國空軍出動99架飛機空襲了魯爾區的油庫和鐵路,這被稱為英軍戰略轟炸的第一仗。此後——包括不列顛空戰期間,英軍戰略轟炸行動實際上一直都在時斷時續地展開著,轟炸出動飛機少則幾十架,多則一百幾十架,投彈規模也是少則幾十噸,多則一百幾十噸,當時最突出的一次轟炸是1941年6月12日夜對魯爾區的杜伊斯堡和波鴻)實施的空襲,被稱為「迄今最猛烈的空襲」,投彈445噸。至於轟炸目標,有城市,有工廠,有軍艦,有船隻。而轟炸目的,則有主動出擊,有因不列顛空戰的報復性空襲,有為破壞敵「海獅」計劃而實施的轟炸。至於轟炸的效果,我們只能說這只是對法西斯德國撓痒痒而已。1940年就不說了,英國人民還深陷不列顛空戰中,能主動出擊就不錯了。1941年,英軍轟炸航空兵出動頻次明顯上升,每月肯定都會出動幾次。根據相關資料,1940-1941年英軍在法西斯德國及其占領區投彈5萬餘噸,其中1941年出動2.7萬架次轟炸機,損失了700餘架,戰損率2.6%。這些在英美整個二戰對歐洲大陸的戰略轟炸規模(144萬架次,270萬噸,4萬架損失)中只是一個零頭。

在1940-1941年的轟炸實踐中,英國在摸索和探討自己應該採取怎樣的轟炸方針。在戰略轟炸這門學問中,目標的選擇很關鍵,目標不同,結果不同,理想情況是選擇戰爭經濟體系關鍵且容易轟炸的東西作為轟炸目標,而一旦選定目標,就要持續不斷轟炸下去,直到把目標炸得灰飛煙滅,難以重建。戰前英軍曾制定出十多個針對德國的戰略轟炸計劃,大約一個計劃就對應一個轟炸目標。戰爭爆發後,英軍將其轟炸計劃縮減為兩個,即針對德國交通系統的WA4C計劃和打擊德國石油工業的WA6計劃。1940年5月,英國空軍參謀部進一步把轟炸目標集中到了德國石油工業體系上,它認為只要對德國石油工業進行持續三個月的轟炸,將德國的石油儲備削減30-50萬噸,就能使戰爭形勢發生改變,這是一勞永逸呀。英國空軍參謀還確定了17個德國石油工業目標,其中9個是重點轟炸對象,因為它們的產量占德國石油工業83%以上,看來是抓住了關鍵所在。

好了,有了目標,那就開始干吧。但一旦幹起來,很快發現,情況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如果我們大白天去轟炸,目標倒是容易發現,可以實施精準轟炸,但在敵人戰鬥機有效截擊和地面防空火力的頑抗下,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如果夜間進行轟炸,有夜色掩護,損失倒是下來了,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很難發現石油工廠這樣的點狀目標,很難對這樣的點狀目標實施精準轟炸,轟炸的命中率低導致轟炸的效果大打折扣。實際上,自從決定對石油工業轟炸後,英國轟炸航空兵沒有正兒八經轟炸過一次敵人的石油工業,時而轟炸敵工業集中的大城市,時而轟炸敵飛機工業、造船工業、鐵路樞紐等等,甚至只要看見發光的目標或可以識別目標,都可以轟炸,明顯是漫無目的地在轟炸。

不過在漫無目的中,英國轟炸航空兵逐漸發現了適合於自己的轟炸方式,那就是夜間面積轟炸,打擊德國城市目標。我們說,一座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要比一座工廠大多了,在漆黑的夜晚,相對容易發現,炸彈投向一個大面積城市比投向一個小工廠要方便多了。轟炸軍事經濟目標是要癱瘓敵人的戰爭經濟,使其無法有效運轉,而夜間面積轟炸城市目的就是無差別地炸城市建築,炸城市老百姓,哪裡人口密集,哪裡建築物密集,哪裡是容易識別的目標,哪裡就是理想夜間面積轟炸對象。英國轟炸航空兵就是要通過這種轟炸打擊法西斯國家的軍民士氣,讓法西斯國家民眾看到整座整座城市變成廢墟,看到大批人在轟炸中喪生或變成流離失所者,轟炸將給他們帶來地獄般的景象,難道他們意志不會動搖嗎?難道法西斯統治不會因此分崩離析嗎?

最初,英國轟炸航空兵對德國城市的轟炸是零星的,很多都是對德國轟炸英國城市的報復性轟炸。1940年10月,查理德▪皮爾斯出任英國轟炸航空兵司令,他首次力主對德國城市實施面積轟炸。1941年5月,空軍老將特倫查德元帥親自上書邱吉爾,堅決主張對德國城市展開面積轟炸,瓦解法西斯德國的抵抗意志。他說,對任何其他目標的轟炸,都趕不上對德國城市的面積轟炸有效,他聲言德國法西斯「最擔心」對其城市實施士氣轟炸,而「如果轟炸德國城市,那麼99%的炸彈會對瓦解德國的士氣作出直接的貢獻」。把轟炸城市與轟炸士氣最方便地聯繫起來,我想這也是邱吉爾夢寐以求的。戰略轟炸、「人民起義」、外圍打擊外加少量部隊最後登陸歐洲大陸,最終不就是指向法西斯政權自己主動瓦解嗎?最終,1942年2月,阿瑟▪哈里斯接替皮爾斯出任轟炸航空兵司令,給英軍轟炸作戰方針帶來根本性改變。他提出,德國工業的恢復能力很強,戰略轟炸能否使德國戰爭潛力下降值得懷疑;他堅決主張對德國民心士氣進行轟炸,德國法西斯進行戰爭的意志會因德國城市的毀滅而被摧毀。從此以後,在哈里斯帶領下,英國轟炸航空兵全面轉入對德國城市的夜間面積轟炸。

說說英軍轟炸力量的武備。直到1942年,「哈利法克斯」、「斯特林」、「蘭開斯特」等先進機型尚未大規模裝備,老式機型依舊是轟炸主力【注1】。轟炸航空兵的實力不過幾百架,而要想徹底靠轟炸打垮敵人,沒個幾千幾萬架,根本不頂用。這支按理說在英國軍事體系中優先發展的部隊,經過三年時間仍處在起步階段。英國——包括後來加入的美國——戰略轟炸歷程大約是:1942年以前為戰略轟炸醞釀和準備階段,1942年為戰略轟炸起步階段,1943年戰略轟炸邁向高潮,1944年進入最高潮的全盛階段。【注1:在轟炸機領域,當時先進機型與老機型的主要區別是,先進機型一般是四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載彈量大、自衛武器強、裝甲厚、速度快,是戰略轟炸的典型武器。而老機型一般都是雙發動機的中型和輕型轟炸機,載彈量小、自衛武器弱、裝甲薄、速度慢,執行戰略轟炸能力低。】

另外,戰略轟炸也非常依賴導航、雷達等無線電技術,這方面英國也是1942年和1943年才開始大規模換裝先進裝備。在茫茫夜空,成百上千架飛機飛行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執行轟炸任務,很容易迷航而找不到轟炸目標,1942-1943年,英軍轟炸機先後裝備了G-導航設備和歐波導航設備,極大提升了轟炸航空兵的導航能力。1943年英軍轟炸機開始大規模裝備了H2S厘米波雷達,它通過探測地形或建築物來更精準識別轟炸目標。

第二節 法西斯德國本土防空

在介紹英軍1942-1943年我們戰略轟炸行動前,有必要看一下它的對手——德國法西斯本土防空力量的情況。侵略者本性是不需要防空的,只要侵略擴張永遠推進下去,防空對它來說是「浪費」資源的,因而防空在它侵略盤子裡的地位是最低的。開戰之初,德國本土還沒有自己的防空體系,除了二百多個高炮連外,沒有一架戰鬥機是專門用於防空的。不過隨著形勢的改變,隨著英國戰略轟炸的到來,它還是擠出一點資源逐步加強防空力量。高射炮兵連增加了,1940年中期,大約450門重型高炮和100個探照燈連部署在重要的工業區,第一個夜航戰鬥機聯隊(幾十架戰鬥機)也誕生了,雷達也開始部署於西北沿海和邊境地區,卡姆胡貝爾受命建立德國本土夜間防空體系。1941年3月成立了德國空軍中央司令部,這是一個統管德國本土防空的司令部,標誌著法西斯德國本土防空體系初步有型了。

說起德國法西斯防空的指揮體系,有點複雜,有管本土防空的,有管占領區防空的,有管地面防空部隊的,有管空中防空部隊的,有管晝間防空的,有管夜間防空的。大致來說,法西斯的防空體系分為兩大系統,空軍中央司令部系統和第3航空隊系統。這個第3航空隊是當年不列顛空戰後遺留下來的部隊,主力部隊早已調往蘇德戰場,只剩下兩個戰鬥機聯隊駐守法國北部,負責法國占領區的防空,阻止盟軍轟炸機法國境內的關鍵目標,特別是潛艇基地。第3航空隊的防空系統基本是獨立的,地面的和空中的,晝間的和夜間的,一切防空力量都在它的掌管下。

至於空軍中央司令部系統,下轄數個空軍軍區和卡姆胡貝爾的夜間戰鬥機師。法西斯德國把本土和部分占領區(比利時、荷蘭等地)分為數個區域,一個區域就是一個空軍軍區,它掌握高炮部隊、探照燈、地面雷達站等地面防空力量,並專門負責重要城市的要地防空。夜間戰鬥機師是夜間防空力量的掌管者,它主力部隊是幾個夜航戰鬥機聯隊,不過一些雷達、探照燈等地面防空力量也在它掌管下,而最初規模很小的晝間戰鬥機部隊也是由它代管的。同時,重要城市的夜間防空大概還是由空軍軍區負責的,因為它可以調配本區域內一切力量實施防空行動,而夜間戰鬥機部隊頂多派出夜航戰鬥機參與防空行動。

英軍轉向夜間轟炸,相應地法西斯本土防空最先發展起來的也是夜間防空體系。夜間防空體系是由高炮、雷達、探照燈以及夜航戰鬥機等各兵種組成的一個體系。不管是晝夜還是夜間,高炮部隊是要地防空的主力軍,據說到1942年底法西斯德國防空部隊已經發展到一千個重型高炮連(四千門高炮),高炮與雷達、探照燈配合,防守重要城市和重要工業目標。至於夜航戰鬥機,也參與要地防空,但茫茫夜空,天上飛機,地上高炮,混雜一起,炮火連天,容易傷及自己人,因此夜航戰鬥機更多還是在高炮射程之外或要地防空之外發揮自己的作用。

法西斯的夜航戰鬥機部隊到1942年底發展到5個聯隊,大概三四百架夜航戰鬥機,而到1942年5月,以戰鬥機聯隊為核心,夜航戰鬥機部隊發展為3個戰鬥機師。戰鬥機師除了包含1-2個戰鬥機聯隊外,還包含地面雷達站、地面通信系統等地面防空力量,是一個綜合性作戰單位。三個戰鬥機師各管一片:第1師負責比利時、荷蘭和魯爾工業區,第2師負責德國西北部和柏林地區,第3師負責德國西南部、比利時南部和法國北部。這幾個戰鬥機師又合編為第12航空軍,卡姆胡貝爾是它的總指揮。

除了少數參加要地防空外,夜航戰鬥機部隊防空作戰主要模式是這樣的。大概從1940年開始,法西斯德國開始在德國西北部並延伸到荷蘭、比利時境內,構建一條夜間防空帶,這個防空帶內有雷達、探照燈和夜航戰鬥機,它們組成一個作戰系統。最初是雷達指揮探照燈和夜航戰鬥機協同作戰,後來逐漸放棄了探照燈,而是雷達直接指揮夜航戰鬥機作戰。在幾百公里長、幾十公里寬的地帶內,探照燈照亮夜空,戰鬥機升空作戰,這被稱為「亮帶夜間攔截」模式。後來探照燈沒有了,戰鬥機在漆黑的夜空直接依靠雷達作戰,依靠看不見無線電來「照亮」夜空,這叫「暗夜攔截」模式,沒有探照燈這個累贅,這種模式作戰靈活性顯然更高,也就成了夜航戰鬥機的主流作戰模式。

在「暗夜攔截」模式下,防空地帶或防空區域被劃分為若干小區域,每個小區域內部署三台雷達,一台弗瑞婭型雷達(探測距離100公里)負責早期預警,兩台維爾茨堡型雷達(探測距離60公里)負責把1-2架夜航戰鬥機引向敵轟炸機,而夜航戰鬥機最終依靠自己的機載雷達(探測距離2-3公里)攻擊敵轟炸機。這些防空小區域最初只有幾個,後來是幾十個,到1942年底發展到一百多個,夜航戰鬥機的防空體系也從德國西北部、荷蘭和比利時向向德國的東部和南部延伸,擴大防禦縱深,同時防空地域內的防空小區域密度也在增加,構築更嚴密的防禦體系。這種夜航戰鬥機在雷達指引下活動於防空小區域的戰術也被稱為「天床」戰術,而由這個戰術構成的夜航戰鬥機防空體系也被成為卡姆胡貝爾防線,它應該是法西斯德國防空體系中第一道防線,英軍轟炸機進入德國實施轟炸,首先遭遇到的是夜航戰鬥機的抵抗。

至於法西斯德國防空體系的效能如何,我們只能說聊勝於無吧,幾百架飛機、幾千門高炮以及成百上千部雷達和探照燈掩護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不可能阻止盟軍成百上千架轟炸機持續不斷的空襲,是不可能阻止盟軍越來越猛烈的戰略轟炸。隨著英軍夜間面積轟炸規模越來越大,德國城市遭遇的破壞越來越大,一些城市老百姓在轟炸中喪生或受傷,更多的人則是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除了投入更多飛機和高射炮展開積極防空外,納粹政府也不得不搞起消極防空這件事,在城市擴建防空洞和掩蔽所,構築各種防空設施,儘管這些設施根本滿足不了城市老百姓的需要,根本趕不上盟軍的破壞速度。在法西斯戰爭資源的盤子裡,防空建設,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能排老末。

第三節1942年

說了法西斯的防空體系,我們再回到英國的戰略轟炸。進入1942年,英軍的轟炸力度明顯上了個台階,一次出動一百幾十架次已然是常態,出動幾百架次、投彈幾百噸正在成為新的常態。按照面積轟炸的既定方針,1942年英國航空兵開始了大規模轟炸德國城市的進程。英軍轟炸的城市一般自然是靠近英格蘭的德國西北部城市,這包括德國北部沿海城市漢堡、不萊梅、威廉港、埃姆登、呂貝克、羅斯托克、基爾等,以及魯爾區城市埃森、科隆、杜塞道夫、杜伊斯堡、多特蒙德、亞琛等。不過,英軍轟炸機也越來越深入德國腹地,轟炸德國南部城市,如斯圖加特、法蘭克福、卡爾斯魯厄、薩爾布呂肯、曼海姆、紐倫堡、慕尼黑等,法西斯德國一般會向它的南部地區疏散工業體系,轟炸這裡同樣意義重大。至於首都柏林,自然也在英國轟炸航空兵考慮範圍內,1940-1941年已經進行過這樣的轟炸,不過1942年未對柏林進行轟炸。除了轟炸德國本土外,盟軍還會轟炸法西斯德國的占領區和僕從國,不過這些轟炸針對的是與法西斯德國有關的特定工業目標,不會搞面積轟炸。另外,義大利城市偶然也會遭到盟軍轟炸。

關於英國轟炸航空兵的日常行動,就是準備轟炸和實施轟炸,就是訓練部隊,擴充規模,增強實力。一個月隔幾天就要出動一次,一個月少則出動五六次,多則出動七八次。一百多到數百架飛機從英格蘭東南部出動,跨越海峽,進入德國本土,奔向既定城市目標,投下它們的炸彈。我們就不為轟炸航空兵的將士們列一份日常行動流水帳了,只就他們行動中的「典型案例」做一展示,讓大家感受一下城市空襲的威力。

1月份,轟炸航空兵主要轟炸了法國布雷斯特港(對付這裡德國戰列艦)和德國北部的一些港口城市。2月份,敵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從布雷斯特港經英吉利海峽返回本土,轟炸航空兵參與了轟炸行動,因此沒怎麼轟炸城市。3月初,轟炸航空兵首次使用G-導航設備轟炸了巴黎的雷諾工廠,效果不錯,該工廠損失嚴重。隨後多次轟炸了魯爾區的埃森、科隆等城市,效果不佳,「蘭開斯特」轟炸機首次投入實戰。

3月25日是轟炸航空兵將士實施城市面積轟炸的第一個「典型案例」。這一天夜裡——注意從1942年開始轟炸航空兵實施的轟炸都是在夜裡進行,他們出動234架對北部港口城市呂貝克實施面積轟炸,投彈304噸,其市中心大部被摧毀,三千多幢房屋被毀或嚴重受損, 居民被炸死320人, 傷785人。呂貝克不是一個重要城市,此次轟炸主要實驗面積轟炸新戰術:引導飛機首先投下燃燒彈,引起城市大火,後續飛機以此為目標展開大規模轟炸。一個月後的4月24日到27日,轟炸航空兵又實施了一次較有效果的轟炸:468架轟炸機對羅斯托克進行四次空襲,投下爆破彈442噸,燃燒彈305噸,合計七百多噸,炸毀燒毀舊城60%,居民死亡204人,傷89人,飛機工廠也被命中。這是1942年面積轟炸開局之時又一個「典型案例」。至於4月份對漢堡以及魯爾區的埃森、科隆、多特蒙德的多次轟炸(出動一千多架次),繼續效果不佳,我們就不一一展示了。

之前我們說了,2月份阿瑟▪哈里斯開始執掌轟炸航空兵,他將是接下來轟炸航空兵將士們的帶頭人,他是城市面積轟炸的最堅決主張者。這位「轟炸機致勝論」的倡導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轟炸戰爭領域實現集中兵力,搞更大規模,更高強度的轟炸。目前的轟炸都是集中上百架乃至幾百架飛機,他認為這樣的力度還不夠,這樣的零敲碎打地轟炸敵人,效果不明顯。如果一次能集中起一千架飛機搞轟炸,造成驚人的破壞力,那才能給敵人以震撼,有力挫敗敵之民心士氣。5月18日,哈里斯首先向空軍參謀長波特爾元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邱吉爾的支持和批准,空軍參謀長波特爾元帥立刻授權哈里斯搞這場大行動。

哈里斯首先把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和魯爾區工業城市科隆作為他的預選目標。其次,他還必須集中起如此規模的轟炸機部隊,當時轟炸航空兵只有幾百架飛機,於是他四處遊說,從二線部隊、作訓部隊以及海岸航空兵那裡又湊集了一批轟炸機,最終湊齊此次轟炸所需的飛機數量。最後,他必須確保此次作戰萬無一失,如此規模的轟炸,搞成了一鳴驚人,搞砸了也會一敗塗地。一是他決定必須在月明晴朗之夜實施這次行動,當時技術條件還不行,只能依靠光學瞄準器進行目視瞄準轟炸,要想轟炸成功,天清氣朗很重要。二是他要求如此規模的行動必須組織嚴明,一千餘架飛機奔向目標,參戰飛機必須按照指定航線飛行,否則容易發生混亂。三是他要求所有飛機天亮之前必須離開德國本土,以免遭敵晝間戰鬥機攔截。

5月30日,一個良好的轟炸機會到來了,一切具備,只欠東風。這天夜裡,在哈里斯直接指揮下,英國空軍出動1046架轟炸機(四發動機292架,雙發動機754架),奔向預定目標科隆。此時目標上空月明星稀,正宜轟炸。首先飛臨目標上空的是裝有G-導航設備的轟炸機,在這種設備的引導下,這些轟炸機順利投下了首批燃燒彈,科隆市中心迅速燃起大火,後續飛機朝著火光飛來,把一批一批炸彈投向了目標。敵地面高炮也展開密集射擊,每隔7-8分鐘就能擊落一架轟炸機,一分多鐘就能擊傷一架,地面空中是火光沖天。在90分鐘的轟炸時間內,英軍轟炸機共投彈1455噸,其中高爆彈540噸,燃燒彈915噸,機組人員在返航150英里後仍能看見科隆城大火沖天。最終的戰果是,科隆市內2.4平方公里的市區遭到破壞,市中心一半以上的街區完全被毀,486人死亡,5000餘人受傷,14萬人無家可歸,科隆市中斷外界聯繫九天之久。英軍也在此戰中被擊落40架飛機(戰損率3.8%),被擊傷116架飛機。在被擊落的飛機中,22架在科隆上空或附近被擊落(其中16架被高炮擊落),其中18架則是在飛往科隆的途中被夜航戰鬥機擊落(這個功勞可以算在卡姆胡貝爾防線上)。

科隆城大轟炸是一次成功的面積轟炸。哈里斯再接再厲,6月1日又出動956架飛機,轟炸了魯爾區的另一工業城市埃森,不過轟炸效果不佳。當時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埃森屢屢都在厚厚雲層的遮掩下,之前屢屢轟炸效果不佳,這次「千機轟炸」同樣如此,大部分機組說了炸彈投到了既定目標上,實際上投到了魯爾區其他城市,大概一千多噸炸彈廣布於魯爾區各地。之後到6月份下旬,轟炸航空兵又對埃森、不萊梅、埃姆登等城市進行150-250架次的常規轟炸,效果一般。

埃森轟炸結束了,月明之夜也要等二十天之後才能出現,「千機轟炸」的作戰方式也暫告結束。哈里斯利用這段間歇期,抓緊思考「千機轟炸」的前途。他嘗到了甜頭,他認為這種轟炸接下來要經常搞,對一個城市搞上幾次「千機轟炸」,就能使其徹底癱瘓,在戰爭經濟中無法發揮作用。他向參謀長波特爾建議,「千機轟炸」應成為轟炸機正常的作戰規模。

6月底的月明之夜又來了,哈里斯加緊制定下一次「千機轟炸」計劃,這次他準備把轟炸的烈火投向港口城市不萊梅。此次轟炸6月26日凌晨時分開始,天氣狀況同樣不甚理想,目標上空也有雲層。英軍出動960架轟炸機,轟炸分三個波次展開。第一個波次224架,飛在最前面是四發動機轟炸機(「斯特林」和「哈利法克斯」)首先投彈市中心,而後124架裝備G-導航設備的「惠特靈」實施轟炸。第二個波次是主力部隊,分別轟炸市中心、港口、飛機工廠和潛艇製造廠等目標。第三波次實施收尾轟炸,攻擊市中心以及港口到城市東南部之間地區。儘管天氣不良,轟炸效果還是可以的,飛機工廠受到重創,市內建築物也遭到破壞,但對港口轟炸不成功。英軍在此次轟炸中,49架飛機被擊落(戰損率超過5%),65架飛機被擊傷。在被擊落的飛機中,大概20架被夜航戰鬥機擊落的,確切一點說主要是被夜航第2聯隊第2大隊的飛機擊落的,英軍的轟炸機實行的是大編隊飛行,集中在少數幾條航線上,而幾百架夜航戰鬥廣布於大片區域,每次參與截擊的也就是那麼幾架飛機。

三次「千機轟炸」之後,哈里斯是要把這項事業繼續下去的,但空軍不能長時間地讓他占用這麼多資源,別的部隊還有別的作用,特別岸基航空兵還要保護關係生存的航運呢。因此1942年超強規模的轟炸也就到此結束。

接下來半年,轟炸航空兵繼續四處轟炸,時而轟炸北部港口城市漢堡、不萊梅等,時而轟炸魯爾區的杜伊斯堡、杜塞道夫等,時而深入南部腹地,轟炸薩爾布呂肯、斯圖加特、慕尼黑等。有一定效果的轟炸有:7月26日403架次轟炸了漢堡,5800餘幢建築物被毀或受損;9月10日476架次轟炸了杜塞道夫,引起400起大火, 4000人無家可歸;9月19日空襲慕尼黑,其工業設施遭重大破壞。而出動架次最多的一次轟炸就是7月31日630架次空襲了杜塞道夫,損失30架。

總結一下,1942年英美盟軍在法西斯德國及其占領區投彈5.3萬噸(出動2萬多架次),已然超過前兩年的總和。至於損失,應該說是很輕的,不過已經大幅超過前兩年的水平,全年戰損率5.6%(超過英軍期望的5%的水平),損失一千多架飛機。至於效果嘛,對法西斯德國戰爭經濟的打擊,對其戰爭意志和民心士氣的打擊,我們依然只能用微乎其微來形容,「千機轟炸」也只給德國一兩座大城市造成較大損失,其他轟炸造成的損失,對法西斯德國龐大戰爭經濟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實現轉折之時,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功勞簿上,對法西斯德國的戰略轟炸還不能為自己填上濃重的一筆。

其他諸事。除了上述幾個大的轟炸戰役外,1942年還有幾個特殊事情有必要作一介紹:一是美國第8航空隊入駐英倫三島,不過本年未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只是出動少量飛機在法國境內進行了一些轟炸行動(鐵路編組站和潛艇基地)。另外,駐埃及美國航空兵還轟炸羅馬尼亞康斯坦察和普洛耶什蒂煉油廠,無任何戰果。二是英國還進行了一些實驗性轟炸,以驗證H2S雷達和歐波導航設備的性能。三是英軍著力改善轟炸導航問題,除了提升裝備的導航精度外,還專門組建了轟炸導航大隊,主要裝備輕型的「蚊」式轟炸機,專門負責轟炸引導任務,提升轟炸精度。四是英軍開始研究各種干擾敵方雷達的措施和設備。上述這些裝備和措施將在1943年大規模發揮作用,將進一步提升英軍的轟炸效能。

這段時間,法西斯防空作戰也在裝備上有所更新,預警雷達方面開始裝備更先進的「猛獁」雷達和「寶瓶座」雷達,探測距離300公里,足以從德國本土探測到海峽對面。在夜航戰鬥機方面,法西斯空軍也想用更先進的He219替換目前已經落後Bf110、Ju88等機型,不過實力不允許呀,當昂貴的He219投入實戰時,戰爭也到了臨秋末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