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親政9年,不是慈禧沒給他機會,而是他自己沒把握住機會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9T06:05:12+00:00

此時光緒帝早已驚得戰慄不已,原本還申辯自己是為了保存國脈,可在慈禧一聲接一聲地斥責之下,漸漸沉默了下來,他的內心想些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這一天,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頒下詔書,宣布再次垂簾「訓政」,並下令搜捕維新黨人,戊戌變法就這樣變成了「戊戌政變」,而光緒帝則在眾目睽睽之下,以「罹病不能理事」的藉口,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了西苑的小島「瀛台」,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孤獨苦悶的「無枷之囚」生活。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五(1898年9月20日)深夜,

慈禧太后帶著大隊人馬急匆匆離開頤和園,走小路由西門進京趕回皇宮.......

她做夢也不會想到,一貫唯唯諾諾的養子竟打起了劫持她的主意!

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清晨,

在迅速接管了宮中一切事務後,她陰沉著臉走進了光緒帝的寢宮,

設竹杖於座前,並將慶王奕劻、端王載漪和軍機大臣們統統召集了過來,

疾聲厲色地「公審」了光緒帝

叱責他「肆意妄為」、「變亂祖法」、「聽信叛逆蠱惑」、「昏庸不肖」........

此時光緒帝早已驚得戰慄不已,原本還申辯自己是為了保存國脈,

可在慈禧一聲接一聲地斥責之下,漸漸沉默了下來,他的內心想些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

這一天,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頒下詔書,宣布再次垂簾「訓政」,並下令搜捕維新黨人,

戊戌變法就這樣變成了「戊戌政變」

而光緒帝則在眾目睽睽之下,以「罹病不能理事」的藉口,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了西苑的小島「瀛台」

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孤獨苦悶的「無枷之囚」生活。


瀛台,實在是個關押光緒帝的「好」地方——四面環水, 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行,

每天太監給光緒帝送飯時就架起橋板走到瀛台,等光緒帝用飯完畢,離開時再抽掉橋板,

若是趕上冬天,瀛台周圍的水面結了冰,慈禧還會命人鑿冰防止光緒帝「逃跑」。

光緒帝不僅失去了自由,他的生活也十分清苦,

簡陋的居所、破舊的桌椅、不合腳的鞋,逢年過節都是光緒帝自己打掃蜘蛛網,


對於一個年輕的皇帝來說,這種沒有自由、身心飽受煎熬的生活實在是太苦了,

或許他在望著落霞滿天時,也曾悲嘆自己為何會出生在皇家吧。

可這又怪得了誰呢?

慈禧對他很無情,可他親政了9年的時間,不是慈禧沒給他機會,而是他自己沒把握住


沖齡即位,生父醇親王嚇得當場昏厥

我們讓時間回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那一天,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駕崩,

當天深夜,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將王公大臣們請到養心殿西暖閣,召開了一次關於繼承人問題的會議,

本來按照大清皇室的家法,在同治帝身後無子的情況下,

應當從皇族近支中的中「溥」字輩,也就是同治帝的晚輩里挑選一人立嗣繼承皇位,

可當時「溥」字輩的人選只有一個溥倫,雖說溥倫是道光帝的長子奕緯之子,

可他卻也是「繼子」,他的生父乃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的曾孫,到了同治朝已是皇族旁支,

也就是說,溥倫身上並沒有留著道光帝以及嘉慶帝的血液,

其實本就是「過繼立嗣」,似乎沒必要講究這個血脈問題


可這偏偏給了不願意成為「太皇太后」的慈禧一個藉口,

她一錘定音選中了咸豐帝的親侄子、她的親外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承大統,

實際上,即使「溥」字輩里沒有人選,慈禧大可以挑選年齡稍大的「載」字輩宗室子弟,

比如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澄(1858年出生)、載瀅(1861年出生)

由此可見,慈禧不同尋常地選擇了載湉這個小奶娃,是打著精明的小算盤的,

即使恭親王心懷不滿也無法開口阻攔,誰讓自己「利益攸關」呢,

倒是載湉的生父醇親王,嚇得當場昏厥了過去.......

這似乎也預示了載湉這個小皇帝,即將面臨怎樣悲苦的命運

而慈禧在為年僅四歲的載湉舉行過隆重的登基典禮之後,朝堂上的那道帘子又重新垂下......

慈禧折騰許久就是為了這個......


慈禧弄了個《訓政細則》,為光緒打造了一副「政治枷鎖」



慈禧本是光緒帝載湉的姨媽,也算是他的嬸嬸,如今親上加親又成了他的養母,

這層關係看起來是十分牢固的

鑑於親生兒子同治帝的教育,慈禧對光緒帝可謂是管教得十分嚴厲,

尤其對他的學業格外上心,文化、騎射、語言無一不是為他挑選了當時最好的老師,

平心而論,慈禧是貪戀權力,但她未曾要把未來的大清皇帝養成一事無成的廢柴,即使後來慈安太后不在了,

慈禧對光緒帝仍舊是絲毫不敢放鬆,完全是奔著培養一個「優秀」的皇帝這個目標進行的,

當然,前提是皇帝要聽太后的話.......

慈禧也曾考慮到年幼的光緒帝,離開親生父母會有哭鬧,

自然會對小皇帝關懷備至

用她自己的話說:載湉「常臥我寢榻上,時其寒暖,加減衣衿」,「我日書方紙課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

當然慈禧這麼做,究竟是心疼光緒帝還是調教載湉要對她恭敬聽命可就難說了,

反正結果是,學業有成的光緒帝,卻對慈禧太后怕得很........

這種畏懼心理,恐怕對他的一生都帶來了無法擺脫的影響



時間一晃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當年跌跌撞撞的小皇帝光緒已經16歲了,

到了該親政的年紀

可慈禧太后的「老毛病」又犯了,如同她當年不願歸政於親兒子同治帝一樣,

對于歸政這個問題是一拖再拖,直拖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實在說不過去了,

慈禧才為19歲的光緒帝舉行了「親政大典」,

不過,慈禧此時的「段位」可比從前高了一個台階,

歸政前弄了個《訓政細則》,換湯不換藥,其實這還是垂簾聽政的另一種模式

因為一切事件,要先請慈禧太后的懿旨,才是皇帝的諭旨,這無異於給光緒打造了一副「政治枷鎖」,

所謂「親政」,也就成了掩人耳目之事了。


光緒帝的婚姻,「玉如意」可真不如意



皇帝親政前,肯定是要先大婚的,

此時還沒深切體會到自己會被「操控」的光緒帝,以為自己中意了誰,誰就會是當朝皇后,

天真了不是?

本來光緒帝還饒有興致地拿著玉如意,在當時入選的八名秀女中尋找心儀之人,

很快他就注意到貌美如花的一名秀女(光緒帝前前後後選看了至少六次,或許早就相中了這個姑娘

就在他要將玉如意遞給這姑娘的那一刻,

身後的慈禧太后突然叫了一聲,並用眼神示意光緒帝,

要選最前面站著的、相貌平平甚至有點兒說不過去的那個姑娘——慈禧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

實際上來說,光緒帝實在不該「以貌取人」,皇后不同於妃嬪,起碼得先考慮德與才,再考慮相貌,

可光緒帝也實屬無辜,他不是不認得自己的表姐,先不說丑不醜,

問題還是靜芬的父親、慈禧太后的親弟弟桂祥實在是不著調,才學全無浪蕩不堪,

據說靜芬的母親也是個蠻橫不講理的女人,

另傳靜芬的妹妹嫁給孚郡王奕譓的兒子載澍後,竟因與丈夫發生口角便一狀告到了姑母慈禧面前,

直鬧到丈夫褫職奪府,杖責一百,並交宗人府永遠圈禁才堪堪罷休,

雖說載澍主要還是因為他站在了光緒帝一邊,才遭此禍,

不過桂公爺一家這作風,也實在是彪悍的很,

當然,這都是野史傳聞,也是後來發生的事情,但是不難想像靜芬的家庭環境很可能不是個好的。


而光緒皇帝一眼相中的那名秀女,

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大女兒富察氏,她的親妹妹也一同進入了「決賽」,

可惜這對姿色不凡的姐妹花最終被撂了牌子——落選了!

相傳,光緒帝一直沒忘記德馨的女兒,奈何她已嫁人,

後來光緒帝曾將一名戲子召入宮中,只因其相貌頗似德馨的女兒.......

也有傳言,

這對姐妹花十分風流浪蕩,經常與戲子們眉來眼去........

無論如何,光緒帝是不情不願地選擇了靜芬為皇后他又能怎麼樣呢?


此外一同落選的還有鳳秀之女富察氏、志顏之女費莫氏,

據說是慈禧擔心德馨的兩個女兒入宮與自己侄女爭寵,所以匆匆結束了選秀,

真實的原因我們也不得而知,

唯有長敘的兩個女兒一同留了下來,一個被冊封為瑾嬪,一個則被冊封為珍嬪



強扭的瓜是不甜的,本來這種與家庭背景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婚姻也是能湊合的,

光緒帝到底也不是孩童了,孰輕孰重自然心中也有過幾分掂量,

可是成為皇后的靜芬,似乎還是繼承了其家庭的一些作風

不僅對丈夫光緒帝冷嘲熱諷,還因為丈夫專寵珍嬪拈酸吃醋起來,

本來就在相貌上沒有優勢,哪怕性情溫柔點也是個讓丈夫回心轉意的辦法不是麼,

然而她對自己苦守枯寂的待遇很不滿,還將矛頭指向了珍嬪,

可想而知,光緒帝的婚姻充滿了多少妻妾爭風之事,

其中的苦澀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體會了,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慈禧,對光緒帝這樁「親上加親」的婚姻卻是滿意得很,

因此,她歸政的時候也似乎很有誠意的,

不僅搬到頤和園「頤養天年」,還駁回了御史屠仁守請她繼續批閱奏摺的摺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慈禧打算放權,

實際上《訓政細則》還在繼續生效中,光緒帝每個月要去頤和園向慈禧請示幾次

尤其是軍政大事,必須送呈慈禧過目「稟白而後行」。


光緒帝親政的日子



我們從現代的視角看當時,大多都是對光緒帝這種處處受牽制的日子報以同情,

然而,對於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年輕皇帝來說,

是不是真的具備親政的能力?

慈禧不願意放權,難道就沒有一絲這方面的顧慮嗎?

畢竟,同治帝就是一個例子,剛一親政就鬧著修復圓明園,絲毫不顧國庫空虛,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如今的光緒帝又是什麼情形?

據說,早在光緒帝虛齡16歲時,就已具備了「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的能力,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看在光緒帝親政的前兩年,這對母子之間的想法表面上是趨向於一致的

實際上,朝中多是慈禧的親信官員,這導致光緒帝的親政之路,走得萬分艱難,

即使光緒帝經驗不足,可他畢竟已經親政,

又急於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怎麼會一直甘心受制於慈禧太后?

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避免。


或許後來珍妃明目張胆地「賣官」,未嘗不是為了幫助光緒帝「換血」,

光緒帝必然是要培養真正忠於自己的朝臣,

他在實際行動上也這麼做了,比如將他的老師翁同龢提拔進入了軍機處

慈禧自然也不會眼睜睜看著光緒帝換走自己的「後黨」,

於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擊」,比如杖責珍妃、降珍妃姐妹為貴人,調離「帝黨」成員,

帝黨當然不甘示弱,以恢復珍妃的妃位為由上書,「提醒」光緒帝:太后不是你親媽,別怕她~

慈禧得知這一情況後,怒不可揭,立即將文廷式、翁同龢、汪鳴鸞等「帝黨」成員,統統革了職,

當時可能是光緒帝感覺自己最窩囊的時候,

前方甲午戰爭,朝中正急需用人,結果全被慈禧打發回老家了。

當然,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與李鴻章有私怨,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兩人之間的恩怨,對北洋艦隊的失利造成多大的影響,

用民間一副譏諷他們的對聯來說,

就是:宰相合肥(李鴻章)天下瘦,司農常熟(翁同龢)世間荒........

翁同龢遲遲拖著不購買兩艘快艇,結果被日本搶先購買,其中一艘還成了擊沉北洋艦隊最多的快艇,

耽誤這等大事,光緒帝卻沒處置他,怎麼能說得過去?

完全不像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後,被光緒帝好一頓收拾,拔三眼花翎、褫黃馬褂、革職留任.......


翁同龢離開軍機處,對光緒帝來說未嘗不是一樁好事,

更何況都什麼時候了,還忙著黨派相爭,若有遠見的皇帝應該拋下個人情感,果斷將重心轉到對外作戰上,

包括慈禧,一點也不像是個掌權大半輩子的人,關鍵時刻也孜孜不忘派系鬥爭,

甚至一心想著自己的萬壽慶典,

所以,李鴻章只是替罪羊,實際上無論慈禧還是光緒帝都撇不開關係。



漏洞百出的「維新變法」



甲午大敗後,光緒帝深受刺激,

恰在此時,以康有為為首的舉人們反對《馬關條約》「公車上書」,

光緒帝仿佛看到了振興的希望,於是開始重用康有為,並採納他的建議宣布變法維新,

平心而論,變法這步棋走得非常對,但是過程就比較遺憾了,

光緒帝和康有為這對君臣,實在是太過著急了,百天裡下達了200多個詔令,

雖然很理解他們的心情,

但是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一個存在了兩千年的封建制度,豈是短時間內就能改變成君主立憲制度的?

凡事要講究方法和過程,才能平穩更替,

可是君臣二人想得太簡單了,裁撤各種機關得罪了許多官員不說

直接廢除了八股科舉制度,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沒了仕途出身之路,這讓他們如何接受?

總得給所有人一個緩衝和準備的時間吧?

更何況當初清王朝推行這項科舉制度,是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

進士前三甲也一定是出自漢人書生,可以說清王朝一向是很尊重這一制度的,結果到了光緒帝這裡,直接就棄了.......

其中最離奇的莫過於下令將所有的寺廟道觀祠堂改為學校.......


講真,即使慈禧不干預,恐怕光緒帝變法也是不會太長遠的。

可慈禧太后還是阻止了,

究竟是維新派想控制住老太后,還是老太后早就想制止,這一點在直接參與者袁世凱、梁啓超的說法中,都有著不同的說法,

但是結果是一樣的,無論如何,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幽禁了光緒帝


光緒被囚禁後,慈禧開始著手安排廢帝,

但在外國公使的干預下,最終沒能得逞,而且慈禧挑中的端郡王載漪之子,據說還是個花花公子,

進宮後就爆出不少醜聞,顯然也不是個能當皇帝的人。


梁啓超的好友嚴復說:

假如不是康、梁推動,政治變革不會這樣快發生,光緒帝也不會因此與慈禧太后衝突,母子未必生釁,慈禧太后天年易盡,待其百年後,光緒帝政權獨攬,徐起更張,中國的變革大致可以平穩進行。

是啊,光緒帝是可以等慈禧太后咽了氣,再開始變法的,

顯然,光緒帝缺謀少略,身邊也沒有個能為他出謀劃策的能人,這一點註定他難有作為。


可是我們再思索嚴復的這一段話,以及「後黨」與「帝黨」之爭

如果不是操之過急的維新運動,光緒帝與慈禧之間的未必會起衝突

這意味著什麼,

光緒皇帝親政,即使慈禧不願意放權,卻並不是他的政敵

慈禧年事已高,

完全沒必要事事針對著光緒帝,

因為他們這對母子的立場,根本就是一致的——皇權統治


當時朝中不少官員對慈禧「訓政」抱有不滿,光緒也不想受到慈禧牽制,

實際上他在親政的時候,

且慈禧活著的時候,該向她學習怎麼駕馭朝中重臣,或者培養有能力的班子,

怎麼把她的「後黨」接管過來,

而不是將一眾有能力的舊臣全都摒棄了,

更不該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憑什麼只罰李鴻章,而放過翁同龢?


從這些方面來看,光緒帝其實是不具備親政能力的,

他親近、重用的人,一直都在引導他將矛頭對準慈禧,個個對於政務都提不起來,

將他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實屬不公平。


為什麼光緒帝不逃走?



光緒帝被囚禁後,珍妃也被打入了冷宮,後在慈禧太后西逃之際溺死在了井中.......

這為光緒帝的幽禁生活,又添加了非常痛苦的一筆,

可是很奇怪的是,眾所周知光緒帝被幽禁了,為何沒人來救他呢?

當然,瀛台的環境確實是個難題,可是十年的時間啊,難道就沒有逃跑的機會嗎?


我們前面說到,光緒帝實行不成熟的維新變法,得罪了不少人,

這不免讓人想起當年慈安、慈禧、奕訢叔嫂三人發動的"辛酉政變",很順利地從"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回了權力,

當時"顧命八大臣"為首的肅順,落得了個被斬首的下場,

還一度被稱為「三大奸」之一,

他說的一句話讓人非常深刻,他身為八旗貴族,卻說「咱們旗人混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筆厲害得很」,

從這句話來說,肅順當時也是觸動了不少貴族的利益,

而這也能說明,慈禧太后十分懂得把握風向——清朝貴族的意願,

她未必是反對變法的,

本來她就十分支持「洋務運動」的,其實「變法維新」與「洋務運動」之間的距離可能只隔著一層紙沒被捅破,

再加上這麼大的事,光緒帝肯定是要請示慈禧的,如果她不點頭,康有為等人怎麼會被重用呢?

要說慈禧一直把持朝政,完全不給光緒發展空間,這實在是有點冤枉慈禧了。

可是光緒帝太心急了,

觸動了貴族的利益,慈禧太后見事不妙當然要阻止,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沒人救光緒帝了。


據野史說,也不是沒人想過救光緒帝,

傳言,肅親王善耆,也就是川島芳子生父,就計劃過等慈禧咽氣就立即擁戴光緒帝,

據說還成立了「消防」小隊,打算以救火的名義救出皇帝,

光緒帝的弟弟載濤,似乎也有救兄之意,還派小太監探望皇室,結果小太監被抓到內務府拷問,由於不承認替光緒帝傳話,小太監被活活打死了.......

不過顯然,他們都不是當時的實權人物,沒有能力救出光緒皇帝,


這也不由得讓人感嘆,光緒皇帝親政9年的時間,

實在是得罪了不少手握重權的大臣,以至於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正兒八經的皇帝成了「囚徒」也不願出手搭救。


那麼,光緒帝就沒想過脫身麼?

其實光緒帝雖然被幽禁,每天早朝還是要去參加的,各種官方場合還是要現身的,

我個人覺得他真是一點逃跑的想法都沒有,

首先跑到哪裡是個問題,即使跑出皇宮他又能相信誰或者依靠誰?

其次還是跑出去後生存的問題,從小養尊處優根本就沒有一點生存能力,如何活下去?

再一個,他從小接受的帝王教育,讓他跑不了。


光緒帝就在這樣身心全重的煎熬中度過了他餘下的人生。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突然暴斃,沒有留下任何兒女。

說來也奇怪,他的堂兄同治帝、他自己、清遜帝溥儀,清王朝最後的三個皇帝,

都陷入了「無子」的怪圈兒中........


身與名俱滅



光緒帝死的時間,僅比慈禧太后早一天。

對於這個蹊蹺的去世日期,世人一直有諸多猜測。


據 2008 年「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發布的研究結果表明:

光緒帝的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肩胛骨、脊椎骨和每件衣物的胃部位、系帶和領肩部位的含砷量非常高,內層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於外層。

砷化合物,就是劇毒——砒霜

顯然從這一結果來看,光緒帝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毒殺致死的,

那麼,兇手會是誰呢?

雖然,光緒皇帝死亡的前一天,清廷發布了溥儀即位、載灃攝政的詔書,似乎「預知」光緒快不行了,

慈禧的嫌疑最大,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就證明是慈禧下了毒手,

其實慈禧若是咽了氣,對於許多人來說,要開始擔心光緒帝復辟後會不會報復了

因此,宮中的太監、「出賣」過維新派的袁世凱、或者其他人,都有這個動機,

未必就是慈禧。


可嘆這位年輕的皇帝,或許他在瀛台苦熬歲月,未嘗沒想過忍辱負重消磨時間等著「熬死」慈禧,

然而,世事無常,誰又能料到事情會發展到這個程度呢?


光緒帝雖然很悲情,有人說他懦弱,也有人說他自負,

然而作為一個皇帝,他能放下從小被灌輸的封建思想,成為一個解放思想的先驅者,放眼看向世界,

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於度外,這一點來說還是可敬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