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學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

天下達觀 發佈 2022-02-17T04:20:38+00:00

資料整理:天下達觀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東晉時期文學家庾闡的後人。

資料整理:天下達觀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郡新野縣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父親庾肩吾為南梁中書令,亦以文才聞名。

東晉時期文學家庾闡的後人。 祖父庾易,在南齊時不應朝廷徵聘; 父親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騎常侍、中書令,為著名文學家 。

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自幼隨父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後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學風格被稱為「徐庾體」。

累官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

侯景之亂時,庾信逃往江陵。

後奉命出使西魏,因梁為西魏所滅,遂留居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北周代魏後,更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清縣子,世稱其為「庾開府」。

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並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

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

在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 。

有《庾子山集》傳世, 明人張溥輯有《庾開府集》。

庾信文學成就,昭示著南北文風融合的前景。

庾信自幼聰敏,博覽群書,通曉《春秋左氏傳》。

身高八尺,腰長達十圍,形貌舉動疏慢而不拘禮法,有不同常人之處。

527年,十五歲的庾信入宮為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

晉安王蕭綱(梁簡文帝)被立為太子,而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書,十九歲的庾信也擔任東宮抄撰博士。

父子均在東宮,出入宮禁之中,恩寵禮遇無人可比。

他和徐陵才華橫溢,文風綺靡浮艷,被世人稱為「徐庾體」。

其後,庾信出任湘東王蕭繹的常侍,轉任安南府參軍。

多次升遷,庾信擔任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

542年,庾信出任郢州別駕。


545年,庾信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他的文章和言談,被鄴下高度讚美。

回朝後,庾信任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

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綱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餘人,在朱雀航北紮營。侯景趕到時,庾信匆忙率軍撤走。

台城失陷後,庾信沿江西行,逃往江陵,被湘東王蕭繹(梁元帝)承制任命為御史中丞。

552年十一月,蕭繹即位後,庾信轉任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並加散騎常侍銜。

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後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庾信因而被留在長安,被西魏任命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隨即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後,封庾信為臨清縣子,食邑五百戶,任司水下大夫。又出任弘農郡守,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晉爵義城縣侯。

後又被任命為洛州刺史。庾信通曉舊時的不少典章制度,為政簡要清靜,使官民皆獲安寧

不久後,庾信被徵調為司宗中大夫。

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很喜好文學,庾信因而受到特殊的恩寵禮遇。至於趙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等,更是與庾信誠摯交往,如同布衣之交。

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大多拜託庾信撰寫。

庾信常有思鄉之情,便作《哀江南賦》以抒發自己的心意。

開皇元年(581年),庾信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

隋文帝深為哀悼,贈以本職,並加贈荊、淮(《北史》作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襲爵位。

庾信兼善眾體,在詩、賦、文等方面都取得相當高的成就,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詩人。

庾信的詩賦將兩漢以散文入賦變為以駢文入賦,使賦更具有形式美,將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中國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庾信還開唐人以詩入賦的先河,唐代王勃、駱賓王的駢作皆受其影響。六朝駢文盛極,而庾信可謂集大成者。

前期在梁朝,作品多為宮體性質,輕艷流蕩,富於辭采之美。

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



感傷時變、魂牽故國,是其「鄉關之思」的一個重要方面。

庾信遭適亡國之變,內心受到巨大震撼。「正是古來歌舞處,今日看時無地行」 ,這種滄桑之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識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如同 「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一舟之覆,無一物而不沉」。

《四庫全書總目》稱讚庾信北遷以後的作品「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捲,變化自如」。從《寄王琳》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化精巧為渾成的高超藝術。

庾信有《庾開府集》傳世,清人倪璠座注,改稱為《庾子山集注》。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說到明有汪刊本,共12卷;還有朱曰藩刊本,僅6卷,有詩無文。

資料整理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