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總理在李四光的葬禮上大發雷霆:我們的工作沒完成到位

執筆讀春秋 發佈 2022-02-20T13:30:24+00:00

1979年,凌子風導演親自執導的《李四光》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地質學家李四光為新中國礦產資源研究獻身的故事,彰顯出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堅韌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

1979年,凌子風導演親自執導的《李四光》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地質學家李四光為新中國礦產資源研究獻身的故事,彰顯出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堅韌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

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呈現出來的故事已經足夠震撼人心了。但是李四光的真實經歷,卻比電影更感人至深。所以他一生到底充滿了多少曲折和輝煌,眾人自然可想而知。

作為新中國地質事業群星中最為璀璨的那一顆明星,李四光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地質科學研究領域。他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勤奮刻苦的優良品質,成為了地質學先驅。

同時,李四光還為後世留下了一百多篇科研論著,提出了地質力學「構造體系」的新概念,可謂是光耀四方的大地之子!如此偉大的成就,後世之人必將永世銘記。

一、巨星誕生

關於李四光的名字,其實也有一段有趣的由來。他幼年時期就在父親李卓侯執教的私塾裡面學習知識,稍大一些便遠離家鄉,隻身一人來到武昌的高等小學堂求學。

不料在填寫報考信息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些偏差,他誤將年齡「十四」寫在了姓名一欄。後來只好將「十」字改成「李」,並在末尾加個「光」,於是就成了後人所熟知的名字——李四光。

1904年,李四光因為成績突出獲得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就讀期間,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為了先進愛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

六年後,李四光帶著滿腹的經綸回國。但是由於當時時局的變化而難以容身,只好去往英國伯明罕大學深造。1918年,已經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執意回國效力。

從1920年開始,李四光曾先後擔任過北大地質系的教授、中國地質學會的會長。多年來,他為國家地質行業的發展,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這些優秀人才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川與河流。他們將自己畢生最大的熱情,投入工作當中,在國家最急缺能源的時候,使石油成為了破解難題的絕佳密碼。

李四光1956年親身參與了石油勘探的任務,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等等。這些難以磨滅的功績,都成了李四光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四光曾經為了悼念自己的一位學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但是從實際上來看,這更像是他自身真實經歷的寫照。

當年李四光得知地質研究所被下令南遷的消息後,擔任所長的他立刻組織同事制止,最終使得這場反搬遷行動得以勝利,也讓地質研究所毫髮無傷地,成為了為人民造福的寶貴財富。

周總理非常欣賞李四光的骨氣和才華,所以一直以來都對他關注有加,而且他深知要想讓新中國的宏偉藍圖早日成為現實,就需要像李四光這樣真正有志氣的知識分子。

於是在1949年的時候,周總理就托郭沫若寫信邀請李四光,希望他能夠早日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其實,李四光對周總理也早有仰慕之情了。

抗日戰爭時期,李四光和周總理初次相遇後,他就對周總理產生了強大的信任感。他認為有這樣偉大的好領導,中國就必將充滿無限希望,因此周總理的來信更讓他堅定了這個信念。

周總理對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相當重視,對李四光這樣的人才,更是關懷備至。周總理和這些科學家,在多次的相處往來之後,彼此間產生了濃烈的革命友情。

二、巨星隕落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病與世長辭了。一位科研界的泰斗就這樣殞落人間,世人皆為之悲痛不已。

1971年5月2日,周總理冒著雨親自參加了李四光的葬禮。但是令周總理感到非常氣憤的事情是,相關的工作人員竟然沒有為這位一心為國為民的科學家準備悼詞。

向來溫和的周總理,罕見地當場大發雷霆,嚴厲批評了相關的負責人。周總理當著大眾的面道,說沒有為李四光準備悼詞,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完成到位。

於是,周總理便臨時決定將自己收到的,李四光女兒寄來的信當成悼詞。信中包含了李四光逝世前的遺言,以及他對於地震預報和地質地熱等科研問題的深入思考。

念完信之後,周總理安慰了李四光的夫人,並囑咐工作人員要將李四光的心血好好地整理出來,後人所見到的《地質力學概論》等,就是他的遺作。

周總理曾用「科學界的一面旗幟」來評價李四光,他在整個地質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生中貢獻出的科研成果,也讓他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核心人物。

受益的社會大眾,報以愛戴和敬佩,無異於拂動旗幟飄揚的春風般溫暖。同時,李四光在培育優秀人才方面,也是相當成功的,他培養出了多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包括我國恐龍之父楊鍾健、地質力學家陳慶宣等等,都曾經師從李四光,他們都有著非常出色的專業知識和奉獻精神。而這一切,也都離不開他們老師李四光的傳授、教導。

1962年,李四光為地質研究人員講課,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教授周濟元就是其中之一,他對李四光特意拿野外採集的卵石當案例,為大家講解的環節印象頗深,也從中受益匪淺。

李四光的一生充滿了榮譽和掌聲,但是這些光芒的背後,都是他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躬耕其中的成果。他勉勵同行要在理論基礎上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才能在思想上有更大的提升。

同時,李四光也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了無限的價值,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投入在科研事業之上。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離世之後,人們在他床頭的紙條上看到一段話:

在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我們中國人民有志氣、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學技術上的困難,去打開這個無比龐大的熱庫,讓它為人民所利用……

結語

作為一位樸素的愛國科學家,李四光用為國為民奉獻,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他在讓人民認識到了「科學救國」重要性的這條路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李四光具有代表性的創造精神和治學方式,都讓後人受益匪淺,並且也將繼續在後人中發揚光大,後人也必將永世懷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