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聖哥達峰(Alps, Mount Sait Gotthard),全長1360公里,流經瑞士、奧地利、德國、法國、荷蘭等9個國家,流域面積22.4萬平方公里,最後在荷蘭鹿特丹注入北海。萊茵河流域是歐洲主要的經濟命脈,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代表的多個工業區沿河分布,內河航運十分發達。
瑞士第三大城市巴塞爾(Basel)位於萊茵河灣和德法兩國的交界處,幾大化工集團都集中在巴塞爾,是化工、製藥產業發達的地區。
一、事件經過
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山德士公司(Kern & Sandoz)的一個化學品倉庫發生火災,裝有劇毒農藥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質隨著大量的滅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
Tips:山德士公司,最早可追溯至1886年,最初以生產染料為主。1917年開始進行藥物研究與生產。1996年,山德士與汽巴-嘉基(Ciba-Geigy)公司合併重組成為現在的諾華集團(Novartis)。
爆炸發生後,共有1246噸各種化學品被滅火用水沖入萊茵河,其中包括824噸殺蟲劑、71噸除草劑、39噸除菌劑、4噸溶劑和12噸有機汞等。
有毒物質形成70公里長的污染飄帶,順著萊茵河向下游流去。化工廠趕緊用塑料堵塞下水道。但是8天後,塞子在水的壓力下崩脫,幾十噸有毒物質又流入萊茵河,再一次造成污染。
11月21日,位於德國巴登市的苯胺和蘇打化學公司(Badische Anilin-und-Soda-Fabrik)的冷卻系統故障,又使2噸農藥流入萊茵河,使河水有毒物質超標準200倍。這次污染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更嚴重破壞。
Tips:巴登苯胺和蘇打化學公司,是一家德國的化工企業。1952年,也就是現在的巴斯夫集團(BASF)利用其公司簡稱並對其重建,開發了一系列的農業化學產品。
二、事件影響
(一)事件造成約480公里範圍內的井水受到污染影響不能飲用。瑞士、德國、法國、荷蘭等國沿岸城市沿河的自來水廠、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定量供水。
(二)萊茵河上游的鰻魚全部死絕,整個萊茵河160公里範圍內有50萬尾魚被毒死,並造成了之後數年河裡無魚可捕的後果。由污染直接造成的損失達6000萬美元。
三、事件原因
(一)當時工廠的的包裝技術是用塑料片覆蓋無機顏料普魯士藍(學名:亞鐵氰化鐵),然後使用火焰噴燈進行收縮包裝。普魯士藍易燃,在燃燒時呈現「無煙,無火焰,緩慢發展的發光」的現象。工人沒有意識到明火已經點燃了包裝的普魯士藍。經過幾個小時後,發光過程演變成致命的火焰引發火災和爆炸,污染物質隨著滅火劑、消防水流入萊茵河中。
(二)從1950年起,由於萊茵河航運發達,在其周邊建設了大批化工、冶煉企業,這些企業從萊茵河取水,同時又將大量生產廢水排進河裡,僅德國段就有約300家工廠將大量的酸、染料,銅、汞等重金屬,去污劑、殺蟲劑等污染物排入河中。
(三)行駛在萊茵河上的輪船排出的廢油,兩岸居民倒入的污水,以及周邊農場的化肥、農藥等都導致萊茵河水質急劇惡化。據不完全統計,萊茵河中的各種有害物質達1000種以上,使得萊茵河曾一度成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
四、事件處置
(一)該事件發生後,瑞士政府致信各受害國表示歉意,歐共體也專門開會討論此次污染事件的善後辦法,並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防止悲劇的再一次發生。
(二)相關國家召開了關於巴塞爾火災及其對萊茵河水質影響的部長級特別會議,法國環境部長要求瑞士政府賠償3800萬美元,以補償漁業和航運業所遭受的短期損失、用於恢復遭受生態破壞的生態系統的中期損失以及在萊茵河上修建水壩的開支等潛在損失。
(三)瑞士政府和山德士公司表示願意解決損害賠償問題。該公司還採取了一系列相關的改進措施,成立了「山德士-萊茵河基金會」以幫助恢復因這次事件而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捐款730萬美元用於資助一項歷時三年的恢復萊茵河動植物計劃。
此次事件在萊茵河周邊所有國家激起了一陣保護萊茵河的宣傳熱浪,通過了《萊茵河行動計劃》,包括讓鮭魚、鱒魚等珍貴魚類重返萊茵河,保證萊茵河可作為飲用水的水源,持續減少沉積物污染,不斷改善生態狀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