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墨韻 聲震寰宇——著名畫家林劍沖筆下獨特的「林氏虎」

中華網山東 發佈 2022-04-15T01:14:24.714005+00:00

中國人對於虎,自古以來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無論是辛棄疾筆下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還是《周易》中的「雲從龍,風從虎」,都把虎的豪氣和精神描摹得絲絲入骨,似乎真的有一隻虎攜帶著豪放,卷舒著風雲撲面而來。

中國人對於虎,自古以來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無論是辛棄疾筆下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還是《周易》中的「雲從龍,風從虎」,都把虎的豪氣和精神描摹得絲絲入骨,似乎真的有一隻虎攜帶著豪放,卷舒著風雲撲面而來。

如果說傳說中的龍代表著中華民族之魂,而生活在地面上的虎則象徵著中華民族之精神!如何能夠用筆墨把這種精氣神表達出來,這是著名畫家林劍沖二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課題。現代繪畫重視寫生,而畫動物更是講究形神兼備。在中國歷代畫作中,張善孜的寫意虎形神兼備,把虎畫帶到了一個高峰。林劍沖深知要畫好虎首先要畫出自己對虎的獨特理解和感受。為增進對虎的理解,他多次深入東北林區,到橫道河子貓科動物中心觀察虎的習性、動態,了解虎的特徵,體察虎的精神世界。因為只有對虎有著透徹的理解,才能畫出虎的神韻。在他的畫室,有關虎的書籍、圖片和資料隨處可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虎的形象已經與其心靈神通而跡化,也真正暗和了古人「物我合一」的最佳境界。最初畫虎的林劍沖,用的是小寫意,更多地在外形、在筆墨上下功夫,他筆下的虎,自有神情上的惟妙惟肖之處,也有質感上的大氣豪放之韻,但林劍沖總覺得,虎應該還有它獨到的風韻,他在尋找著。

1994年,林劍衝去煙臺辦畫展,在火車站和朋友告別時,一位朋友非常想要他的畫,而當時身邊已經沒有畫了,20分鐘之後火車就要離站。林劍沖得知火車站旁邊有一書畫院,便急匆匆趕往那裡,鋪紙研墨,濃筆潑墨,只是寥寥幾筆,一張完全的寫意虎已經躍然紙上。圍觀的其他畫家連聲叫好之後說,你這完全是寫。林劍沖似乎茅賽頓開,是啊,為何不寫呢?張旭的書法從公孫大娘舞劍中受到啟發,從而出神入化,畫虎同樣可以和書法連為一體,相得益彰。他在尋求著一條寫的路子。虎耳先左後右,兩筆下去,儼然就是草書美字的兩點,左呼右應,力透紙背而趣味盎然,虎背上的花紋,整個就是一個完整的虎字,林劍沖在大寫意虎上摸索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而真正的轉折,來自於1995年。

199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林劍沖得知中國橫道河子貓科中心飼養的東北虎陷入斷糧的艱難處境時,他心急如焚,決心為拯救東北虎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他急匆匆地趕到黑龍江,在朋友的幫助之下,見到了國家高級野生動物飼養工程師劉昕晨先生,並且看到了劉先生飼養的東北虎。「石破天驚」這個詞或許能夠形容林劍沖看到這80多隻虎時的感受,以前只是在動物園看到少量的虎,從來沒有看到過一群虎成群結隊地向自己撲來。雖然有鐵絲網在外面擋著,可他還是明顯地感覺到了一股虎氣向自己襲來。這一群活生生的虎讓林劍沖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對虎的感覺一下子從過去的單只的虎過渡到了一群形態各異、威震山林的虎,這才是真正的虎。他不再拘泥於過去細節上的凝練,而是以更粗獷的筆法,更恣肆的筆墨,將虎的精神、意識、思想、觀念、神態一蘊於筆下。不僅僅是墨虎,還有彩色虎;不單單是一隻虎,而是一群聲震寰宇的虎。筆落成虎勢,筆起出虎威,那種氣勢和力量來自於作者胸有成竹的嫻熟和對虎的精神的把握。可以說,和劉昕晨先生的交往以及與這群東北虎的朝夕相處是林劍沖畫虎生涯中一次非常重大的轉折,就像是藝術大師劉開渠對他的評價:「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林劍沖先生的寫意虎是在繼承恩師繪畫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對虎的獨特理解和感受,用心血創作的結晶。在繪畫藝術的傳承上,林劍沖先生深明「師心不師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道理。在學習老師及古人駕馭筆墨技巧、立意造型等方面,他並不是依樣畫葫蘆,亦步亦趨,而是敢於創新,勇於發展。宋代劉道醇提出「師學舍短」,主張從師學習要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一個有創造性的畫家,總是根據自己的特殊氣質去吸取養分,而百分之百的模仿他人,就無法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林劍沖先生的寫意虎,雖然看不到虎的斑紋、虎的纖毛、虎的腦門上也沒有那個標誌性的「王」字,但其虎之威猛、虎之野性、虎之神韻,在其誇張的寫意手法下展露無疑。在藝術表現上,明代大寫意畫派的先驅徐渭主張「設形而悅影」「不求形似求生韻」,要求畫家的創作植根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從而獲取更高的美學價值。他的「不求形似」與當代繪畫大師齊白石「作畫應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林劍沖先生對前輩大師們的繪畫風格和藝術追求有著比較透徹的理解,加之他的「胸中奔涌著虎的激情,眼前閃動著虎的形象,意識中潛藏著虎的神韻」,才會使其筆下的寫意虎脫穎而出,震撼畫壇。他慣以大筆縱橫揮灑,水暈墨化,然後審時度勢。稍加勾勒點質,一隻裹挾著山林野性的虎便躍然紙上。這虎,不再是纖毫畢現,也不再是斑毫可數。然而,就是這看似簡單的點、線、面的意象組合,卻讓人感覺比真虎更典型、更具威猛之氣。使人不由想起白石老人的那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劍沖在筆墨處理上有其獨到之處,他採取一種高度概括而有力的筆觸構築畫面,放筆直取,拋開局部細微變化,追求筆墨效果的整體感。他以一種生澀、粗重而富於誇張意味的線條與大筆觸的塊面結合形成一種走向極致乃至極端的新穎筆墨架構,也恰如其分地凸現出了大寫意畫中「大」之感覺。與虎的雄威、昂奮的精神取得了相諧相合之效果。

在李劍先生為其畫冊所作的序中有一段這樣的敘述:「林劍沖的中華寫意虎經過『有意求』和『自如為之』兩個階段的艱難探索,現在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境地……林劍沖的寫意虎,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在胸中釀成的一種意向,是詩詞經典與現實風貌在心中積澱的一種情感,是炎黃文化與個人氣質融合的一種底蘊,是自然的虎被詩話後的一種形象。」這種虎,充分表現了民族之氣,中華之魂那種氣勢恢弘的博大內涵。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存積博發,包容乃大。這裡的「大」是哲理上的大道和藝術上的飛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永恆之道無名。空白之所以成為最大的形象,關鍵就在於這種無形。中國畫的空白所含有的那種玄妙高深的氣韻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超凡脫俗的深邃意境,其實質意義正在於用無形之大象與有形之物間的對照關係來增強繪畫的表現力。林劍沖的寫意虎從一定意義上說也顯現一個「大」字。他的作品突破了虎的生活細節,概括了虎的自然屬性,獨創了虎的藝術語言。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藝術效果:觀虎不見虎,是虎不似虎,就在見與不見,是與不似之間,一隻只栩栩如生地表現著時代風貌的真切的虎呼嘯在你的面前。那隻只由狂草墨韻鑄就的中華寫意虎就真的活了起來,動了起來,神了起來。(黃一輝)

畫家簡介

  林劍沖,現為國家文化部國際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交流中心原副主任、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師從卓然、賈浩義、何鏡涵等名師,博採眾長,自創了獨立風格的寫意虎並得「畫壇乳虎」之稱。曾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聯展並獲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