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賭你的勞力士里沒有子彈

新眸 發佈 2022-04-15T09:33:19.137696+00:00

新眸年輕組作品作者|劉思璇編輯|桑明強和股市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表圈的火熱。今年年初,勞力士宣布漲價,旗下手錶平均漲幅3%-10%;位於鄙視鏈頂端的百達翡麗緊隨其後,鸚鵡螺、手雷系列漲幅達到20%。從浪琴、歐米茄,到積家、蕭邦,再到寶珀、雅克德多,窮玩車、富玩表已經從笑談變成現實。

新眸年輕組作品

作者|劉思璇

編輯|桑明強

和股市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表圈的火熱。

今年年初,勞力士宣布漲價,旗下手錶平均漲幅3%-10%;位於鄙視鏈頂端的百達翡麗緊隨其後,鸚鵡螺、手雷系列漲幅達到20%。從浪琴、歐米茄,到積家、蕭邦,再到寶珀、雅克德多,窮玩車、富玩表已經從笑談變成現實。

製作周期長、工藝繁複、供不應求,讓名表向來高端。然而,隨著資本市場的風在手錶圈越吹越大,溢價也變得越來越誇張,一些經典表款被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甚至出現了有價無市的情況,作為傳家寶壓進箱底。

參考美國二手錶交易網站Bob’s Watches的調查數據,2011年勞力士二手錶的平均價格還不到5000美元,可等到2021年底,數字早已翻了接近三倍。疫情以後,受停工影響,兩年間的價格漲幅更是直接碾壓了2011-2016五年的加總,投資回報率更是黃金、股票、房地產望塵莫及的。

保值率大於個人喜好,一反常態成了圈內玩家的金標準。

什麼人在玩表?

「你可以輕易擁有時間,但無法輕易擁有江詩丹頓。」

這句廣告語足以解釋一塊手錶在商品以外的豐富含義。跳出了計時工具的單一身份,手錶被神話成佩戴者個性、品味的象徵,機芯里支撐著精準走時的大師級工藝,也為它們的定價提供了空間和標準,讓手錶變成藝術品般在市場上流芳百年。

這樣一個有逼格、又能保值的市場,自然不會被年輕人放過。新眸觀察到,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跑步入場,一如當初擁抱基金,試圖用並不充裕的本金釣一條大魚,轉身進階高收入人群,但手錶就真的是好選擇嗎,未必。

表圈人士應該很難忘記2019年上半年,由綠金迪掀起的那場狂風大雨。年初時市場上折後價還在20萬元上下,每月浮動差不多1萬元;可等到了5月份,價格突然飆升,幾乎達到了1天漲1萬的水平,市面上的綠金迪被大量囤積在炒客手中。不斷有鼓吹的消息釋放出來,「專賣店限量配額」、「貨源稀缺」、「仍將持續升值」等,一聲聲搔著年輕人們夢想一夜暴富的心。

於是,有條件的人開始下水,沒條件的也在眼巴巴觀望,攜手助推綠金迪在半個月內從28萬膨脹到了38萬,漲速之快連茅台看了都害怕。正當所有人都在預測這一波上漲究竟能有多瘋狂時,拋售開始了。

短短一天之內,綠金迪暴跌8萬元,讓一眾表商不得不出手穩住局勢。可隨著市場上湧出的綠金迪越來越多,表商們開始束手無策。到了這時人們才反應過來,所謂的投資新風向不過是又一把鐮刀,收割盡新一茬韭菜。

可當時間來到2020年,在行情不景氣時忍痛割肉的韭菜們又迎來了戲劇性的反轉:全球疫情,勞力士工廠停工,真正的稀缺開始蔓延。綠金迪再次雄起,一路飆到如今的7字開頭,讓許多落魄出手的年輕人拍紅了大腿。

仔細想想,手錶圈的這一場風波中其實藏著我們熟悉的影子:通過朋友安利或是「抄作業」的方式上車,拿最少的錢、冒最大的險、追最熱的風,然後成為最綠的韭菜。手錶也好,基金也罷,抑或是球鞋、潮玩,這一代年輕人總是跑在投資理財的最前線,捧著畢業後幾年攢下的存款,生怕落後似的一個接一個跳進別人挖好的坑裡;摔倒了也不要緊,爬出來拍拍褲子回回血,又是一條好漢,生龍活虎地跳進下一個陷阱。

表圈裡固然還有不少財大氣粗的中年人,保持著一貫的敏銳和謹慎,一邊把玩多年來的收藏,一邊靜觀其變。可與此同時,年輕人的占比正在飛速增加,B站上動輒幾十萬播放量的腕錶視頻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說,這些不夠成熟的年輕人是這場炒表浪潮中的衝浪者,我們不禁想問,到底是誰推動了浪花、最終拍向岸邊激起了泡沫?

什麼人在造浪?

「1萬元預算可以買什麼表?(希望)性價比高,能保值,最好全新。」

這是一位手錶內容博主的粉絲留言。該博主給出的答案是,1萬元預算最好不要買表,不如拿這份錢去吃吃喝喝、看書學習。在這條視頻的評論區里,兩種聲音吵得不可開交,一方認同博主,另一方在質疑1萬元怎麼就不能買表了。

透過爭吵,我們可以看見年輕人們對手錶的疑問:到底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單看這個問題,大部分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可把問題放進眼下的手錶市場來看,答案又會傾向後者。搖擺不定之間,藏著製造商、零售商和二手錶商們的障眼法。

在一級市場裡,飢餓營銷的套路早已被玩爛。

即便勞力士曾公開發布聲明,稱「產品稀缺並非勞力士戰略」,但從官方經銷商被給予「獨立管理分配腕錶給客戶的權利」這一點看,供不應求的局面絕對是製造商們樂意看到的。每個官方經銷商都有權擬定自己的候補名單,靈活排列等待補貨的客戶,通過搭售冷門款等方式來提高客戶在名單中的「等級」,當熱門表款到貨時優先賣給等得更久、花錢更多的顧客。

表商有意製造起「內卷」,讓顧客們陷入無端的競賽當中,如同網紅店的排隊經濟學一樣,激發消費者的產品預期。隨著買表過程中沉沒成本越積越多,很少有人能在等待的途中理性地毅然轉身,這就讓每一單熱門表款交易都附帶上了一款、甚至幾款冷門表款的順利出手。

或許是炒作的程度太過誇張,製造商們都有些看不下去。今年年初,勞力士在上調價格的同時,還發布了一系列新規,其中包括「新到商品十天內不能開卡銷售」、「各專櫃要強制展出不得少於十隻手錶(且不得售賣)」、「實時庫存要達到60隻」等,有望改善此前勞力士專櫃中「只有表枕沒有表」的尷尬場面。

但這畢竟是治標不治本,如果真心想止住炒作的風氣,勞力士完全可以把市場中的所有消費者統一管理,即便價格可能存在地區差異,但至少能保證在補貨的先後上不存在滋生炒作的空間。說到底,遏制炒作不過是面子工程,別做的太過分就行,畢竟受惠受利的可不止經銷商一級。

二手市場更不必多說,當然是炒得越凶越好,囤積居奇,從來不會過時。近兩年包括綠金迪在內的幾次市場波動,無一不是二手廠商們從中推波助瀾。軟文營銷、釋放信號、哄抬價格,一套本事早已玩得爐火純青,只等一茬茬新人「願者上鉤」。

什麼人不被「割」

泡沫襲來,有人能在表圈中獨善其身嗎?

當然有,那些微笑的中年人們就是很好的榜樣。玩表的中年人之所以能波瀾不驚,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底夠厚,另一部分在於他們買表的動機足夠純粹。

上世紀流行的「窮玩車,富玩表」的觀念,可以說是影響深遠。除了人到中年的二手錶商,大部分中年人都是單純「為了買表而買表」,用一款精巧、高端、昂貴的手錶來搭配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同時,人生進入下半場,時間變得更加寶貴,這也讓手錶的特殊意義得到凸顯。

在二手市場中,中年人很少作為賣方出現,即便自己不再佩戴或收藏,他們也更願意送給朋友或是晚輩當作禮物,而非出售。在這樣的心理下,消費變得很簡單,不論是新表還是二手錶,都是「一次性」消費,全憑工藝本身和個人喜好做出決定,不受價格影響,自然不會有被「割」的可能。

這其實也回到了剛才的問題上: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其實對於表的本身來說,前者才是最好的詮釋。從設計稿到成品,從零件打磨到組裝,其間每一個環節耗費的精力都是巨大的,一隻小巧的腕錶需要幾千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出廠,這就決定了名表的出廠價格遠比流水線生產的手錶要高,其精確性和壽命也是後者難以企及的。

手錶能夠代表一個人,是因為方寸之間容納了精益求精的態度,也包含著對時間的深刻敬意,越是精密、越是悠久,也越是醇厚,一如陳釀,這才是誕生兩個多世紀以來手錶經久不衰的原因,而非昂貴金屬、寶石的加成。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添上一柴火,手錶也能被炒成股票。市場燒得越熱,年輕人們越該冷靜,分一分什麼是真話、什麼是帶節奏,也聽聽自己的內心是否認同、是否需要。畢竟再貴的手錶也不能讓生命翻倍,任它精緻與否,時間依舊那樣匆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