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探究」高考地理綜合題如何拿高分?

善利名師精準備考 發佈 2022-05-09T20:31:51.350431+00:00

高考最後一個月,掌握技巧很重要,高考地理的學習不只是要知識的記憶,更多的是要知道答題套路及答題術語,這樣才能更快更準確的判斷。

高考最後一個月,掌握技巧很重要,高考地理的學習不只是要知識的記憶,更多的是要知道答題套路及答題術語,這樣才能更快更準確的判斷

出答案,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數,一起來看看吧!

一、辯證評價類:設問中一般有「評價」「影響」「分析利弊」等關鍵詞

➤ 評價類試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1. 一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來辯證闡述,針對優勢和不足進行全面論證;二要從多角度分析利弊。影響類的問題可以從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加以分析;而區位問題或發展條件評價類問題,可以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 給出限定條件,如「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從××方面進行評價」。

二、意義類:要注意兩個方面

1. 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從組成地理環境的五要素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捨棄。

2. 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宏觀把握,並按照試題要求,從四個方面或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三、對策措施類

設問形式:常見設問詞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議」「發展方向」等

➭ 在解答措施類試題時,要把握兩點:

1. 即使題中沒有對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該類試題時也應該先找出造成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原因,然後針對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 解題時有兩個注意:

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應從改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方面來尋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一般應該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點應全面,有針對性、合理性。

● 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確定

① 發揮區域自然條件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確定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農業結構)

② 防止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持續發展地區經濟,防止生態問題出現的主要措施。

●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①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②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 解決措施

1. 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 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

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四、成因分析類

● 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勢、地質、氣候、水文等);人為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社會經濟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分布狀況)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

③人(社會因素)—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調蓄能力。

●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 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 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 空氣密度

● 影響氣溫的因素:

1. 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 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 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 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 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 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 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 氣溫或氣候特徵成因分析:

① 不同緯度(大範圍)------太陽輻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區(局部地區)----下墊面性質差異(地形、海洋、洋流的影響);人為(植被破壞、城市熱島)

● 地形成因分析: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

● 影響降水的因素:

1. 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 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 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 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 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 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 降水特徵成因分析:

① 不同緯度(大範圍)------大氣環流(風帶、氣壓帶);

② 同緯度地區(局部地區)---下墊面性質差異(地形、洋流),人為(植被破壞、濕地破壞)

● 沼澤的成因分析: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泛濫漫溢。

(寒)氣候: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地)地形: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

(凍)土層:凍土層廣泛發育,不利地表水下滲;

●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 氣候:氣溫高、降水少(或背風坡)、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 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 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 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 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 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 河流水能資源豐富成因分析:

1. 地表起伏大(或位於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

2. 降水豐富(或流域的匯水區域廣),河流水量大。

● 以「來多去少」原理來分析洪澇成因、濕地(沼澤)成因類問題。

➭ 沼澤成因一般規律:

(來水多)降水多;河流多;凌汛

(去水少)排水不暢;蒸發弱;多凍土

➭ 洪澇的治理措施:

●(減少上游來水量)修水庫;植樹造林。

●(加大去水量)疏浚河道;裁灣取直;建分洪區;開挖新的入海口。

● 以「供小需大」原理來分析水資源不足、能源短缺、糧食短缺類問題。

➭ 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不足的原因:

(供應量少)年降水量較少,河流徑流量少;降水的變率大;水污染較嚴重。

(需求量大)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水資源需求量大;水資源利用率較低。

➭ 解決我國華北平原水資源不足的措施:

(增加供應量)跨流域調水(增加區域外供應量);合理開採地下水;興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區域內供應量)。

(減少需求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產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 渤海水污染嚴重的原因:

(污染物來源量大)環渤海地區人口、城市眾多,工農業發達,排入渤海的廢水等廢棄物多(區域外來源);海上石油生產和海洋運輸造成油類等污染物的泄漏(區域內來源)。

(淨化能力小)較封閉海域,海水與外洋交換少;面積較小,海水較淺,水量較小,淨化能力弱。

地理綜合題的常用邏輯

一 地理語言邏輯專題訓練提出的背景

1.考綱要求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423頁)要求考生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係,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在我國,高考以筆試為主,因此考試時書面表達能力對於展示考生的真實能力有著非常突出的意義。在書面語中,觀點明確主要靠用詞清晰妥帖、層次邏輯關係緊湊、語言簡潔等來實現。

2.命題趨勢

張亞南教授在《注重分析 規避模式》一文中提出全國地理高考命題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學生運用地理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力度。

3.概念本意

百度百科對於邏輯的定義為: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

4.學情分析

在考生答題常見問題中「邏輯混亂」是出現頻次比較高的。

所以說地理語言邏輯專題訓練不僅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必需的一個專題。

二 地理語言邏輯專題訓練方向的確定

1.依據

首先是依據書面語的一般邏輯要求,因為高考地理試題綜合題作答的呈現形式就是書面語。

其次是地理知識本身的邏輯,因為地理學科在發展過程中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理應遵循。

再次是高考命題的要求,當下的高考命題要求加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而問題解決本身存在一定邏輯關係。

2.邏輯順序

(1)書面用語邏輯:因果邏輯;從概括到具體

(2)學科知識邏輯:系統邏輯(整體性);時空邏輯;

(3)問題解決邏輯:從主到次;由一般到特殊

三 典型高考示例解析

因果邏輯不僅在平時的書面表達中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地理試題考查的常見題型。

禇亞平教授曾提出:任何地理現象,地理特徵和地理規律的出現都有其某種原因存在,或者說都有其某種因果聯繫存在。

高考地理試題往往以「分析某種地理現象(變化/特點)成因」的設問形式出現,常見的指令詞有「分析、說明、闡釋」等。單純的從因果邏輯角度進行備考複習的話,應該將重點放在地理概念的推理、地理過程的分析等相關地理基礎知識方面,讓考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從書面表達的角度來分析,因果邏輯的考查需要考生做到分析說明時有理有據,簡單來講要避免「四字真言」或者綱目式的回答。

示例:2015年全國Ⅰ卷36

分析:示例中的兩個設問均指向「因果邏輯」的考查。

參考答案中均做到了由因到果的分析過程。

屬於內陸鹽湖

為高鹽水域

注入該湖的河水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

適合藻類等鹵蟲餌料的生長。

需低溫運輸

運輸成本高

主要用於餵養觀賞魚

市場需求量小

人們認識一個事物的事物時,很難一下子就抓住具體信息,所以在引導別人時要尊重這個基本邏輯,作為書面用語也應遵循這個基本的認知邏輯,需要先將圖中或者文字中概括性信息提出,然後再聚焦材料以及圖表的具體信息。

示例:這種書面表達的邏輯十分常見,我們繼續以2015年全國Ⅰ卷36題為例

(1)分析大鹽湖盛產鹵蟲的原因。(6分)

【答案】

(1)屬於內陸鹽湖,為高鹽水域。(3分)注入該湖的河水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適合藻類等鹵蟲餌料的生長。(3分)

概括

具體

文字材料—美國大鹽湖為內陸鹽湖

聚焦圖中的圖例信息—多條河流注入

概括

(直觀信息)

具體

(解讀信息)

地形

降水季節分布

海拔

山高谷深小地形解讀

蚊蟲侵擾等生活細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是地理學的基本思想之一,同時也是高考地理試題中常見的題型。在分析中需要統籌考慮各個相關要素,在備考中需要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結構。

示例:2018年全國Ⅲ卷

任何地理事物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過程,所以在回答相關問題時要把握相關時間節點。同時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地理事物在不同時間階段所體現出來的特徵也是不同,需要結合與之相對應的時間(可以是大尺度的也可以是小尺度的)特徵。

示例:

起因

過程

結果

河水為濕地帶來鹽分

隨著濕地水分蒸發

鹽分富集直至飽和

季節特徵

春季升溫快

任何地理事物的形成、發展都需要占用的空間,所以不同的空間尺度下對於地理事物的分析也將發生變化;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地理事物往往也伴隨著空間的位移。這就要求在作答相關問題時首先是把握地理事物形成發展的空間尺度,同時往往需要按照事物發展的空間變化進行表達。

示例:(2012年大綱)

第(1)問

小尺度設問

第(2)問

大尺度設問

影響地理事物分布、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一定的主次關係。如農業區位分析中,氣候往往是首要因素,當然氣候中的熱量與光照條件往往更為重要;交通區位分析中,地形地質的影響往往最為重要;自然因素的分析中,如影響熱量的首要因素應為緯度……

在此不再贅述舉例,只是需要引導學生在知識框架的梳理過程中一定樹立主次邏輯,這樣在有限的時間中獲得更多的分數。

劃分區域認識地理事物是地理學的核心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事物往往具有特殊性,在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講述中,常常引用「差異是絕對存在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考慮,所謂的特殊是因為處在一個「一般」的大背景之下,所以在對「特殊現象」進行分析時,需要先表述其所處環境的「一般規律」。

示例:

一般背景

地處大陸內部,氣候乾旱

特殊成因

北部山地為西風迎風坡

總之,高考地理試題考查中綜合題部分占到50%以上,表達的是否科學嚴謹事關重大,而在平時練習中往往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對於相關的書寫邏輯、問題解決的邏輯關注不夠,造成很多考生在應對高考試題中會而不對的情況。

當然,為了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試題分析進行了拆分,而在實際答題過程中,以上邏輯關係應是相互交叉使用的。

本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視頻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並聯繫小編刪除。綜合講地又講理,略有修改,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