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魯第一縣 正是人間四月天—東明沿黃景點欣賞走筆

中國山東網 發佈 2022-05-14T16:28:21.063306+00:00

黃河入魯第一鄉,傳說故事添神秘。據老人講,傳說北宋時巾幗英雄穆桂英征北,在此與蕭天左展開大戰,蕭天左曾布下天門奇陣,但被穆桂英攻破,因為戰亂較多,軍營駐紮的緣故,後來這裡的村莊常以排兵布陣的布局建設,每條街道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斜著相互連通,不熟悉地理的外村人來到這裡,一般走不出來。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5月11日訊(記者 張真玉 通訊員 王恩標) 四月的東明黃河灘區,陽光明媚,春意盎然,處處彰顯著生機和活力。

黃河入魯第一鄉,傳說故事添神秘

在黃河入魯第一鄉的焦園鄉,被眾多媒體稱為「黃河入魯第一村」的斜辛莊村,在春風吹拂下進行著年復一年的四季輪迴。該村四面被河南包圍,僅有一條路通往山東,因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村民搬遷到焦園2號村台後,原村莊確定保留。

站在村莊大街上,發現現在的街道並不斜,但「斜」的名字從何而來?據老人講,傳說北宋時巾幗英雄穆桂英征北,在此與蕭天左展開大戰,蕭天左曾布下天門奇陣,但被穆桂英攻破,因為戰亂較多,軍營駐紮的緣故,後來這裡的村莊常以排兵布陣的布局建設,每條街道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斜著相互連通,不熟悉地理的外村人來到這裡,一般走不出來。

老的斜辛莊早已掉進了黃河河床,現在的村址是後來建設而成。在這裡,老人們還有很多與當年相關聯的傳說故事,不僅是當地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也讓「入魯地第一村」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隨著「斜辛莊」名氣的提高,凡是來東明採風或者旅遊的人,都會一睹「黃河入魯第一村」「黃河入魯第一垻」的風采。

發展三大特色產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焦園鄉也因灘區遷建帶來發展機遇,通過產業融合、景觀打造、環境整治、文化提升等路徑,著力發展焦園鄉生態農業、水產業、旅遊業三大特色產業,實現農業質量、效益和整體素質全面提升,有序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該鄉先後被命名為「山東省長壽生態宜居鄉鎮」「山東省旅遊強鄉鎮」。

特色濕地公園,「靜」「動」相得益彰

同在焦園鄉,被人們熟悉的還有黃河國家濕地公園。該公園緊鄰著黃河大堤,占地1萬多畝,裡面種植著數百種形色各異的花草樹木,還有動物園、採摘園、百果園、碧海金灘、水上樂園、千畝濕地、望鶴閣觀景台、荷花蘆葦盪、青少年拓展訓練基地等景點。在這裡可以消閒娛樂、放鬆心情,也可以領略花的海洋、樹的世界,還可以品嘗到地方小吃和異域味道,是周邊縣區消閒娛樂的好去處。

由於自然風光的絕美,與黃河大堤的相互映襯。並且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獨善其身」的「靜」,與黃河「一瀉千里」的「動」相得益彰,吸引千萬來客。2018年和2019年東明縣在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連續舉辦兩屆馬拉松賽,作為賽事起點並承擔迷你馬拉松賽事。

公園內文化底蘊豐厚,為北宋時期皇家玄天觀、天棚寺舊址所在地。經過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弘揚黃河文化、開展濕地觀光、水上遊樂、森林遊憩、果品採摘等為主要特色的濕地公園,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平均年收入300萬元以上。

萬眾矚目的世紀工程,新項目帶動新活力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是萬眾矚目的世紀工程,在全縣24個村台中,焦園鄉、長興集鄉各建10個村台;沙窩鎮2個村台,菜園集鎮2個村台。「一村一韻,一村一品」24個村台規劃設計具有不同風格。美麗溫和的村台像一串串明珠,星羅棋布地鑲嵌在黃河東明段,在傾聽東明黃河故事的同時,感受更多現代版的「愚公移山」。

有經歷者說,從菏澤的牡丹機場乘坐飛機,在上空盤旋時,鳥瞰黃河灘區,新村台是風韻各異,美不勝收,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又是一個個地標性建築群。不僅在飛機上看村台十分美麗壯觀,新村台還引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他們所到之處,無不為村台的工程浩大、設計精美、環境舒適而感到震撼驚呼「了不起!」。

「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新村台建好後,沿黃各鄉鎮爭相發展相關產業,做好灘區發展的後半篇文章。焦園鄉以蔬菜瓜果為重點,建起多處大棚設施農業示範點;長興集鄉以虎杖為龍頭,成為全國最大虎杖種植基地;沙窩鎮的黃河示範園內的特色農業為突破口,不斷壯大設施規模;菜園集鎮在搶占工業先機的基礎上,與上海農業公司聯合,建設生態農業專項示範工程。

東明縣長興集鄉八號村台

既好看,又實惠。東明灘區正在根據黃河流域高質量的總要求,拆除灘區內所有工業項目,策劃實施一批帶動就業強,增產增收的綠色生態項目。萬畝虎杖基地規劃不同的網格造型,正在填充色彩各異的綠化樹木,基地建成新的旅遊觀光風景區。黃河生態園依託流轉的6000多畝土地,新建300多個高標準大棚,大棚南面種植瓜菜,北面種植食用菌,同時建成果園500畝,建成集觀賞、生產於一體的甲魚蓮藕混養1000畝,富硒水稻1000畝,全部建成後,又將成為新的採摘樂園。另外,黃河灣,黃河漁田碼頭等一批新建遊樂場所,開始帶動新建農業觀光項目,顯現出新的活力和後勁,為黃河旅遊觀光帶的豐富內涵增色添彩。

萬畝虎杖基地

黃河漁田碼頭占地面積約400餘畝,以莊子文化、黃河文化、魯西南民俗文化及漁業文化為主要創意,是黃河沿線70公里旅遊帶的重要布局點。該項目採用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傾力打造休閒、文創、美食、漁宿、青少年研學基地、團隊拓展訓練為一體的高端綜合度假區。

在長興集鄉的辛店集村,黃河灘內因為河床滾動,留下不少嫩灘。這裡每年冬季都有數萬隻大雁、灰褐、天鵝、竇雁在這裡過冬遷徙,無數的攝影愛好者、愛鳥協會志願者,將本來平靜的黃河灘,推上了熱搜、成為關注的焦點。

在謝寨引黃閘與黃河交叉處的老君堂村,村莊北面有一抗洪搶險紀念碑,是2003年黃河東明段遭受洪水,但無一人傷亡所建。

詩情畫意的黃河風景,人文歷史的滄桑變化

人說「黃河九曲十八彎」,是典型的「銅頭鐵尾豆腐腰」,遊蕩性河流,所以僅在東明境內就有九道彎。沿著黃河水勢順流而下,在沙窩的土地張村附近,黃河成東西走向,直衝東大堤而來,因為被垻頭阻攔,隨後調頭朝北,因此這裡出現一道富有詩情畫意的黃河風景,漫步大堤之上,聽著黃河濤聲,撫摸岸邊垂柳,即可以欣賞「黃河落日圓」的優美,也可以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

沿著彎彎曲曲的黃河大堤,瀏覽著大堤兩邊不斷變化的樹木品種,一會是爭奇鬥豔的錦繡花色,一會是高聳挺拔的常綠樹木,法桐、欒樹、女貞、合歡、松柏、紅葉碧桃、金絲垂柳等多種苗木,經過合理的規劃搭配,工人們的精心管理,基本實現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為曾經古老而滄桑的大堤增加了青春的氣息,煥發出無限生機。

到了高村險工段,又一展現黃河壯美的景點再現在人們面前。黃河再一次由東西走向改變為南北走向,並經過九十度轉彎奔流北去。大堤東側,以高村搶險紀念碑為主題的黃河文化苑盡收眼底。苑內碑廊里有建國後歷屆國家領導人對黃河的評價,有歷朝歷代關於黃河的描述記載,還有被稱作「蝌蚪文」的一通碑刻,記載了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這通碑刻的真跡在開封禹王台,內行人說,即使拓片也具有十分珍貴的研究價值。

黃河文化苑碑林

黃河苑內古木參天,走廊畫壁曲徑通幽,處處呈現出地域人文歷史與黃河滄桑巨變的記憶。高村搶險紀念碑,主要是記錄1948年解放軍保衛黃河,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在這裡展開黃河爭奪戰的歷史,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遊客和青少年學習近1萬人。

高村搶險紀念碑

在東明黃河公路大橋處,黃河開始了豪邁的「大河向東流」入海旅程。「黃河公路大橋」向東5公里處,是著名思想家莊子故里莊寨村。莊寨村後面是莊子觀,莊子觀分為大殿、東殿、西殿、大門、登雲橋、南華山、莊子墓等景點,建築恢弘大氣,壁畫精美絕倫。莊子墓埋葬著莊子74代嫡系長子,周邊不少莊姓都是從這裡遷出。

莊子觀大殿

據史料記載。莊子觀建於唐貞觀二年,初名「南華觀」。自唐以來,歷代皆有重修,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十四年、乾隆十九年和乾隆五十五年均有重修。此觀在清朝年間占地4公頃,觀內樓台亭榭,假山綠水,秀木花草,幽徑雅竹,美如仙境。但因屢遭戰火、洪水破壞,以致「荒祠余瓦礫,斷碣長莓苔」,幾成廢墟。

1988年4月,居住在東明、曹縣、菏澤、蘭考、杞縣、原陽等縣市的莊氏宗親捐資重建。現在的莊子觀為2007年所建,觀大門口楹聯:逍遙漆園聽天籟道心潤澤百世,安貧南華著真經奇文傳誦九州,將莊子思想、人生經歷和處事風格書寫得淋漓盡致。

講好黃河故事,助力鄉村振興

黃河流域高質量給東明黃河灘區帶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東明縣正在按照「北工南農」規劃格局,全力實施生態戰略,在保持良好生態的基礎上,結合資源優勢和東明黃河文化、莊子文化以及武術之鄉、書畫之鄉、長壽之鄉等歷史文化底蘊,積極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開發旅遊資源,講好黃河故事。提升灘區發展布局,打造宜居環境,喜迎八方來客,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