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唱反調「怎麼辦?
江蘇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上完網課後不想收拾書桌,一氣之下,將他的書扔滿房間,要求孩子立即收拾「及時止損」。
可孩子卻大唱反調,且振振有詞:我才二年級,有些話聽不懂!但我知道,筍是能吃的!
到底是孩子真聽不懂,還是故意氣父母,這是個問題。
養娃路上,總能聽見父母吐槽,和孩子說東,他非要朝西。
為什麼孩子總愛唱反調?
01
唱反調,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白熊實驗」。
心理學家給參與實驗的人一個任務:別去想一頭北極熊。
結果受試者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並在接下去的幾分鐘,不斷地想起白熊。
越是要求不去想,腦海中的白熊越是揮之不去。
「白熊實驗」告訴我們:過度的禁止行為,有時反而是一種關注提醒,大腦思維就是這麼剛!
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會兒手機,快去寫作業,孩子越磨蹭。
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務、帶孩子,老公越裝聾作啞。
在孩子和老公看來,「被要求」也是一種尊嚴壓迫,只有「對著幹」,「唱反調」才能體現自我的存在感,體會自主的快樂。
這也意味著,人人都有自我意志,不想被控制,是人的本能。
3歲之前,孩子依賴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賴和控制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關係。
隨著孩子認知、言語、行動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同時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機」。
孩子用「唱反調」,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試圖維護自我意識,掌握活動的自主權利。
父母與其威脅孩子「不收玩具,就別吃水果」,不妨這樣引導:「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來」。
與其說「不寫完作業就別出去玩」,不妨改為「寫完今天布置的作業,我們一起來玩一會兒。」
家長避免自己說出「不」、「別」等類似提條件的詞彙,降低孩子「唱反調」的欲望。
02
唱反調,孩子情緒的出口
當然,不是所有唱反調都是成長需要,有時只是孩子的感受需要。
知乎上有個帖子:明知道父母會傷心,為什麼還對著幹?
一位網友有著深刻的體會。
對孩子來說,他只是堅持了對的事。特別是當他想獨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畫腳的控制。
可即便後來失敗了,為了捍衛尊嚴,也要無理辯三分,更何況父母說教的態度,太令人氣憤。
其實,所有的爭辯,都基於我們過于堅信「我對你錯」,無論父母亦或孩子。
只不過,青少年具有「獨特自我」的認知特點,他們將自我體驗當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與人感受不同、觀點各異。
當親子間意見相悖時,對孩子而言,就是獨立宣言的戰爭。
為了自由和主權,唱反調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
一個媽媽曾抱怨過,自從生完老二,乖巧懂事的老大變壞了。
她哄老二睡覺,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
無論她怎麼訓斥,老大就是笑嘻嘻。
因為,在孩子的察覺中,當媽媽對他關心不足,而製造混亂,就能得到關注,唱反調不過是孩子渴望的表達。
當孩子一旦嘗到「唱反調」的甜頭,那個渴望被關注和認可的孩子,內心會很苦。
還有一位網友說,不知為什麼,工作壓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頂父母。
人的受挫經歷會導致自尊心、自我價值感急速下降,為了阻礙這種痛苦的感受,內心虛弱的孩子會選擇「唱反調」這類強烈的情緒體驗來獲得力量感。
如果父母能敏銳察覺到孩子的求救,我們便能忽視「冒犯」,積極幫孩子找回自信力。
像打球、跑步、游泳,都是不錯的情緒調節方式,孩子在運動中,也能認清什麼是正向的情緒表達。
而父母與孩子「在一起」,這種天然的情感連接,本身就是最治癒的力量。
03
最怕父母,掉進孩子的「情緒陷阱」
央視曾播出過一部紀錄片《鏡子》。
片中,有個孩子叫家明。
當他想玩時,爸爸會說: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
當他踢球時,爸爸會批評:你成績都落下多少了。
當他想報自己喜歡的專業時,爸爸直接否定:前景不好,喜歡也不行,必須聽我的。
在爸爸看來,他只是在教孩子人生道理,希望他這輩子過得比自己好。
但對家明而言,這種「為你好」就是無形地操控。
為了獨立自由,他選擇對著幹,父母越想讓他幹什麼,他越不干。
最後,連高中都不讀,輟學在家,製造麻煩,甚至自殘。
他用決絕的方式,爭取人生主導權,拒絕過父母安排好的生活。
但遺憾的是,這一切的拉鋸,卻被爸爸視為「叛逆造反」。
爸爸並沒看見孩子的渴望,只看見一個逆子,令他人生絕望。
如果我們在親子衝突時,常常陷入對方的情緒陷阱,那麼這段親子關係,註定變仇敵。
04
有些擔心,只是假設
為什麼父母容不得孩子唱反調?
在心理諮詢室里,一位父親吐露了心聲。
問
諮詢師:為什麼非要孩子聽話呢?
答
父親:讓他聽話是防止他將來...吃虧。
問
諮詢師: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嗎?
答
父親猶豫了:哪兒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因為他走了一條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這樣教育的,這條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親理所應當也為孩子鋪路。
走其他的路一定預示著危險嗎?
危險不過是父親對計劃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帶來的恐懼。
心理學有個詞叫「災難化思維」,它有個熟悉的句式:萬一……怎麼辦?
將未曾發生的事情,在腦海中預設好,然後朝著最壞的結果想像。
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緒反應過激,人在不理智的狀態下,不會平和看問題。
其實,孩子當下的「唱反調」和未來並不是質變關係。
孩子是慢慢長大的,成長中關於情緒管理的能力,也是漸漸培養起來的。
身為父母,不要苦惱孩子為什麼「唱反調」,而是做好「有效溝通」的表率。
把親子衝突當作孩子社交的演習,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說話,學習情緒管理。
05
這樣解讀「唱反調」,父母不再焦慮
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曾說: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會叛逆。
解讀才是假設成立的關鍵。
想要解決「唱反調」,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義它,而是去面對它。
身為父母,我們不妨這樣理清思路。
01接受孩子「唱反調」的事實
也許很難,但隨著孩子成長,自主權一定建立在自我意識之上。
小時候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長大後就變得胸有成略。
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調」,面對孩子的反調,父母才能少些憤怒,多一些積極的問題解決之道。
02只解決發生的事,不給人貼標籤
主持人侯佩岑分享過育兒經驗。
當她要求孩子吃飯要吃乾淨時,兒子反問「為什麼要聽你的?」
她沒有發怒,只是平和地解釋:作為媽媽,我有責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訴你,就像這碗湯很燙,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訴你不要碰,是擔心你燙傷,我也會心疼。
當親子矛盾顯露苗頭時,父母不去評判孩子好壞,或者強勢要求,只是表達自我感受。
這種舒服的關懷,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納我們的好意。
03與其阻攔,不如陪伴
曾看過一個故事,兒子要幫同學打群架,父親自知阻攔不了,便提議:坐公交車太累了,我開車送你去吧。
這一路上,父親不動聲色地諄諄善誘,讓孩子漸漸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沒那麼堅持。
讓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靠阻止而是支持。
陪孩子去做他認為「對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保護。
我們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機會引導孩子看清對錯,這不但維護了他的自尊,也為自己贏取信賴與尊重。
04無論何時,讓孩子知道「我愛你」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說:孩子只有感覺好,才會表現得更好。
親子之間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不影響家人相愛。
我們可以彼此冷靜一下,但不必冷暴力。
我們可以表達反對立場,但不必攻擊威脅。
我們可以不發表意見,但不必落井下石。
能做到這些,孩子再唱反調,也不會變壞。父母再憤怒,也不會傷害。
親子之愛,本來就是不問你是誰,只因你是你。
正因它偉大、無私又真心,所以沒有什麼能阻隔,我們又何必傷神呢?
作者:陶若素,一位愛讀書的SOHO媽媽,心理諮詢師。堅信"爸爸是家中頂樑柱,媽媽是家的精神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