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上海交大,牛

學術橋 發佈 2022-05-16T18:10:10.023586+00:00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5月12日,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公布,「露出真容」,在這一重大發現中,上海交通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交大智慧閃耀助力!此外,近期我國在火箭發射和深海作業等上天入海的「國之重器」工程中取得重大突破: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從2.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5月12日,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公布,「露出真容」,在這一重大發現中,上海交通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交大智慧閃耀助力!

此外,近期我國在火箭發射和深海作業等上天入海的「國之重器」工程中取得重大突破: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從2.5萬噸的「泰瑞號」駁船上騰空而起,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亞洲最大導管架「海基一號」在陸豐油田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創造了深水導管架下水的亞洲新紀錄;在這些驚心動魄的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團隊提供了海上作業現場數據監測,助力我國掌握了海上火箭發射船海上作業和深水導管架下水過程的「核心密碼」。

交大智慧助力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發布

5月12日,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首張照片誕生。這是EHT合作組織繼2019年發布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捕獲了位於更遙遠星系M87中央黑洞(M87*)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這一成果給出了該天體就是黑洞的實證,為理解這種被認為居於大多數星系中心的「巨獸」的行為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該照片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組織這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分布在全球的射電望遠鏡組網「拍攝」而成。

EHT理論和模擬工作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副教授水野陽介(YosukeMizuno)說:「在成像過程中,我們使用了超級計算機進行了非常大規模的計算,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思源一號,數值模擬生成了超過20萬張圖像,我們需要分析每張圖像以選擇出那些可以再現黑洞附近結構的圖像。」他主導了黑洞數值模擬庫的開發。

EHT青年科學委員會成員、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博士後崔玉竹表示,「監測超大質量黑洞長時標的動態變化是下一代EHT的科研目標。」

銀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張照片

交大智慧助力掌握國之重器「核心密碼」

「一箭五星」

2022年4月30日11時30分,在我國海域,隨著一股濃煙直衝雲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從2.5萬噸級的「泰瑞號」發射船上騰空而起,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地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交大海洋工程團隊在本次海上發射任務中,完成了含陣風9級惡劣海況下的全過程的發射現場數據監測工作。與陸基發射相比,在海洋環境作用下,海上發射平台始終處於隨機搖動狀態。如何降低平台運動對火箭起飛的影響,選擇合適的發射窗口,是海上火箭發射需要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

交大海洋工程團隊作為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上火箭發射與回收項目的參研單位,開展發射與回收船運動響應極短期預報理論與方法、發射現場監測與模型試驗等方面的研究,為海上發射過程監控,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海基一號」

也是在近期,長302米,重達3萬多噸的亞洲最大導管架「海基一號」在陸豐油田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創造了深水導管架下水的亞洲新紀錄,標誌著我國超大型深水導管架成套關鍵技術和安裝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據項目負責人李欣研究員介紹,團隊開發了自容式運動採集倉和結構應力滑移監測系統,實現了對導管架和駁船姿態、導管架關鍵結構動態載荷的完整測量。為了保障高精度衛星定位信號對整個下水過程信息的完整監控,監測系統需要貫穿整個302米長的導管架,團隊解決了長距離GPS監測信號傳輸難題,同時保證了整個系統具備高可靠性,保證了數據監測的精度

面對複雜的海上作業環境,交大團隊還設計了多源信息校驗和互備份的綜合監測方案,確保監測方案的可靠性和監測結果的可信度,還開發了無人化、遠程化的監測技術,實現了岸上遠程調試-海上設備快速啟動的聯動模式。

隨著所有監測設備的成功收回,實測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獲得300米級超深導管架下水軌跡的實測數據,標誌著我國掌握了深水導管架下水過程數值分析的「核心密碼」。隨著我國深水開發進程的不斷推進,更深更大的導管架已經開建。寶貴的實測數據也將為更深水導管架平台的創新設計、安全運維和設計軟體驗證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