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路陽導演的堅守所呈現的展現量、閱讀量

我思故我在88888 發佈 2022-05-16T18:19:36.662075+00:00

#影視雜談#《風起隴西》,是路陽導演的一部轉型作品,從電影到電視劇的形式轉型,也僅僅是形式上的轉型而已,一部電視劇處處是電影的影子。

《風起隴西》,是路陽導演的一部轉型作品,從電影到電視劇的形式轉型,也僅僅是形式上的轉型而已,一部電視劇處處是電影的影子。這部作品收穫了線上線下雙面口碑,傳統電視渠道收視率的滑鐵盧,和網絡在線的口碑豐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比較耐人尋味,一個現象級口碑的出現,必然是現象級現實的必然反應。

一個電影的表現形式很少放在大背景下,因為時間的限制,不足以把電影所處的時代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電視劇不同,作為動輒幾十集的電視劇,必須要在時代背景甚至跨時代背景中去表現,她所呈現的人物、事件都必須折射出時代的烙印,脫離時代背景,一部電視劇就很難被理解完全。例如《人世間》的成功。那麼我們再看風起隴西

《風起隴西》背景在三國時期,在這個時間我們首先想到的當然是三國鼎立宏大的歷史場面,以及層出不窮的時代天驕,三國豪雄諸葛亮、曹操、孫權、劉備等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必然優先呈現眼前,但是《風起隴西》卻讓初觀者摸不著頭腦,他是陌生的名字,陌生的機構,這讓我們自然而然想到架空,不要忘記當下我們這個時代,電視機面前的受眾群體更多的是老年人,中青年都沉迷於自媒體沉迷於網絡,很少有人真的靜下心來看電視,更何況電視媒體充斥著大量強制灌輸的無營養的廣告等等。老年人對架空的理解有限,他們最希望看的還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名字和熟悉的味道。他們沒有耐心也沒有腦筋去費力理解一部電視劇的核心。他們圖個熱鬧你卻給了他燒腦,所以電視收視率的滑鐵盧就順理成章了。

而網絡上的中青年群體,對架空有更高的接受度,更能接受對小人物著墨的描寫,那是大多數人的心理共鳴,好有一比,今日頭條的展現量和閱讀量,當一個視頻出現在你面前,開頭沒有看下去的吸引力,那麼就會滑過,成了冷冰冰的展現量,而那些閱讀量則是真正的用心去欣賞作品的人,他就會對作品有更高的理解。點讚量評論量就會相應的提高。

綜上,《風起隴西》的雙面口碑,只是當下自媒體時代受眾分流而形成的現象級問題導致的現象而已。很難講路陽導演轉型的成功與否,筆者認為是成功的,因為《風起隴西》依舊是優秀的電影式的電視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