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十一號、海基一號,國之重器研發中都有上海交大「身影」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2-05-16T18:27:53.413061+00:00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江倩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近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302米、重3萬多噸的亞洲最大導管架「海基一號」成功下水,創造了深水導管架下水的亞洲新紀錄。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江倩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近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302米、重3萬多噸的亞洲最大導管架「海基一號」成功下水,創造了深水導管架下水的亞洲新紀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獲悉,在前述兩件國之重器的研發中,都有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師生的身影。

長征十一號火箭的海上發射任務中,完成了含陣風9級惡劣海況下的全過程的發射現場數據監測工作。與陸基發射相比,在海洋環境作用下,海上發射平台始終處於隨機搖動狀態。如何降低平台運動對火箭起飛的影響,選擇合適的發射窗口,是海上火箭發射需要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

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團隊是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上火箭發射與回收項目的參研單位,開展發射與回收船運動響應極短期預報理論與方法、發射現場監測與模型試驗等方面的研究,為海上發射過程監控、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據悉,基於多次海上實測積累的寶貴數據,該團隊還將負責研發發射平台運動實時快速預報系統,進一步提高海上火箭發射穩定性。

「海基一號」超深水導管架是個「大傢伙」,其水上部分伸出駁船舷外80多米,入水時長不到1分鐘。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滑移下水的全部數據監測和回收,難度不小。

從今年1月初接到「海基一號」導管架下水動態過程監測任務起,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團隊的實測成員就開始忙碌起來。為了獲取最精確的數據,他們不僅要監測巨大的導管架本身,還需要同時對下水駁船的位置、姿態等進行監測,還原實際滑移下水全部過程。

「我們開發了自容式運動採集倉和結構應力滑移監測系統,實現了對導管架和駁船姿態、導管架關鍵結構動態載荷的完整測量。」項目負責人李欣研究員介紹,由於監測系統需要貫穿整個302米長的導管架,因此團隊花了大力氣解決長距離GPS監測信號傳輸難題。解決這一問題後,整個系統的數據具備了高可靠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