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海波:小麥青貯,「事出反常必有妖」?

觀察者網 發佈 2022-05-17T10:48:14.612175+00:00

近期,河南、山東等地出現小麥青貯現象,多個灌漿期小麥被收割的視頻在網上熱傳。甚至有人認為,「割青小麥作飼料」是一股歪風,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威脅。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賀海波】

近期,河南、山東等地出現小麥青貯現象,多個灌漿期小麥被收割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有人批評農民短視,沒有道德;有人懷疑這是俄烏衝突背景下西方大國的陰謀使然;甚至有人認為,「割青小麥作飼料」是一股歪風,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威脅。這些討論有一個共同的預判——小麥青貯影響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相關行為不合情理法,必須制止,必須對「割青小麥作飼料」零容忍。

視頻截圖

客觀的社會事實到底是什麼?這些討論是否符合客觀的現象與邏輯?

市場交易的供需結構

事實上,小麥青貯並非只在今年才出現,正常年份也有這種現象。往年有一些高檔牛羊肉的育肥會用到小麥做青貯,但使用量很小。也就是說,小麥青貯其實是常態,只不過今年因種種原因,需求量大一些,才引發了比較強烈的社會反應。

為了能更客觀、理性地評價這一現象,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這次小麥青貯的供需雙方交易的行動邏輯。

首先,這是需求主體的市場替代策略。

小麥青貯的需求主體主要是河南、山東等地的牛羊養殖企業。以前以青貯玉米為主,單從量上看,一畝地可產1噸青貯小麥或4噸青貯玉米。今年青貯玉米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去年河南、山東等地部分地區降雨成災,導致青貯玉米減產減收,另一方面是因為養殖業的適度擴張導致需求量有所增加。

據山東的一家肉牛養殖場負責人介紹,養殖場的青貯玉米庫存基本見底,必須想辦法保障6月到秋冬季青貯玉米上市前的飼料供應。

從替代品角度來講,購買青小麥並非首選,購買苜蓿、乾草、豆粕等作為補充是更為合理的備用方案,這些飼料的生物量超過青貯小麥,更有利於牛羊的成長成熟並達標。河南一家養殖場負責人也坦言,「吃青貯小麥不是太好,如果沒有其他飼料,也可以喂,但對牛羊來說,不是特別好的飼料選擇」。

換言之,養殖戶當下難以找到更合理的市場替代品。

具體來看,國內紫花苜蓿等飼料草產不足需,且品質不能完全達到養殖要求,而進口飼草又受制於出口方及市場等多重因素,價格較高,當前進口紫花苜蓿價格已達到2500元/噸;國內的豆粕、玉米因去年受災欠收,也供不足需,價格較高。

收割苜蓿

此外,我國常用的青貯作物有玉米、苜蓿、狼尾草、黑麥草之類,但是今年上半年以來疫情防控期間,流通管制較多,一些地區草料流通受阻,企業從外地調運草料難度增加,運費成本大幅攀升,而且青貯物品也不適宜長途轉運,運送半徑在200公里內為宜。

所以,養殖企業就近選擇灌漿小麥作青貯飼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市場替代「救急」方案。

其次,這也是供給主體的理性選擇。

農民為什麼會出賣青小麥?其中也涉及「成本-收益」的經濟學考慮。

河南一名小麥種植戶表示,2021年一畝青小麥賣給飼料廠能賣1500元,而一畝成熟的麥子才賣1200元左右。今年小麥乾糧銷售價格已達到每斤1.5-1.6元,如果每畝產麥1000斤,畝均收入1500-1600元;而青貯小麥每畝收入1500元-2000元,可以確保與干小麥的收入相當。

收益相當,成本與風險還得另算。

先來算成本,如果到五月底六月初賣干小麥,還有以下幾項成本:一個月的打藥、施肥等管理成本,小麥成熟後的機收成本,額外處理小麥秸稈的人工機械成本,人工晾曬成本等。隨便算算,總成本就上去了好幾百,相應地收益就要減少好幾百。

此外,小麥種植屬於弱勢產業,受自然影響,存在很大風險,比如遇上大風、乾熱風、冰雹、陰雨等天氣都可能導致倒伏減產,收益將直線下降。

反過來如果賣了青小麥,還有幾項可能的隱性收益:下一季的糧食(以玉米為主)可以提前播種,可以選用生長期更長的玉米品種,提升玉米單產;賣完青小麥,可以安心進城務工;如生產生活資金短缺,可解一時燃眉之急;等等。這些隱性收益對農民來說也相當重要。

敏感的社會反應

據第一財經記者從業內多方了解,小麥青貯市場不大,今年不可能出現大範圍的情況。筆者調查了安徽小麥種植區,也並未聽聞小麥青貯的市場交易。看來,河南、山東等地的青貯小麥交易確實只是特殊時間、地點下的買賣,並非也不可能發展成為普遍持續的交易行為。

但是社會反應很敏感,圍繞糧食安全作了眾多解讀。梳理一下,反對青貯小麥交易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無權論。

該觀點認為我國耕地屬於國有資源並非個人私有財產,目前由農民無償使用,並且享受種糧補貼和各種扶持,因此需要承擔糧食安全的使命和任務,並且小麥不是普通商品,是一種社會性的戰略物資,是國家安全的一項基本保證。如果大面積地採取青貯操作,定會破壞整個安全戰略規劃,違背基本農田的初衷,違反相關的土地法。

二是短視論。

該觀點批評農民為了眼前的利益而犧牲國家糧食安全大局。受疫情、俄烏衝突等因素疊加影響,今年全球小麥供應趨緊。我國大豆對外依賴程度較高,玉米供應偏緊,進口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今年我國只有實現糧食穩產的目標,才能從容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賣青苗謀利就顯得不應該了。

三是陰謀論。

有人認為,事出必有妖。在俄烏衝突背景下,農民賣青小麥是西方大國與中國衝突的表現,是繼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輿論戰、生物戰等之後,推出的糧食戰。「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西方大國想方設法打破中國主糧自給平衡,從而試圖控制中國……

資料圖:新華社

關於糧食安全的四個意識

據專家估算,我國每年有10%左右的小麥用作飼料。本來,我國主糧基本上可以自給,而近幾年各種全球性風險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確實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對於糧食安全,敏感的社會反應屬於正常的社會心理活動。

但是,對於分散而不知詳情的網民而言,若不加思考地跟隨所謂的「意見領袖」,很容易無意識地帶來網絡暴力。所以,有必要建構理性話語疏導社會心理。

對於如何判斷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們必須要有四個意識。

第一,國際意識。

受俄烏衝突、中美貿易戰、作為全球第三大小麥生產國的印度近期遭受極端乾旱天氣等因素干擾,中國的糧食安全確實面臨一定的潛在威脅。但總體而言,當前全世界仍處於和平與發展階段,我國對外開放正常,糧食進口存在一定的國際周旋空間。並且國內也早有準備,前幾年未雨綢繆地提出了「要將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並且不斷整治「非農化」、「非糧化」,實施耕地保護。可以說雖情況複雜,但我們已有應對策略。

第二,國情意識。

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仍是當前最大的國情。反映到農業上面,仍然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的分散經營為主;以億萬小農戶為主,農業是家庭內部分工的結果,老人農業、兼業等現象突出;農業除了生產經濟功能,還有生活保障功能;可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自由進退的空間。特別重要的是,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特殊情況可以動員從事農業生產。

此外,如遇主糧不足,我國大部分山區可以種植土豆、紅薯等雜糧,及時予以補充。我國也有存糧備荒的傳統,我國現在小麥、稻穀庫存可以食用一年左右,可以應對短期風險。

第三,市場意識。

我國建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如今還在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而努力。國家一再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作用。關於糧食交易,國家雖設置保護價,但大多採取市場流通方式。也就是說,糧食流通是全國市場配置的結果。

當前,少數地區小麥青貯也是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是特殊條件造成青貯玉米不夠的市場替代選擇,並不存在廣泛而持續的市場交易的可能性。沒有買方主體,就沒有交易對象,賣方主體也就不存在。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摸清供需雙方主體的現實狀況。

第四,大糧食安全觀意識。

糧食安全並非只有主糧安全。隨著我國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眾對於肉蛋奶及新鮮果蔬等的消費欲求越來越高。養殖企業綜合各方麵條件,只能用青貯小麥救急。換言之,如果讓養殖企業提前售賣牛羊等,會不會影響中國的肉食品安全呢?

比較重要的應對措施

我國一直都很重視糧食安全,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增減掛鈎,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等,提出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就筆者近兩年在江西、湖北、安徽等地調查來看,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基層重要的中心工作,有的省份鄉村幹部還被逼成為了「種田大戶」。整體上,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不過就青貯小麥引發討論一事,並綜合筆者在不同省份基層調查來看,我們可能也需要採取進一步的應對措施。

首先,給社會以確定感。

當青貯小麥現象引發社會紛爭時,農業農村部及時組織相關省份核查核實,後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各類毀麥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相關省農業農村廳專門下發了《關於嚴禁任何毀麥事件發生的緊急通知》。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社會的確定感,具有穩定社會心態的功能。

其次,維護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基礎性地位。

我國早已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已經發展到「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階段,有能力扶持農業的發展。只要不出現因戰爭、大面積災害等造成糧食極度短缺,就仍要運用適當提高糧價等柔性手段調控糧食交易,以市場交易為主,沒有必要提升糧食的管控等級。當然,對於毀麥開工等人為損害要堅決打擊。

最後,進一步為糧食生產提供公共服務。

截至2021年,我國仍有5.56億人生活在農村,2.3億小農戶經營耕種的土地占全國耕地的70%,是糧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要持續向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的公共服務。

比如:在村社內部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將分散農戶組織起來真正實現統分結合的經營方式,讓農戶節約生產的交易成本;防止假種子、假農藥、假肥料流入田間地頭,造成人禍;維修增修水渠、道路、電路,為糧食生產提供便利的基礎設施;根據不同地區農民主體需求,提供差異化的翻耕、播種、打藥等服務;等等。

在全國不同地區的鄉村調查時,一位基層幹部告訴筆者,現在很多地方農業部門不研究農業政策,無法跳出「項目部門化、部門利益化」的怪圈。

看來,要想真正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除了上有正確的宏觀政策、下有億萬農戶願意從事糧食生產,中間還要有地方政府及部門非利益化地執行政策與服務農業。只有建構起穩定的農業現代化治理與糧食生產體系,才可以不用再擔心糧食安全問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