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存大運河

光明網 發佈 2022-05-17T11:21:12.074096+00:00

退伍回到家鄉後,或騎自行車、或搭船、或徒步,我開始沿著古老的大運河,在蘇州、鎮江、無錫、杭州以及山東境內拍攝,記錄大運河兩岸的人文風光。

撰文/攝影:湯德勝(中國攝影家協會原理事,曾獲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我是喝著大運河水長大的農家孩子,運河岸邊縴夫的身影和號子聲,船家生活的歡聲笑語以及船槳的吱呀聲,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就是帶著那份天真,帶著運河生活里的歡樂,在不經意間用我叔父的相機拍下了小夥伴們打水仗的照片。這激發了我的攝影興趣,此後的我常常拿著相機望著看不到盡頭的運河,想像著運河的那頭是什麼樣的情景。

1979年,大運河浙江湖州段,在運河放鉤捕魚的漁民招呼過往船隻慢行通過。

1965年我光榮參軍,一次偶然機會在北京通縣看到古運河。此後,每逢部隊有拍攝任務,我就打聽哪裡離運河近,一定要跑去看看。退伍回到家鄉後,或騎自行車、或搭船、或徒步,我開始沿著古老的大運河,在蘇州、鎮江、無錫、杭州以及山東境內拍攝,記錄大運河兩岸的人文風光。20世紀80年代起,我再次追尋古運河脈絡,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拍攝;甚至不顧危險,把自己五花大綁在運輸機艙口,從空中拍攝大運河的雄姿。

2013年,經過整修的大運河河南永濟渠段。

歲月如梭,在我的鏡頭裡,大運河上的木橋、竹橋變成了現代化混凝土大橋,小木船、水泥船變成了大噸位鋼船,小水閘變成了可通行千噸船隻的大型船閘……除此之外,我還記錄了許多如今運河沿岸已難以看到的眾多古橋、古廟、古塔、古街。在與大運河結緣的50多年裡,我一共拍攝了兩萬多張底片。我對大運河的真摯情感和發自內心的敬畏,全都融入這些底片裡。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我的方式留下對大運河更多的愛意,也為未來留下不同時代的真實記憶。

2018年,大運河山東台兒莊段,此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台兒莊大捷的發生地。

爬過山的人,才知道山有多高;拍過大運河的人,才知道大運河有多長。在拍攝大運河的過程中,我經歷了不少困難。從前交通不如現在便利,大部分地區是沒有路的,一路自行車騎下來,滿身都是黃土。餓了挖點地瓜充飢,渴了就近喝口運河水,困了就睡在大運河的船家。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僅靠勇氣和毅力是不夠的,支撐我的是那份撇不開、繞不過去的運河情結。它飽含著我父輩的希望,飽含著我兄弟姐妹疏浚大運河的汗水,飽含著運河兩岸人民的樸實、善良和辛勞。

1992年,洪澤湖上的水上人家。洪澤湖大堤是大運河的樞紐,也是歷史上淮河和運河綜合治理的關鍵。

2018年,大運河江蘇丹陽段,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和諧號」動車組駛過大運河。

我所拍攝的大運河系列照片,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至今幾十年間運河兩岸普通民眾的人生。我試圖用這些照片承載大運河的歷史記憶,串聯過去和現在的我們。我還拍攝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肖像,希望能深層次表現出大運河兩岸人民的時代擔當,清晰反映時代變遷和大運河文化發展。

大運河的美不僅僅在於古老、簡潔、流動、自然的整體形象和氣勢,還在於其內在的精神氣韻。百里長堤古纖路、臨河古戲台、運河帆船……還有一幕幕新生的事物和景象,這都是運河兩岸人民的創造,是大運河的美麗之所在。在我看來,記錄下這些美麗的景象為後世的歷史研究提供佐證是極具意義的。

2009年,大運河江蘇無錫段,繁華的城市與忙碌的運河相映成趣。

2014年,大運河江蘇常州段,曲藝愛好者在運河岸邊的東坡公園自娛自樂。相傳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11次到常州並終老於此,東坡公園便是他當年棄舟登岸入城之地。

大運河的美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的大運河專題作品曾經被邀請到美國、日本等國家展出,外國人對大運河作品展現出來的中國故事很感興趣,對大運河文化非常崇敬。作為一名攝影人,我很自豪,也有責任和義務傳播大運河文化。國家和時代給廣大攝影人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我雖然年逾古稀,當不忘初心,不負盛世,力爭創作更多大運河精品影像,講好大運河的文化故事。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5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