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對女兒的態度怎麼了?孩子憤怒的背後,真相太扎心

潘幸知 發佈 2022-05-17T19:41:00.419080+00:00

前段時間,有一個視頻驚呆了眾多網友。沒想到,男孩怒瞪著母親,手握拳頭,然後往媽媽身上一撲,雙手緊緊掐住媽媽的脖子。


前段時間,有一個視頻驚呆了眾多網友。


一個男孩調皮不小心弄壞了茶館裡的東西,被要求賠償。



調皮就算了,還要賠錢,男孩的媽媽忍不住訓斥了男孩幾句。


沒想到,男孩怒瞪著母親,手握拳頭,然後往媽媽身上一撲,雙手緊緊掐住媽媽的脖子。


媽媽趕緊拿起旁邊的筷子打了孩子兩下。



同伴見狀趕緊上前阻撓。


拉開孩子後,母親氣急敗壞,又數落了孩子幾句,而這也再次激怒了男孩,他再次衝上去與媽媽扭打成一團。



看傻在場的群眾,也看傻了網友們。



這是有多大仇多大怨,一而再再而三的對母親發起攻擊。


很多網友都指責這個男孩生性太差、脾氣也差,不好好管教一下,以後進入社會必然是個潛在的禍害。


在眾多的批評、指責中,唯一有一條似乎「站在了孩子一邊」的評論:「這個憤怒的孩子,當時是有多恐懼和痛苦。」


01


其實和這位媽媽、眾多網友一樣,生活中不少的家長,都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甚至排斥孩子動怒的行為。


剛過母親節,就有一位母親找到了我,表示她和兒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已經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她兒子如今10歲,女兒4歲,因為女兒還小,所以她的關注力更傾向於女兒上面,但對於兒子的給予,也從未缺少過。


但就在前段時間,一次與兒子的爭吵打破了一切的平衡。


那天,一家人聚會,公婆、親戚都來到了家裡,本來氛圍其樂融融,老人們都在逗樂她懷中的女兒。


沒想到,兒子衝上來就對她吼:「天天就知道逗她,她有什麼好玩的,又丑又煩!」


兒子的一句話讓她頓時紅了臉,她掃了一下公婆的臉色,還是努力抑制了一下情緒,「你想玩什麼,媽媽晚點陪你出去玩,這種話說出來是不對的知道吧,她是你妹妹,她還小,的確需要媽媽照顧。」


但兒子卻顯得一點都不讓步,繼續對她發難。


尷尬、窘迫、憤怒的情緒慢慢凝聚成一團火,她把兒子領到房間,狠狠訓斥了一頓,並呵斥道:「待會的飯你別吃了!想鬧,就自己在房間慢慢鬧個夠!」


自從那次過後,本來性格還比較聽話的兒子一反常態,只要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對定下來的規矩十分牴觸,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對著妹妹也經常大吼大叫。


這讓她不僅感到挫敗感,還感到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性被孩子挑戰、碾壓。


於是,每當兒子憤怒叫囂的時候,她便「以暴制暴」,用更為強烈的情緒還予兒子。


從而導致了如今的局面。


根據網際網路的一項育兒調查,孩子一發怒,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用暴力及時壓制。


因為他們都認為,孩子發怒是不好的、應該被遏制的,因為它代表著孩子的脾氣不好、行為欠妥,乃至於延伸到外人看待自家家教的問題。


及時遏制看似解決了大人們當前的麻煩,但卻為孩子的成長留下了許多惡果。


很多自卑、內向、情商低甚至產生心理問題的孩子往往都有被家長粗暴「堵」住憤怒出口的經歷。


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憤怒的情緒,我們更需要去做的,是了解憤怒,並讀懂憤怒孩子的潛在信號,然後進行恰當處理。

02


曾奇峰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孩子沖你發脾氣,他就是在說兩件事:一個是我愛你,另一個是我撐不住了,需要你伸出援手。」


孩子憤怒時,雖然面上看著氣勢洶洶,內心卻十分恐懼和痛苦。


正如前面兩個案例一樣。


在外面好玩不小心打碎了東西,還要讓母親掏錢為自己的調皮買單,內心的愧疚讓他很害怕、難過,但同時他也感到無力,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而那時,他可能內心的潛台詞是:「媽媽,我知道我錯了,但你可否幫我一下,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的局面。」


可他媽媽隔離了他這種求助的情緒,憤怒地數落了他。


這也讓他覺得媽媽可能不愛他了,於是就更為憤怒了。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呼喚幫助。


而上文那對關係十分緊張的母子也是如此情況。


因為妹妹的出生、媽媽對妹妹的過於關注,兒子便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


所以他表面是在發脾氣,其實背後是想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如果你也同樣愛我,可否多關注我。


可同樣的,這位母親也沒有意識到這點,單純覺得兒子無理取鬧,還給自己在外人面前丟臉,所以她要收拾孩子,用暴力方式把他的怒火壓制住。


用暴力壓制憤怒的後果,往往就是母親失去了了解和幫助孩子的機會,親子關係失去情感聯結。


而憤怒不被接納的孩子,一生都逃不過憤怒的控制。

北大學生吳謝宇的「弒母案」,如今回憶起來依然令人寒毛直豎。


吳謝宇在所有認識他的人眼裡是完美的,沒有任何瑕疵。


他認真好學、樂於助人、成績優秀,簡直就是「三好學生」的標杆。



以至於「弒母案」一經曝光,所有人第一反應是「絕對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吳謝宇做的。」


直到媒體細挖吳謝宇前半生,才讓人覺得,這樣完美的背後,是隱藏了多少的憤怒、是多麼的缺愛。


所以內心極其空洞的他選擇了弒母這麼殘忍的方式,去釋放自己多年的憤恨。


孩子的憤怒要是被壓抑太久,會失去釋放憤怒的能力,變成一個善用被動攻擊的人,直接地影響到他們往後的生活、學習或者是工作。


03


說到底,當孩子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沖你發脾氣,貌似「無理取鬧」,不是孩子故意要針對你,而是他自己陷在了自己的痛苦裡。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當孩子憤怒時,先不要著急制止孩子的情緒,要把它看成一種暗示,試著想:「這個孩子是多麼的缺愛才會這樣啊,他是不是沒有感受到被愛,才會如此動怒?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他感受到愛呢?」


要記得,憤怒的背後,是愛的匱乏。


然後,平靜的、溫和的,與孩子進行「共情」。


記得《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講述了她面對孩子憤怒時的做法,個人覺得很不錯。


那時候,蔡少芬母女三人正在外面吃飯。


蔡少芬正和大女兒說話,沒有注意到旁邊小女兒的呼喊。


被忽略的小女兒憤怒了,摔下筷子就嚎啕大哭。


很多家長遇到這情況,往往第一時間遏制住孩子的哭泣,並加以訓斥。


但蔡少芬卻沒有這樣做,她選擇接納女兒的情緒。



她沒有批評女兒,沒有制止女兒哭,而是輕輕拍著女兒的背,溫柔安慰:「知道你不開心了,你哭吧。」


小女兒哭了好一陣子,情緒緩和些了。


蔡少芬問:「你舒服了沒有?」


小女兒回答:「舒服了。」

給予孩子情緒釋放的空間,這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包容,從而慢慢恢復平靜。


待孩子情緒緩和後,再試著去給孩子的情緒定位,對孩子進行心靈的引導:「孩子,我知道你的這樣的行為絕對不是故意的,你一定是很傷心/憤怒而為之的...因為爸爸/媽媽以前也會這樣...但其實我們還有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它...你看,這個事情可不可以這樣...」


在美劇《小謝爾頓》裡,有這麼一個劇情。


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發脾氣,並憤然離座。


他父親找到他,第一反應不是打罵,而是認真聽小謝爾頓的發泄。


等小謝爾頓發泄完,他父親走到他身邊,跟他分享同樣糟糕的經歷。


他父親說:「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



爸爸對自己憤怒的接納,瞬間讓小謝爾頓平靜了下來,並欣然接受了回去道歉的提議。



理解孩子情緒,接納憤怒,看見需求,通過共情和引導,跟孩子達成「共識」:下次怎麼辦會更好,這就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受了,才會更樂意向父母敞開心胸,才會更願意聆聽父母給出的建議,才能學會表達憤怒的正確方式。


而往往能被父母接受憤怒情緒的孩子,成年後人格將會更為完整。


但要提醒一點的是,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妄想跟他講道理就能把他講通。


成年人習慣用理智分析來化解緊張的氛圍,但是小孩子因為不具備理智分析能力,所以要講明白很難。


04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只有懂得接納孩子的好壞情緒的父母,才能有一個善於處理情緒的孩子。


所以,父母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


我們無法去苛責更弱小的孩子,所以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快速地成長和適應。


就像飛機遇到氣流劇烈顛簸的時候,我們必須自己先戴好氧氣罩,才能去保護孩子。


而這個氧氣罩,就叫做「情緒管理」。

最後,網友有這麼一段話,我想送給各位父母:


「不管多大的孩子,不要只在他可愛、好相處、有吸引力的時候愛他、接受他;也要在他鬧情緒、惹麻煩、難以親近、令人生氣的時候,愛他,接受他。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整個的人,無論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都是被父母接納的。」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的支撐下,成長為一個自信陽光、所向披靡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