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的肉子》: 顛覆大和撫子形象的龍貓母親,一起大口嗑美食

圖文說電影 發佈 2022-05-17T20:14:17.084798+00:00

近期上映的日本動畫《漁港的肉子》,改編自直木獎得主西加奈子同名小說,雖然沒有動畫電影常見的危機場面,卻以簡樸的日常故事,細膩呈現生命的灰暗與韌性。


近期上映的日本動畫《漁港的肉子》,改編自直木獎得主西加奈子同名小說,雖然沒有動畫電影常見的危機場面,卻以簡樸的日常故事,細膩呈現生命的灰暗與韌性。為此,即便格局較小,在製作團隊STUDIO 4℃ 工作室的巧手下,作品蘊含的情感張力,並不亞於任何冒險。再加上精緻的視覺畫面,無論是漁港、鄉間的景色,紛紛暖入心脾,好似透過電影走上一趟慢活之旅,至於頻頻出現的可口美食,更是令人垂涎三尺。



家人之間混雜愛恨糾葛的複雜關係

聚焦於角色,綽號肉子的母親,其實跟傳統社會偏好的大和撫子相差甚遠,倒不如說是一隻愛吃的龍貓,嘴巴時不時叼著零食,打呼聲也仿佛要把屋頂掀起。換句話說,肉子並不符合日本人對於母親的典型期待,不只笨拙、反應慢,說話又不投機,亦沒有梳理儀容的打算,整天頂著一顆圓滾滾的肚子晃來晃去。於是,這讓正值青春期的女兒阿喜十分尷尬,就算喜愛母親的開朗與樂天,卻依然害怕同情的眼光。若要一起出門,她總會偷偷祈禱不要遇到同學,可以說是精準呈現母女關係中常有的矛盾情結。

正如電影所述:孩子都有一個自己不想成為的父母,但也無法割捨其中的愛與依賴。到頭來,所謂家人,無論是擬似、血濃於水,皆是混雜了愛恨糾葛的複雜關係。

就電影結構面,按照片名似乎要以肉子為主角,但敘說上,幾乎都以阿喜為主視角。故事總共分為兩段:首先講述的是剛轉學的阿喜,如何挺過校園中的人際風波;再來講的則是阿喜的身世之謎。

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課

聚焦校園人際關係來說,阿喜面容姣好、舉止得宜,每當同學要拉幫結黨,很自然會被人視為主要目標,或反過來說,得不到手的眼中釘。然而,思春期的鬥爭,往往要比天氣變化還難捉摸,就算曾經是班級的中心,下一秒也有可能被所有人拋棄。當然,拉回現實,或多或少,我們都有類似的經歷,不管是排擠人,還是被人排擠,阿喜不過是親身體會到那份纏人的不講理,以及人類之于歸屬感的劣根性。

所幸,稍微忍耐之後,阿喜很順利地遠離風暴的中心

。只可惜,習慣壓抑的她,從未向人提起:短暫的人際波瀾,又是如何悄悄染黑她的心。直到愛慕對象的木頭髮言,搞得她醋勁大發,也才終於卸下心防,憤憤說出那些難聽、過分且傷人的埋怨。

奇妙的是,當梗塞的負面情緒獲得宣洩,原本的愛也慢慢浮現,阿喜因而明白自己跟瑪莉亞的友情,不僅是因為便利、陪伴需求。隨後,她奮力奔往瑪莉亞的住處,只為坦白一切,好以尋求修補,而這正是成長中極為重要的一課:終有一天,人們總得提起勇氣,好好練習面對自已的不堪。


不完美的「怪」,能蛻變成美麗的生命紋理

承前所述,電影除了探討關係,更也試圖討論:人類有多害怕揭露自己的怪,而這正巧扣合第二段關於身世之謎的揭露。對阿喜來說,她的怪可不只自言自語,還有自幼被親生母親拋棄這件事。長久下來,她能感受到肉子的愛,卻無法確信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又或是隱隱成為肉子的負擔。

所以,阿喜選擇壓抑、配合,甚至還學會看人眼色,儘管沒有任何人要求她這樣做,殘酷的過往仍會逼著她長大。換言之,那一句不想長胸部、來經潮,有關於不想成為一個女人的吶喊,實非任性,也像是阿喜所能嘗試的最大抵抗。

不過,之所以抗拒長大,一方面是因為不甘失去純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厭倦了顛簸的生活。畢竟母女兩人流浪了十幾年,好不容易找到能夠稱為家的地方,即便是搖晃的船屋,心底的踏實卻未曾如此清晰、穩固,而這才是阿喜真正害怕失去的至寶──讓她落地生根的歸所。

阿喜的身世固然令人感嘆,但依此發展的求生手段,更加令人心疼,阿喜竟以為人的愛是建立於價值。幸好,不管是肉子,還是老佐都讓她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一定非得依靠血緣、功能,也可以單純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自然地發生。

緣分,本就難以透過道理來拆解,根本上即是一種奇蹟。也因此,重點不在奇蹟何以產生,而是人們後續如何利用這一份契機,亦如肉子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平凡就是最美好的事,光是活著就足以觸及幸福。

故此,與其活在焦慮的想像中,或是不斷在過往中徘徊,倒不如專心投入當下,細心感受生命的豐滿:大聲哭泣,大口吃飯,然後用力地活著。最終,若是學會尊重自我,那些不完美的怪物,更能蛻變成美麗的生命紋理。

《漁港的肉子》影評心得總結:暖心且動人的小品佳作

綜合來講,《漁港的肉子》是一部溫馨的作品,但也沒有迴避談論傷痛,或是無腦地否定社會的殘酷面。它聰明地利用角色性格:我怪我驕傲,藉以巧妙顛覆常理觀點。除此之外,電影更懂得把握分寸,避免流於正面說教,如同爽口的雞湯,不會過油,卻還是得以消除心靈上的疲憊,無疑是暖心且動人的小品佳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