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臨四年,知網被查

老九學堂 發佈 2022-05-17T23:28:00.388320+00:00

作為全國最大的學術知識平台,知網建立的初衷應該是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和增值利用。一開始它也確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很多專業論文被收錄在內,科研人員查起資料來得心應手。但隨著知網收錄的學術論文和資料越來越多,不可代替性逐漸呈現出來後,它就慢慢變味兒了。

作為全國最大的學術知識平台,知網建立的初衷應該是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和增值利用。

一開始它也確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很多專業論文被收錄在內,科研人員查起資料來得心應手。

但隨著知網收錄的學術論文和資料越來越多,不可代替性逐漸呈現出來後,它就慢慢變味兒了。

5月1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發布一則簡短的通告稱: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字少事大。消息一出,立刻便成為社交媒體上人們討論的爆點話題。有網友調侃道,當年我們都誤會天臨了。

三年前,演員翟天臨因為在直播間問了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其博士學位真實性遭到輿論質疑,後被爆出學術造假。

此次事件後,各高校就以壓低畢業論文查重率等方式加強了對抄襲現象的排查。因此每年的畢業季,很多學生在論文查重時都會痛罵這位博士。翟天臨事件發生的2019年,也被戲稱為畢業論文查重的「天臨元年」。

今年也被網友們稱為「天臨四年」,大家才發現原來當初錯怪翟天臨了,他那句「知網是什麼東西」,其實是用錯了語氣。

知網三宗罪

第一宗罪:涉嫌壟斷

雖然市監總局宣布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但形容知網為「學術壟斷」絲毫不過分。

現在的知網,坐擁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90%以上的中國學術資源檢索和全文下載來自知網。

高校市場更是有100%占有率,其他主要市場占用率60%以上,份額可以用恐怖如斯來形容。


換句話來說,只要你考入中國高校,那就必定要用到知網,無論你是寫論文要查重,還是教授做科研要去找資料,都繞不開知網這個平台。

一名知網前員工透露,知網早已買斷了絕大部分期刊的版權,實現了壟斷。壟斷就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畢竟定價權在自己手上。

第二宗罪:貴


知網的盈利思路也很明確,山頭只有我一家豬肉店,賣得再貴你也得買,要不你就別吃豬肉。但學術資料肯定比「豬肉」重要得多啊,所以很多高校和大學生,都迫不得已交錢。

有著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知網自然能賺得盆滿缽滿。

從2017年到2021年,知網的毛利率就沒有低於50%的,賺錢速度吊打好幾千家A股上市公司。

知網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很貼切的名頭 -- 文獻搬運工。

本質上來說,知網自己不搞研究和學術,裡面的學術資源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博士主動在知網上傳文章,知網付其稿費,解決版權問題。

二是一些和知網合作出版社,為知網提供的海量學術資源,這部分資源占了知網資料庫的大頭。

而知網賺錢變現的方式也很簡單,玩的就是借雞生蛋,用別人授權給自己的學術文獻,來給客戶收費閱覽和下載。

由於知網的學術資源太多了,妥妥的國內權威,基本上所有高校和大學生,都是知網的客戶。至於收費標準嘛,碩士學士論文是15元一篇,博士學士論文則是25元一篇。

看著貌似能接受是叭,但大夥寫論文,肯定會借鑑好幾篇論文叭,要是寫那種難搞點的論文,甚至要參考好幾十篇。

如果一個學士寫一篇論文,需要花費上百塊錢的成本,估計沒幾個人頂得住的...

即使再在論文的過程中不用再掏錢,但在完稿以後,學生們必須走一趟查重大關。在尚無穩定收入的大學生眼裡,知網高額的查重費用,無異於給他們當頭一棒。


有學生為了順利畢業,含淚給知網投入230元巨款。

本來能用來大幹一場海底撈的錢,就這麼被知網賺走了。

而查重也並非一次性費用,很多學生因為查重率不及格的緣故,經常得反覆修改+掏錢繼續查重。

第三宗罪:割韭菜

知網訂閱費用貴,作者收益卻並不高,甚至乾脆分文不得。據了解,知網中的學術文章來源,主要是期刊文章及高校的碩士、博士論文。而論文一經發表,期刊編輯部即獲得該論文版權。

知網方面則與編輯部達成合作獲取資料庫的發布版權,而作者則成了無關聯的「第三方」。無論其有多少文章被知網收錄、產生多少點擊量,帶來的收益作者都拿不到。

據媒體報導,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在知網出版,作者本人最高僅可獲得100元現金以及價值400元的檢索閱讀卡作為稿酬。但作者論文每被下載一次,平台就收取15元至25元的費用。

作者賺不到錢,作為大量用戶的學生卻要因查重等需求繳納服務費用,這讓很多經濟來源不穩定甚至依靠父母的學生族苦不堪言。

「知識可以寶貴,但不應該高貴,更不應該昂貴。」知網被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的消息發布後,有網友如此留言。如果知網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但願它不會再忘記自己「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大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