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中國第一風水豪宅」,布局玄機大講究,讓財只進不出

饕餮小娘子 發佈 2022-05-17T23:32:08.979575+00:00

它因曾經的主人身份緊要,讓乾隆、嘉慶、咸豐、光緒等多位帝王也紛紛到訪,如今的票價竟和故宮淡季時的門票持平,這座有9個足球場大、歷經了200多年歲月變遷、承載著「半部清代史」的地方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恭王府。

都說古都北京,有三個地方的運氣一定要沾一沾:故宮的王氣、長城的霸氣,還有恭王府的福氣。恭王府雖不是富麗堂皇的皇家宮殿,卻以其奢華講究的風格成為「中國第一風水豪宅」,並成功助力其主人成為了18世紀的世界首富,乾隆、嘉慶、咸豐、光緒多位帝王以及慈禧太后也曾紛紛到訪,它的鎮宅之寶讓皇帝想取卻不敢動,究竟是怎樣玄機讓它如此神秘?

(二)中國第一風水豪宅

恭王府最早是「天下第一貪官」和珅的府第,同時也是他為兒媳婦、乾隆最喜歡的小女兒和孝公主打造的公主府,這裡見證了和珅最輝煌的歲月。不過1799年嘉慶帝抄了和珅的家,把這座風水豪宅送給了對它垂涎已久的弟弟永璘,「和第」變成了「慶王府」。1850年,咸豐帝又將它賜給了六弟恭親王奕訢,這位史上唯一由先帝在立儲密詔上封為親王的皇子成了這座風水豪宅的第三任主人,「恭王府」的名字也保留至今。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三任屋主的傳奇人生,今天就進到王府內好好感受下到底何為「第一風水豪宅」?風水豪宅最重要的一定是位置,「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對恭王府的描述。傳說北京有兩條龍脈,一條是故宮所在的中軸線,另一條是水龍,是指什剎海、北海和中南海一線,和珅的府邸恰恰就處於這水龍之上。據說和珅曾大言不慚地說:「皇上坐龍頭,我坐龍尾。龍頭雖掌大局,卻還要龍尾行大事。」

不過不管是公主府、親王府,還是和珅這種朝廷官員的府邸,在清朝《大清會典》中都有嚴格的規制,和珅建宅依據的是公主府(郡王府級別)和朝廷一品大員宅第的雙重規格,坐北朝南,府邸在前,花園在後,並分東、中、西三路,和珅把中路選為主軸線,讓公主與他的駙馬兒子住在東路,自己住在西路,因為古人以東為貴,和珅居西以示身份低於皇家。

在整體形狀上,通曉易經的和珅採用了前窄後寬的形狀,因為在風水上這代表「納貴聚福」,《宅經》中描述此為「棺材型」,緊口宅基,富貴之宅,所以說真正頂級的四合院其實並不是正方形的,而是這種前窄後寬型。

前面的府邸為三路五進的院落,「三」代表古代的「三元思想」,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五」則代表著風水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府邸又為「前堂後寢」的格局,與紫禁城「前朝後寢」的形式相契合。

府邸的大門著紅漆,面闊五間,不過這是恭親王奕訢住的時候按親王規格擴建的,和珅住的時候應為面闊三間,因為《大清會典》規定郡王府的規格府門為三間。

雖然那時府邸大門只能為三間,但和珅卻幹了一件膽大包天的事。為了打造風水上所說的「蟠龍水環抱」奇觀,他在門前和府的西側挖了一條河,連通什剎海,並將水引到了花園中做了很大一個水面。而什剎海的水來自皇家玉泉山之水,在清朝只可皇帝專用,和珅這是逾制之罪,可見乾隆當初有多寵他。不過如今門前這條河早被填沒了。

進了府門後,主軸線的第一道門稱為「頭宮門」,門前有一對石獅子,所以這個院落也稱「獅子院」。兩頭石獅子也是有講究的,左為雄獅,右前爪下按著一個球,象徵寰宇一統,權達四疆;右為雌獅,左前爪下按著一隻小獅子,象徵子嗣昌盛,繁衍綿延。

另外從石獅頭上的瓔珞也能看出府邸主人的身份等級:一品官衙府門石獅頭上有十三道瓔珞,俗稱「十三太保」;二品少一道為十二道,三品再少一道為十一道,四品十道;五品和六品為九道,七品以下官員不能設石獅,只可設石獸一對,稱「金毛犼」或「雙喜狗」、「笑面虎」。

不過當年不管是和珅還是恭親王奕訢回府時都不是從大門進到這裡,而是坐馬車或是騎馬從府門東南方的「阿司門」來到「頭宮門」前。之所以這樣走是因為在八卦上,東南方屬巽位,正房屬坎位,這叫「坎宅巽門」,有「紫氣東來、壽比南山」之意。

「頭宮門」的大門上有橫七豎九的金釘63個,這也是恭親王奕訢時的規制,和珅時期的公主府是按照郡王府橫七豎七49個建造的,紫禁城中的皇宮大門上則是橫九豎九81個。

跨過頭宮門和二宮門兩個院落,就是恭王府里最重要的建築——銀安殿,俗稱「銀鑾殿」,對應紫禁城裡皇帝的「金鑾殿」。作為王府的正殿,銀安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節日時才打開,為禮儀之用。坐落在月台上的銀安殿為綠色琉璃瓦的單檐歇山頂,綠色是皇子專用,低於皇帝的黃色;單檐歇山頂也低於皇帝用的廡殿頂;檐角上七個垂脊獸的數量也低於故宮中的,和珅時期的公主府為五個,更低一些。

銀安殿東西有覆灰瓦的配殿,不過如今這院裡的建築都是2005年後新建的,因為老的在1921年元宵節的夜裡因燒香失火燒光了,所以現在銀安殿的內部也不是當年的樣子,而是一個展廳,展示著清代王府文化和一些老照片。

還展示著極少數王府里曾經的物件,比如下圖這個西洋鍾。之所以寶貝物件那麼少,是因為奕訢的孫子小恭王溥偉在清朝滅亡後為了復辟籌集經費,把府內幾乎所有能移動的東西都賣了,除了字畫外的古玩都賣給了日本山中商會,而整個王府抵押給了北京西什庫教堂的天主教教會,後因利滾利無力償還,王府被輔仁大學買了去,成了輔仁女院。解放後又成了8個單位的辦公地。

下圖是睿親王多爾袞的「奉命大將軍」印文。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中原形勢的突變為清朝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四月八日,順治帝賜睿親王多爾袞「奉命大將軍」敕印,明確提出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四月二十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山海關,擊潰李自成20萬大軍。五月初二,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這是順治九年用「奉命大將軍」的印印下的印文。如果順治和多爾袞知道後代把國家搞成那樣,簽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不知會說些什麼。

下圖是清朝親王的朝服,恭親王奕訢當年上朝時穿的就是這樣的,石青色,上繡五爪金龍四團,前胸後背為正龍,兩間為行龍。所謂「正龍」就是正臉盤身的龍,「行龍」則為側臉奔走的龍,行龍還可按照朝上或朝下的方向分為升龍和降龍。

龍袍上還有許多紅色的蝙蝠,在滿清,蝙蝠被視為神獸,傳說當年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崛起塞外時和蒙古部落爭奪草原,有一次他的軍隊被蒙古大軍追趕,努爾哈赤受了傷,從馬上滾下來跌到草叢中,這時天上忽然飛來很多蝙蝠(也有說烏鴉的)將他掩護住,使他躲過了追兵。

從此以後,蝙蝠、烏鴉都被視為神獸供奉,蝠紋也成了皇族貴戚乃至普羅大眾的紋飾而且「」與「福」字諧音,「蝙蝠」即「遍福」,紅色的蝙蝠則為「洪福」。恭王府里就有9999隻蝙蝠,還有一個「天下第一福」,一共一萬個福,我們後面會看到,所以恭王府也被稱作「萬福園」。

銀安殿後為嘉樂堂,是王府中路的最後一進正廳,五開間,硬山頂。恭親王時期,嘉樂堂是王府的祭祀場所,仿效坤寧宮,內供有祖先、諸神等的牌位,故也稱「神殿」。東配殿為神器庫,西配殿為銀庫。抗戰時期,這裡曾做過日本人的司令部,輔仁大學買下後被改作女院的禮堂。所以如今裡面早已什麼都沒有了。

嘉樂堂的名字應該是和珅所起,因為和珅有一本《嘉樂堂詩集》,說明是他的室名,所以和珅時期嘉樂堂並不是這一間,而是在西路。匾額「嘉樂堂」有人說出自乾隆之手,但下面沒有落款,也有人說是和珅模仿乾隆所寫,估計這也就成了一個謎了。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東、西路和花園,我把重點要看得畫了圈圈,包括恭王府里的「三絕一寶」和一根柱子就價值27億的王府最貴之屋。恭王府有近9個足球場那麼大,如果想看全,至少需要大半天時間。

東、西路的一院落和第二院落都沒有什麼好看的,過去是傭人住的地方,過了西二府門便是西路第一個主建築葆光室,在和珅與慶王時期均為客廳,恭親王時期是秘密客廳,接待王爺至親所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一日(1898年5月30日)恭親王奕訢病逝,他的靈柩也停在葆光室中。

病逝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光緒帝攜御前、軍機、內務府大臣們在葆光室辦理了一天公務,定奕訢諡號為「忠」,准入賢良祠,排在為雍正建立卓越功勳的怡親王允祥之後,還配享太廟,這是自咸豐起至清朝滅亡期間最高的待遇。那天還確定了由奕訢的長孫溥偉繼承了恭親王爵位(奕訢的兒子都死於他之前),成為第二代恭親王,人稱「小恭王」。

「葆光室」的匾額為咸豐二年(1852年),咸豐帝陪奕的生母康慈皇貴太妃前來看恭親王新府時所題。「葆光」二字意味深長,它源於《莊子·齊物論》:「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咸豐是暗示奕訢要收斂其光。奕訢為此寫了一篇《葆光室銘》,表示明白皇帝哥哥的意思。

葆光室的天花板也很有講究,為蘇式彩畫,圖案以花草為主,祥雲襯托,透露出祥和寧靜,蓮花、菊花、桃花還有吉祥長壽、連生貴子之意。

不過葆光室裡面現在也是個展廳,展示著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的慘狀。清兵潰不成軍,朝廷束手無策,圓明園被燒,咸豐帶著老婆孩子逃去了熱河(今承德),卻命在5年前被他撤了職、手無兵權的奕訢留下來議和。

葆光室的耳房裡介紹的是和珅的生平,和抄家時的清單及二十大罪狀。和珅被抄家時,所有家產折合成白銀達8億兩之多,是當時清廷年財政收入的15倍,是法國皇帝個人財產的48倍。當時抄出的大顆珍珠比皇帝帽子上的還大;大顆寶石更是不計其數,很多皇宮中都沒有;衣物超過千萬件;人參有600多斤;夾牆內藏金二萬六千餘兩,私庫金六千餘兩,地窖埋銀二百餘萬兩。這「夾牆」據說就在葆光室耳房與正房之間的牆中。

葆光室雖只是展廳了,但從雕樑畫棟上可以找到很多蝙蝠,仔細看門窗、梁坊上有數不盡的「遍福」,大蝠、小蝠、名蝠、暗蝠,各種蝙蝠貫穿在建築的每一個地方。這些蝙蝠配合不同的圖案和顏色各有講究,比如和萬字符一起叫「萬福」、叼著靈芝叫「延福」、和雲紋在一起叫「天降鴻福」、和壽桃在一起叫「福壽雙全、五個蝙蝠加一個壽桃叫「五福捧壽」等等。

另外注意看西路的柱子是綠色的,而不是紅色的,因為這樣按規制,窗門就可以是紅色的了,而窗欞上也有蝙蝠,這樣蝙蝠也可以是紅色,就是「鴻福」。而窗欞是「日」字型,每個「日」字四邊均有蝙蝠,共四隻,「四」諧音「是」,所以這代表「日日是鴻福」。

葆光室之後有一垂花門,垂花門是四合院中很講究的一道門,它是內院與外院的分界線和唯一出入口。外院多用來接待客人,內院則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進入內院,連自家的男僕也不例外。舊時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即指垂花門。之所以叫垂花門,是因門檐下的短柱像倒垂的花蕾。

跨過這道垂花門,就是當年和珅住的院落了,這進院落名「天香庭院」,很容易讓人想到《紅樓夢》中寧國府後花園裡的天香樓,所以很多人說恭王府最早時是曹雪芹祖上的宅子,是大觀園的原型。但據史料記載,乾隆十五年前這裡並沒有大規模的建築,可紅樓夢中描繪的很多景致確實和恭王府中都有相同,或許這是個永遠的秘密了吧。

「天香庭院」的正房為「錫晉齋」,和珅當年住時叫「嘉樂堂」,慶王和恭親王時名「慶宜堂」,小恭王溥偉時,因他喜歡齋內收藏的晉代大文人陸機的真跡《平復貼》,故改名「錫晉齋」,他還在仙樓北部的四面楠木牆上題寫了春夏秋冬《四季詩》。

《平復貼》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名家書法珍品,原為乾隆所有,他賞賜給了十一皇子成親王永瑆,後因永瑆的重孫載治過繼給隱郡王奕緯為嗣襲爵,《平復帖》帶到了隱郡王府。載治死後,其子溥倫年少,慈禧太后命奕訢暫代管隱郡王府事務,奕訢託言溥倫年幼,便把《平復帖》拿到恭王府「代管」,從此《平復帖》成了恭王府的鎮府之寶。不過它到底也留在王府,民國年間,小恭王溥偉的弟弟溥心畬()為籌錢給母親辦喪事,將《平復帖》賣給了大收藏家張伯駒,解放後張伯駒先生把它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

《平復帖》雖不在王府了,但錫晉齋依舊是恭王府中最值錢的屋子,因為這間屋子都是用名貴的「皇帝木」金絲楠木建造的。金絲楠因生長慢,且千年不腐而有著「一寸楠木一寸金」之說,明清時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清朝時少得連紫禁城裡都用不上了,而和珅卻滿屋子都是,這也成了他二十大罪中的一條,「所蓋楠木房屋,僭越逾制,其多寶閣及隔斷樣式,皆仿照寧壽宮制度。

和珅不光用了皇帝才能用的金絲楠木,還仿造了故宮寧壽宮的「周制」仙樓樣式,地板子母石也是皇家才能用的,如今除了承德避暑山莊,就只有錫晉齋有了,它是一種名貴的火山岩,經過多道工序的打磨呈現出金黃色花紋,配合金絲楠的精雕細琢顯得整個屋子莊重華麗。如今這直徑46厘米的金絲楠木柱子一根估價已達4億美金。

錫晉齋的外形其實也超出了和珅應有的規制,正廳七間,台基高二尺八寸(87.5厘米),竟與東路的公主府相同。再看大門上方,竟用純金做雲紋,就連廂房、圍房都用雕花屋脊,豪華程度遠超東路。當時他一定想不到有一天他會被賜死,更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後的輔仁大學時期,錫晉齋竟成為女生唱歌、下棋娛樂的場所,再之後又成了單位辦公室。真就像和珅死前在獄中作的那首詩一樣,「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錫晉齋的東配房原是存放古董用的,故名「樂古齋」;西配房存放字畫碑帖,名「爾爾齋」,意思是這裡的碑帖字畫與正房的《平復帖》比起來不過爾爾。

但實際上「爾爾齋」里的寶貝都極其珍貴,收藏的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游目貼》,王羲之的第七子、與父親並稱「二王」的王獻之的《鵝群帖》,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告身帖》,「草聖」懷素的《苦筍貼》,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易元吉的《聚猿圖》,「小米」米友仁的《楚山秋霽圖》,「楷書四大家」之一、開創「趙體」的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趙孟頫的《道德經》,明代畫家周之冕的《百花圖卷》等等。不過如今已經什麼都沒有了,都被小恭王溥偉換錢了。

接下來我們看東路,曾經和孝固倫公主與和珅兒子豐紳殷德住的地方,後來恭親王奕訢時期也住在東路。

過了東二府門後是「藤蘿院」,因園中有一棵200多年的藤蘿,不過我去的時候還未開花,想像一下紫蘿滿藤的情景應是很美的。

藤蘿院的正屋為「多福軒」,是王府的穿堂客廳,為當年公主或恭親王日常接待來客或前來回稟公事的下屬之用,兼作供放皇帝賜禮的地方。「多福軒」的名字也是咸豐帝為奕訢所題,是和「葆光室」一起題的,「葆光」暗示他要低調,「多福」是賜他多福,算是打個巴掌揉一揉。

咸豐十年(1860年),27歲的奕訢也是在多福軒與英法聯軍談判代表進行得艱難的談判,並在這裡與他們簽署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英國代表的傲慢無禮也讓年輕的奕訢在這裡下決心要自強富國,也才有了後來的洋務運動、「同治中興」,可惜被慈禧太后反覆的碾壓最終失去了鬥志。

多福軒中間的寶座後是四扇從地面到屋頂的綠色屏門,北牆原為高大的金絲楠木書架,據說奕訢最愛讀的書是《資治通鑑》和《海國圖志》。《海國圖志》是道光年間著名思想家魏源所著,書中提出了「施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作為洋務派首領的奕訢把它付諸在了實踐中。寶座上懸掛「同德延禧」的匾額,這是奕訢五十壽辰時慈禧太后所賜,意思是告誡他:你與皇帝同德才能吉祥如意、福壽綿長,其實意思就是「你要聽我的」。

殿內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懸掛「福壽」字匾,字均寫於紅色方紙之上(即「斗方」)呈梭形擺放。清代自康熙以後,每年入冬,皇帝都要親自書寫「福」字,頒賜給王、公、大臣和后妃,逢重大生日慶典,還會加賜「壽」字。按慣例,舊年的福壽字斗方不能揭去,而是將新賜的直接貼在舊的上面,取「增福添壽」之意。不過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後來復原的,輔仁大學時期,多福軒成了女院圖書閱覽室,再之後也成了單位辦公室。

奕訢在《樂道堂文鈔》中也表達了自己對於「福」的理解:「吾所謂福者,不必卜之於天,而實驗之於民。……所謂國之福者,豈一人之福哉?書曰,民惟邦本。民之安,國之福也。有國者亦乎愛民而已。」可見當時奕訢想為天下蒼生謀福的抱負之心。

多福軒的屋頂為龍錦方心的旋子彩畫,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三種花寓意「玉堂富貴」。在2005年大修的時候,發現裡面還有一層乾隆時期的鳳和璽彩畫,證明了東路最早確實是和孝公主的公主府,因為清代官式彩畫有4種: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和海曼彩畫,和璽彩畫為最高等級,只能畫在宮殿或與皇家有關的建築上。

多福軒之後也有一垂花門,和西路的一樣,說明後面就是主人住的內院了,也就是曾經和孝公主與和珅兒子豐紳殷德,以及後來恭親王奕訢住的地方。

奕訢把他居住的正屋稱為「樂道堂」,並自稱「樂道堂主人」。「樂道堂」是奕訢的爸爸道光帝在奕訢大婚前移居圓明園阿哥所時所題,「安心樂道」表達了道光希望兒子順心如意、快樂幸福。奕訢為銘記父親,將自己在阿哥所、海淀舊居、恭王府的居處、陵寢的正堂均命名為「樂道堂」,道光的親筆題匾掛在陵寢正堂,其餘處是複製的匾額。

2005年修繕時,在北卷正樑上還發現了和孝公主住時的貼金鳳凰捧牡丹的和璽彩畫,和孝固倫公主在15歲下嫁豐紳殷德後,在府邸東路的院落里居住了34年,不過她住居時的名字已不得而知,當年的裝修也都沒了。

府邸的最後一棟建築是王府「三絕一寶」之一的「後罩樓」,兩層樓、半環抱式,中間111間房屋連成一排,達180多米長,猶如一道「凹」字形屏風環罩住整座府邸的三路四合院落。後罩樓是國內所有王府里最長的樓,被稱為「99間半房子」,取故宮「9999間半」的尾數。從前面看後罩樓雕樑畫棟;從後面看,青灰色的磚牆透著厚重感。

後罩樓雖指這一整棟建築,但東、西、中部又各有名字,東部為瞻霽樓,中為佛樓,西為寶約樓。西端的5間房俗稱「水法樓」,裡面曾是國內惟一的室內山水園林,兩個樓層間的樓板被去除,將亭台樓閣和假山溪流等搬進屋裡,天花板被繪成天空,牆上以透視法繪竹林、山峰,配上樓台水榭、山石疊砌,瀑布飛瀉,蔚為壯觀。我在想,或許如今威尼斯人酒店裡著名的室內天空就是模仿了「水法樓」的樣子。

不過可惜現在什麼都看不到。輔仁大學時期水法樓被改成了教室和宿舍,景觀拆之前,大學請了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做了測繪,留下了31張珍貴圖紙,否則現在都不知道以前是個什麼樣,但可惜當時是平面圖,無法再現細節了。

傳說後罩樓是和珅的藏寶樓,他用46個形狀各異的什錦窗標記著每間房中不同的財寶,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和珅藏寶怎能如此明目張胆,他肯定是藏在夾牆和地窖中,不過後罩樓的房間數量確實是超出《大清會典》的規制的,公主府規格通常是7間。

後罩樓在風水上為「後有靠」,能屏風聚氣,實際作用還可以抵禦冬天北面來的寒風。在過去,未出閣的女兒通常會住在這裡,因為它在府邸最後,很難被外人看到,而這各種形狀的什錦窗其實是呼應對面花園的各種景致。

在這所有花窗中最凸顯的就是中間這扇,上部是一隻倒懸的蝙蝠,蝙蝠嘴上叼著的窗框形狀是我國古代樂器「磬」,下面有兩條魚,雕得非常有質感,可以明顯地看出不是一般民間使用的鯉魚,而是鲶魚,因為「鲶」字與「年」同音,而「磬」與「慶」同音,「蝠」與「福」同音,「魚」與「余」同音,所以這扇窗代表了「福慶有餘,年年有餘」。這兩條鲶魚可是恭王府獨有的。

在後罩樓西部寶約樓的南側還突出一個小建築為「抱廈」,又稱「龜頭屋」,它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而是為了豐富建築空間與外部的造型,在唐宋明清時都很流行。如今恭王府這間抱廈里展示的是奕訢的孫子溥心畬的書畫。

溥心畬自幼飽讀詩書,曾留學德國,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後罩樓與花園之間有一條近200米長的寬闊青磚道,這條路不僅作為日常通行之用,還是當時王爺及其子弟們演習跑馬射箭的地方,故稱「箭道」。

恭王府的花園又名「翠錦園」,為溥心畬所取,但這個名字並未流傳開來,大家還是習慣了直接叫「恭王府花園」。花園不設牆,以土山作為屏擋,同樣分東、中、西三路,三處入口就開在小山之間,中間的「西洋門」就是恭王府「三絕一寶」的第二絕。

西洋門也是花園的正門,洛可可風格的雕花漢白玉石拱券門是恭王府內唯一的西式建築,為奕訢所建,仿照圓明園裡的大法海園門,體現了奕訢希望通過學習西方文化和技術來挽救清朝之意,雖然總遭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

門額外刻「靜含太古」,是對意境的追求,外面的繁雜喧鬧在這裡都聽不見了,就像太古一樣的寧靜。門額內刻「秀逸恆春」,奕訢希望這裡永遠是春天,永遠秀美仙逸。

進入西洋門,左右皆是青石假山,迎面矗立一座高約5米的太湖石峰,名「獨樂峰」。名字為奕訢所起,借鑑了司馬光「獨樂園」之意,取儒家「獨善其身」的意思。由於多年風化已看不清字,原抬頭仰望可見「樂峰」二字,而「獨」字隱於石的頂端,耐人回味。

轉過來看另一面更有趣,很像一抱著孩子的婦人。傳說當年和珅一直沒有兒子,於是找來了這塊太湖石,很快就有了豐紳殷德。這塊石頭在風水上還有屏風的作用,外擋邪氣進,內擋財氣出。

「獨樂峰」之後是「蝠池」這個用青石圍砌成的蝙蝠形水池舊名「蝠河」,因形狀像元寶也稱「元寶池」。蝠池的周圍種滿了榆樹,每到春夏之交,榆莢飄落,狀似銅錢的榆錢兒落滿蝠池,寓意「福錢」滿盈,所以蝠池也叫「聚寶盆」。

「蝠池」之後是五開間的「安善堂」,堂前出抱廈,後帶平台,兩側有遊廊通向東西兩廡。這裡曾是主人遊園時吟詩、作畫的地方,也是恭親王奕訢宴請重要賓客的處所。

「蝠池」的西配房為棣華軒,因懸掛咸豐帝御書「棣華軒」匾額而得名。咸豐和奕訢幼年時曾自創槍法、刀法,道光帝賜槍法名曰:「棣華協力」,刀法名曰「寶鍔宣威」,希望兄弟協力共扶大清。「蝠池」東配房為「明道齋」,意為明示道理,彰顯文采,與棣華軒遙相呼應,以示文武雙全。「明道齋」同時也是花園東路「竹子院」的西屋,現在也是展廳。

「安善堂」再往後有一座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名「滴翠岩」,岩內有個十米長的山洞,傳說洞中仙雲流動,故名「秘雲洞」,王府「三絕一寶」中的「一寶」就藏在這「秘雲洞」的正中央,它就是由清聖祖康熙帝御筆親題、並蓋有印璽、有著「天下第一福」之稱的福字碑,是恭王府的鎮宅之寶。

康熙帝書法造詣頗深,但很少題字,他的御筆是歷代皇帝中流傳最少的,除了公文,北京城內只有幾處,因此有著「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故此「福」尤為珍貴,而頭頂蓋有「康熙御筆之寶」印璽的福就真的只此一份了。

更讓人叫絕的是,此福字不僅蒼勁有力,還可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結構極其巧妙,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集五福於一身的福字,另外字形不同於民間的飽滿正方,而是比較瘦,寓意「長壽(瘦)福」。再者,「福」中的「田」字沒有封口,意為「鴻福無邊」。

康熙的這塊福字碑是其為祖母孝莊皇太后六十大壽「請福續壽」所書,莊皇太后在生日之前病了,於是康熙花了不少心思琢磨,把福、壽寫在了一起,讓「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玉璽一般只蓋在聖旨和重要公文上,沒有蓋在書法作品上的,而且通常蓋在正文左下方,而這個是蓋在福字的正上方,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孝莊太后看後非常喜歡,病也好了,又活了15年,已75歲的高齡善終。去世前她特意命工匠將這福字刻成石碑,作為大清的國寶珍藏宮中,傳於後代。

然而乾隆時期此碑神秘失蹤,乾隆帝一生最為嘆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因此對「康熙御福」的失蹤始終無法釋懷,嘉慶即位後曾向他詢問「康熙御福」之事時,乾隆沉默良久後說了八個字:「布衣之相,福澤萬民」。

沒想到當年其實是和珅買通了太監盜出了這塊福字碑,為了不被人發現,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從南方運來了幾千塊太湖石,在後花園砌成假山,位置正好在北京的龍脈上,他將「天下第一長壽福」藏在龍穴正中悉心供奉,稱之為「洞天福地」,從此成了風水豪宅的「鎮宅之寶」,和珅也從此洪福齊天,官運亨通,財源廣進,一時富可敵國。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將這福字碑賜給了寵臣和珅。

當年嘉慶抄家時本想拿走福字碑,但和珅設計山洞的尺寸很有講究,只能放進,拿不出來,要拿走福字碑就要毀了假山,那就會斷了「龍脈」,折了「福壽」,這可是古人最忌諱的,於是只好命人用石頭把福字碑全部封起來,不許外人看見沾了福氣。1962年周總理來考察重修恭王府之事時,意外發現了這珍貴的福字碑,總理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這假山的外部也設計得很巧妙,東西各有一條通向山頂的曲徑小道,小道頂端各藏一口大缸,缸下有一小孔夏秋兩季氣候潮濕,蓄水於缸內,水順小孔滲入石壁,使石壁間遍生青苔,石黃苔綠,蒼翠欲滴,故名「滴翠岩」。

岩下長方形小池中有三組疊石,意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個仙島,也使山洞更幽深。恭親王奕訢的次子載瀅曾描述這裡,「每風幽山靜,暮雨初來,則蘚跡雲根,空翠欲滴,吟嘯徘徊,覺世俗塵氛,為之一息」。

兩側的上山路除了有曲徑小道,也有畫著各種蝙蝠的遊廊,遊廊的地面只在最下面有兩級台階,再往上都沒有台階,而是一個上升的坡面,這也是和珅巧心設計的。古人把台階看做「坎坷」,他希望跨過早年的艱辛後,就一生順暢,所以這斜廊名為「平步青雲路」。

「滴翠岩」的頂上建有一平台,是全園的最高點。登台南眺,園中美景盡收眼底。每年中秋夜,府主人都會與家人在此賞月,故名「邀月台」。邀月台上還有一建築名「綠天小隱」,主人賞月時若冷了、累了,可以在裡面休息。

下「邀月台」時也有講究,不可再從「平步青雲」的斜廊下,而是要從旁邊或後面的石階下山才不會壞了運氣。

從「邀月台」的後面下來剛好就是「蝠廳」,又稱「蝠房子」,是花園中路的最北端。正廳五間,前後出抱廈三間,兩側又出耳房,四面出廊,形制多變,頂棚卷檐翹起,猶如一隻大蝙蝠展開雙翼在天飛翔,故稱「蝠廳」。當初恭親王奕訢經常在此和大臣們謀劃軍國大事,後成為溥心畬的書房,故這裡原名「雲林書屋」,也稱「寒玉堂」,正廳匾額「寒玉堂」就是他親手書寫的。如今裡面是個禮品店。

蝠廳的屋頂很有特色,耳房與正廳相接處為硬山頂,折曲處為廡殿頂,至兩端又變為歇山頂,被譽為「古建築中只此一例」,也體現了我國工匠的心靈手巧。原來廳外廊的「海墁斑竹」彩畫也很獨特,現在貌似正在復原。

花園的中路也連接著東、西兩路,那「平步青雲」的遊廊東側直通東路主建築大戲樓,西則連接西路方塘的北岸。東西遊廊在山下折轉向南,連接東西兩座小廳,東廳名「退一步齋」,正對大戲樓的西門;西廳「韻花簃」,雖小小的三間,卻是西臨方塘波光瀲灩,東望山岩蒼翠欲滴。

據說奕訢在夏秋時節常在「韻花簃」散心靜坐,賞魚觀山,享受風吟鳥啼、蛙鳴蟲啾的天籟之樂。而我在這裡遇到了一隻愛吃土豆餅、不愛小魚乾的小貓咪,逗得不亦樂乎。

接下來我們看花園的西路。第一次來,就不從「韻花簃」進了,從花園的西門進,仔細看一看。

西門外有一「龍王廟」,廟前有一深約10米的古井,所以這裡是花園中的「水」位,因水置龍,以鎮一方,所以龍王廟自古就有有財神廟之意。從方位上看,「龍王廟」位於府邸的西北方,八卦中西北方屬「乾」卦,乾為天;同時龍廟又位於花園的西南方,八卦中西南方屬「坤」卦,坤為地。龍在天,水自天生,又歸於地,因此龍王廟的位置乃是整座王府天地交匯之處。只是如今的古井已經乾涸了。

龍王廟後便是西路花園的進門,設計得很有意思,是個長城關口的樣子,稱「榆關」,榆關是山海關的別稱。恭王府的三任主人都是滿人,順治元年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山海關,他們才得以居住在這裡。

這個長約二十米的「榆關」是「移天縮地在君懷」的造園手法,不光體現了府主人對關外發祥地的懷念,更是一種願望的寄託,因為恭親王家在關內外擁有上萬頃的莊田,每年10多萬兩銀子的地租是王府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每年府主人都要在這裡祭拜龍王,以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榆關」前的右側有石階可登上小山坡,上有一座小巧的門樓式微型小廟,名「山神廟」,是祭祀狐狸、蛇、刺蝟、黃鼠狼「四仙」的地方。奕訢的後人曾回憶,府中若有人生病,須求「四大仙」祛病驅邪,保佑平安。

進入「榆關」後,引入眼帘的便是花園中最大的水面「方塘水榭」,這便是和珅盜了什剎海水源引入打造的,要知道在清代是不許隨便往私宅中引入活水的,更何況是皇家的水。和珅違法這麼做自然也是為了風水上所謂的「水為財」,為了「斂財」,他還設計這水只入不出。

「榆關」入口的右手處還有一座造型很奇特的兩層亭子,上層像朵盛開的海棠花,名「妙香亭」,因與「榆關」外山上的春花交相呼應、花香撲鼻而得名,載瀅曾在詩文中稱此處為「吟香醉月」。下層方十字形,名「般若庵」,曾是佛堂,奕訢還曾在牆壁上手書《心經》。經文現在肯定是沒有了,亭子看起來修復得也有些粗糙。

「榆關」入口的左手側是「秋水山房」,正對著波光粼粼的「方塘水榭」,是盛夏喝茶、賞景納涼的地方。成親王永瑆曾為此屋題匾,不過匾額現在也沒有了。成親王永瑆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書法了得,與鐵保、翁方綱、劉墉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咱們前面說的奕訢所藏的稀世名帖《平復帖》最早就是乾隆賞給他的。溥心畲中年後,書法也是專學永瑆之瘦硬歐體。書法家啟功說,當時旗人寫字沒有不從成王手,甚至以成王為最高標準的。

「秋水山房」再向西是「繹志齋」,依岩為屋。這個樸素小巧的屋子曾用作書齋,載瀅稱此齋為「養雲精舍」,並寫下「屋成雲有依,雲留屋轉靜」的詩句。據說養雲精舍的後窗外有景名「雨香岑」,「疊嶂重巒,峭石林立,憑窗觀之,峻聳入雲,山上花木最繁,每當好雨輕風,則落紅成陣,綠窗香溢,最可移情」,不過現在屋子根本就沒開。

向東看是我們剛才游過的花園的中路,春色滿園,「方塘水榭」的水就是從這裡一直引到「蝠池」中。

從西路的西側向北走,可沿水榭邊行走,也可登上「繹志齋」後面那座南北向的山岩走,眺望湖光春色,碧漪漣漣。

「方塘水榭」中的湖心亭是原主人泛舟、賞魚、垂釣之處,夏天有荷花盛開,恭親王奕訢曾親手在此收取荷葉上的露珠,煮茶消暑。不過這湖心亭也屬於和珅的逾制大罪,它仿造了皇家園林圓明園蓬島瑤台的樣子。

登上湖心亭向北看,是西路最北的建築「澄懷擷秀」,意為淨化心胸,吸取日月精華,為主人夏季讀書之處。民國時期,溥心畲與夫人曾在這裡舉行書畫作品展覽,以畫會友。堂前原有海棠數株,每年深春海棠花開極為美麗,故這裡又名「海棠軒」或「花月玲瓏館」。當時恭王府的海棠在京城十分有名,人們習慣地把蒙古阿拉善王府稱為東府,把恭王府稱為西府,「西府海棠」因此得名。不過現在這成了個禮品店。

「澄懷擷秀」東面緊挨著的小屋子是「寶朴齋」,為「澄懷擷秀」的東配房,與原有的西配房「韜華館」都曾為藏書之所,正房名與兩配房名和寓為「攝取才秀,璞玉渾金,韜光養晦」。

「方塘水榭」東岸長長的遊廊,名「詩畫舫」,向南連接著我們在中路看到的「韻花簃」和「棣華軒」,向東連著去往「邀月台」的「平步青雲路」。

從湖心亭出來繼續向北走有很多根長短不一的石柱,或在岸上或在水中,名「凌倒影」,顧名思義,就是欣賞它們投入到湖中的影子。

西路欣賞完,我們看花園最後一路東路。東路的入口離主線較遠,少有人至,曲曲折折的小路夾在兩邊高聳的青石疊嶂之間,綠竹萌蔽,幽深僻靜。載瀅在詩中曾特別寫道:「勿謂地幽僻,真趣在其中。」

東路入口處有一刻著「曲徑通幽」的石碑,出自當代書法家啟驤之手。啟驤是雍正帝五子和親王弘晝後裔,堂兄是啟功,祖父奉國將軍毓(yù)逖(tì)書法方面也很有造詣,與溥心畬、齊白石等名家交往密切。啟驤自幼受祖父及堂兄指導,書法也了得。

從「曲徑通幽」走出十幾步遠,眼前豁然開朗,亭台、園圃、垂花門的景象與中路、西路的景象都不相同。

小小的園圃名「蓺()蔬圃」,是一片小菜地,「蓺」是古字,同「藝」,此處當「種植」講。在園中闢地,自耕自種,體現了府主人對於農耕的重視,每年清帝前往先農壇祭祀時,也會親自扶犁、耕田。

另外這也營造出一種隱居鄉野的耕讀之樂,「蓺蔬圃」恰在「雜卉滿山」的花園南山腳下,頗有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味道。載瀅曾描述此處「背山向陽,勢甚平曠,爰樹以短籬,種以雜蔬,驗天地之生機,諧莊田之野趣。」

灌溉菜園的水來自圃西邊的八角形小亭,名「沁秋亭」,看似很普通,但一定要進去看,因為亭子裡的地面很是特別。

亭內的地上篆刻著一條曲折宛轉的流水小渠,這水來自亭後假山中老井的水,當年府主人邀文人雅士們在亭中飲酒賦詩,把盛滿酒的酒杯(古時酒杯名「觴」)放在渠中,杯子順曲折的水漂流,即「曲水流觴」,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作詩,規定時間內作不出便要罰酒三杯,所以這亭子也叫「流杯亭」。這種雅致的玩法是效仿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修禊賞樂」的遊樂之法,很是有趣。

另外這水渠東西看像「水」字,南北看像「壽」字,故也叫「水壽亭」,為「水常流、壽長有」之意。京城裡有這種「流杯亭」的還有故宮和中南海中,還有一座在京郊潭柘寺內,此外台北故宮博物院裡也有一個。

「蓺蔬圃」正對面的垂花門內是一套清幽雅致的院落,恭王府「三絕一寶」中的三絕大戲樓就在院中央。

穿過垂花門的第一進院落叫「竹子院」,因為裡面翠竹叢生,酷似《紅樓夢》中林黛玉住的「瀟湘館」。東廂房名「香雪坊」西廂房名「明道齋」,就是前面咱們在中路時看到的「蝠池」的東配房。這裡是恭親王奕訢的嫡福晉、側福晉們遊園觀戲的小憩之處,據說嫡福晉瓜爾佳氏十分喜歡搖曳的翠竹,她還把自己的居室命名「聽竹齋」,並自號「友蘭居士」。

竹子院向北的二進院為「牡丹院」,每逢春末夏初牡丹盛開,國色天香,盡顯花王風姿,可惜我去的時候還沒開。牡丹花之北有一藤蘿架,藤蘿架再北的建築就是「三絕」之一的大戲樓了,這麼看並不大,是因為現在看到的只是戲樓側面的抱廈,是演員的化妝室。

從藤蘿架的右側向北走才是大戲樓正門的院落,這樣的布局可以使客人來戲樓時不必穿過府邸或花園,而是直接乘車馬從花園東牆所開的門到達,既保證了主人家的隱密性,又方便了賓客。

這大戲樓不是和珅時期建的,而是奕訢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它是我國現存獨一無二的全封閉式大戲樓,那時候看戲都是坐在室外院中,就連慈禧太后也不例外,奕訢擔心逾制獲罪,便在屋頂、樑柱、四壁畫滿了盛開的藤蘿,綠色的枝葉與紫色的花朵相互纏繞,清麗淡雅,令人恍若是在室外的藤蘿架下看戲。

當時大戲樓的裝修要比現在看到的富麗堂皇很多,棚頂懸大宮燈20盞,還有西洋式大水晶燈,華美精美,與室內藤蘿、花枝紋相映襯,更顯大戲樓的富貴。地下青磚鋪就,中間擺放20張八仙桌配上太師椅,桌上放滿了瓜果茶點。北部隔間為貴賓及女眷看戲和休息的地方。

南部一米高的戲台上高懸一金字黑匾,上書「賞心樂事」四個篆體字,京劇泰斗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等都曾在這台上演出過。大戲樓為了保證音效,將戲台底掏空,放置若干口大缸,巧妙地構造出了環繞立體聲+擴音器的現代音響效果,觀眾身處戲樓里任何一處都能清晰地聽到演員的演唱。

奕訢每年生日都會在大戲樓里辦生日堂會,眾星雲集。他的生日在農曆十月下旬,已進入冬季,堂會時要點火取暖,故大戲樓也稱為「暖樓」。這裡除了演戲之外,還是當年恭王府中舉辦紅白喜事的地方。每逢府中重要人物壽終正寢,戲樓就會布滿輓聯、挽幢,香菸繚繞,長幅高懸,各寺僧尼相繼灑經超度亡靈。

1936年,溥心畬為母親項太夫人祝壽,在戲樓籌辦了一次堂會戲,那也是恭王府大戲樓的最後一場堂會戲。1988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訪華時曾到恭王府大戲樓欣賞,近二小時的演出讓總理如醉如痴,倍加稱讚。

戲樓的東北側有一幽靜的院落名「聽雨軒」,是賓客觀戲時的休憩之所,院中種有芭蕉,雨天可聽雨打芭蕉,奕訢還寫有《故種芭蕉待雨來》一詩。

花園東路的最北還有一獨立的院落「梧桐院」,裡面種著梧桐樹,風吹葉落,簌簌作響。名字雅致卻是個沒人願意去的地方,據說是王府的冷宮,有很多怨氣,傳說解放後還有人在雨夜看到黑影,聽到女人的哭泣聲。上世紀70年代還有人寫了部《王府怪影》的小說,後來還被拍成了電影。既然是來王府沾福氣的,所以我也沒進那裡。

不過往事隨風,這座見證了大半個清朝史的王府也經歷了自己由盛到衰,再到重塑的輪迴,暢想兩百年前的風花雪月,好似人間一場醉。

小貼士:

開放時間:8:00-17:00(16:10停止入內),周一關閉

門票:40元,60歲以上半價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游!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駕游,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