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母親的旗袍時代,曾經屬於香港的「文藝復興」,如今捲土重來

邱立本 發佈 2022-05-17T23:33:23.873980+00:00

我撫摸這些熟悉的衣服,追念已經逝世的母親,回想那些消逝的歲月——香港的旗袍時代。從二戰後到七十年代,香港真的是旗袍的世界,上班族和專業階層的女性,絕大部分都穿上旗袍去上班。

文|邱立本 今日頭條原創首發

那天收拾家裡衣櫃的衣服,赫然發現幾件母親遺留下來的旗袍。我撫摸這些熟悉的衣服,追念已經逝世的母親,回想那些消逝的歲月——香港的旗袍時代

從二戰後到七十年代,香港真的是旗袍的世界,上班族和專業階層的女性,絕大部分都穿上旗袍去上班。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她每天大清早就出門,穿的都是旗袍。這是最本土的服飾,但也是最中國的衣著。廣東人習慣稱呼旗袍為「長衫」,一襲長衫,亭亭的走來,都別有一股女性的韻味,展現香港的特色,也當然是最有中國人的風采。

這也是香港好幾所中學的女生制服。一直到今天,香港不少中學女生的學校制服還是旗袍。這包括培道中學、真光中學、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夏季校服)、英華女校、協恩中學、瑪利諾神父中學、粉嶺救恩中學、香港教師會李興貴中學、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等。

這也許是香港之最。沒有一個其他的城市,有那麼多的中學校服是穿旗袍。儘管這些學校制服衣料都是普通質地,但其實是直追民國初年北大女生所喜歡穿的陰丹士林,樸素中飄逸著高雅,時尚中又帶著一股書卷氣。

從一個大歷史的觀點來看,香港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全球旗袍密度最高的城市。當時中國大陸正在政治運動的狂飆中,旗袍是「政治不正確」的衣裳,而台灣則是只有外省人的圈子才穿旗袍,人數相對比較少,但香港卻沿襲廣州與神州大地自清末民初以來的傳統, 蔚為風潮,讓旗袍成為最本土也最中國的載體。

我當然也記得,和母親去油麻地的平安大廈,找一個上海師傅做旗袍。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小學生,從一個仰角的視野,看這位上海師傅如何為母親量度身材尺寸,他一邊量度,一邊用上海話說出這些數字,而他的太太則在旁邊快速地記錄下來。

母親在小學當老師,她每天上課都是穿著顏色比較樸素的旗袍,但她也特別訂製幾件比較式樣時髦,質地高雅的旗袍,作為「飲衫」,去參與一些婚宴或重要的宴會場合。記得姐姐大學畢業後,步母親的後塵,也當上教師,她也一樣地穿上旗袍,踏上教壇。

旗袍似乎成為那個年代女性「成人禮」的制服,無論是什麼色彩或是款式,但只要是一襲「長衫」,就展現成年女性的成熟韻味。

後來我看到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看張曼玉穿旗袍的風情萬種,也聯想到母親穿旗袍的年代,是香港民間社會穿出近代中國風采的文化力量。從中學女生到老師,從中環上班族到專業人士,旗袍是最有香港風情的標誌,也是最有本土獨特風味的「簽名」。

很多老香港人都會記得,早上在尖沙咀和中環的天星碼頭,總看到很多上班族麗人,穿著剪裁合適、婀娜多姿的旗袍,踏著高跟鞋走來,成為渡海輪渡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是很多國際遊客難忘的香港標誌。

這也與近代中國的時尚有關。如果你看過李安電影《色戒》,就會對湯唯與陳沖的旗袍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部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拍出抗戰時期從上海到香港的流行服飾,散發出一種莫名的魅力。即使在諜影處處、刀光劍影的世界裡,旗袍都展現著那種溫柔的、女性的力量。

當然好萊塢也不會錯過這樣華麗的符號。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蘇茜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關南施演的灣仔風塵女郎,就是一襲旗袍。這部改編自Richard Mason小說的電影,鏡頭瞄準旗袍的獨特吸引力,拍出了香港人所看不到的香港風情。

因而從國際與中國的觀點,都可以發現這個最有香港本土情懷的衣裳,卻是延續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美學品味。這是香港最有本土特色的風景,但卻是將神州大地的美學發揚光大。

旗袍,顧名思義,是旗人的衣服,是有清一代的服裝,但卻千迴百轉,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流行服飾,穿出中國女性的嫵媚。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當兩岸的旗袍都式微之時,香港卻是一朵奇葩,讓「張曼玉們」穿出香港獨特的風格與魅力。

不過八十年代之後,旗袍就被洶湧而來的量產西服所淹沒,換上了西方式的套裝,不再流行旗袍。那些母親年代的旗袍,似乎只能在電影與老照片中出現,成為追憶的對象。

我記得九十年代從美國回來,發現昔日流行的旗袍景觀,都已消逝,大街小巷,很難再看到旗袍的蹤影。我問姐姐們為什麼,她們也覺得難以解釋,只覺得也許是西式的套裝越來越便宜,選擇也越來越多,旗袍也就逐漸消失在流行的服飾之外。

但香港中學女生還是穿上旗袍制服。她們沒有被服裝界 「去旗袍化」的潮流所淹沒,仍然是對旗袍不離不棄,穿上這種最香港傳統的衣服。那些上學路上的身影,彷彿讓人看到當年北大女生的傳統,陰丹士林的「長衫」制服,似乎秉承了五四運動的文化傳統。

也許是香港中學女生的堅持,讓旗袍的香火沒有斷絕。近年香港出現了「旗袍復興」的大趨勢。以「旗袍」之名而發起的組織,起碼有十幾個,高舉重振「旗袍江湖」的旗幟,讓這些一度斷層的流行服飾,又再度流行起來。她們紛紛舉行很多的旗袍聚會,穿上最新的設計,用上最新的布料,要穿出久違了的「張曼玉們」的感覺。

這是香港服裝界的「文藝復興」,讓越來越多的香港女性,穿上曾經被遺忘的美學,也穿上最本土、但也最中國的情懷。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