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偉大的公司之甲骨文

生活在上海市中心 發佈 2022-05-18T00:12:34.807207+00:00

1982年,鑑於RSI的資料庫軟體Oracle的名氣已經比公司還大了,公司乾脆改名為Oracle公司,在進人中國後,選擇了「甲骨文」作為公司的中文名稱。正是因為埃里森有這種為了辦成事情不計成本、志在必得的決心,商業眼光敏銳,執行力非常強,達成了很多在他人看來根本做不到的奇蹟。

1982年,鑑於RSI的資料庫軟體Oracle的名氣已經比公司還大了,公司乾脆改名為Oracle公司,在進人中國後,選擇了「甲骨文」作為公司的中文名稱。


正是因為埃里森有這種為了辦成事情不計成本、志在必得的決心,商業眼光敏銳,執行力非常強,達成了很多在他人看來根本做不到的奇蹟。

在過去的30多年裡,埃里森領導的甲骨文掃蕩了幾乎所有獨立的資料庫系統公司和應用服務公司,除了IBM和微軟。而埃里森的手段也非常簡單直接:惡性競爭和強行收購。


60年代末,IBM公司的市值達到了美國GDP的3%,非常扎眼。IBM知道這樣下去一定會被美國司法部以壟斷為由起訴,於是主動開放一些應用軟體市場,以便改變大家對它壟斷市場的印象。

甲骨文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它只賣軟體,而不是靠收服務費生存。企業用戶一旦購買了甲骨文的軟體,就不需要額外支付服務費了,除非用戶不會用,需要向甲骨文諮詢,才得付一些諮詢費。


甲骨文只賣軟體,不強行搭售服務,為便於用戶在它的資料庫管理系統上進行二次開發,又推出了一套開發工具—一交互式應用工具(Interactive Application Facility,IAF)。這樣就又在社會上培養了一大批基於甲骨文資料庫系統進行二次開發的程式設計師,逐漸培育起一個行業,並目形成了一個以甲骨文為核心的利益群體。


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計算機產業終於出現了軟硬體分離的格局。在這次計算機工業分工的發展浪潮中,甲骨文功不可沒。

郭士納和蓋茨,他們是整個IT時代最偉大的統帥,在他們自己主攻的領域,幾乎沒有敗績。在和這兩個IT行業奇才長達十多年的較量中,埃里森居然不僅沒有落下風,而目愈戰愈勇,並目熬到了這兩位巨人的退休,最終主導了全球資料庫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2007年,甲骨文繼續將市場份額擴大到48.6%。在此之後,雖然受到開源資料庫的挑戰,甲骨文基本上維持住了48%左右的市場份額,並且一直超過IBM、微軟和SAP三家的總和。


甲骨文最終的勝出有多種因素,尤其是埃里森個人的能力不容忽視,這一點是其他公司學不來的,但是還有其他很多經驗值得借鑑。

首先,甲骨文勝在定位和產品的推廣上。

其次,甲骨文歷來重視利潤,很少做吃力不討好的花樣文章。

最後,甲骨文的成功也離不開很多次成功的併購,同時它具有很好的消化和整合新公司的能力。


針對企業用戶做二次開發的公司經過若干年的競爭,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較大的龍頭公司,它們控制著部分企業級市場。甲骨文就是通過收購這些公司不斷獲得資料庫市場的份額。


在收購太陽後的會議中,太陽公司的高管們開始按照精心準備的投影膠片介紹自己的想法,但是,還沒有講幾分鐘,埃里森就打斷匯報,直接到白板上連比劃帶講,說我們要這麼這麼做,然後會議結束。


埃里森將SPARC伺服器和甲骨文的資料庫捆綁,去和IBM的設備競爭(較貴)。

其次,對於已經開源的Solaris作業系統,埃里森不再支持,新版本的作業系統不再開源,因為埃里森從來不做吃力不討好的傻事。對於大家認為毫無用處的MySQL,埃里森倒是找到了一個死馬當作活馬賣的辦法,用來和Google打官司,因為Google不僅是MySQL最大的用戶,而目旗下Android應用平台(Application Framework)用的是Java,卻沒有付過錢。

埃里森整合太陽公司業務最後的一步,也是最艱難的一步,就是人員的整合。甲骨文首先一次性地裁掉了一批人,但也是最後一次裁員,留下的人都安心了。就這樣,甲骨文成功地消化了太陽公司的業務和近三萬名員工。


甲骨文的興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它最早看到關係型資料庫的市場前景,並目在商業模式上優於IBM。


甲骨文公司幸運地處在了計算機行業軟硬體分工的年代,並把握潮流,真正促成軟硬體產業的分工。甲骨文提供了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而更大的貢獻在於它證明了軟體公司不僅可以靠賣軟體的使用權而獨立於硬體公司存在,並目可以比硬體公司活得更好。


《浪潮之巔》第四版,甲骨文章節的讀後感和大家分享。每個時代都有偉大的公司,讀經濟史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它們的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