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簡介

瀟灑勿忘心安 發佈 2022-05-18T00:54:02.116090+00:00

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視劇、評書小說以及明代歷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歷史人物。享年:71 歲 諡號:高皇帝。

提到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視劇、評書小說以及明代歷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歷史人物。

不但著名明史學者吳晗為其作傳,甚至毛澤東也曾親自對這部傳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種情況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是不多見的。那麼,是什麼引起了人們對朱元璋的興趣?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面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身上,豪氣和匪氣並存,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但不論如何,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存在,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個性、 太祖像傳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以及獨樹一幟的治國馭人之術.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龍天子」

貧苦身世。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似乎沒有誰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悽慘的。元朝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縣治明光鎮北趙府村)一座破舊的二郎廟中。他的父母沒有土地,是靠租種別人田地為生的佃農。他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上面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取名重八,後來改名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小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後因沒錢交學費,只好退學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裡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的兒子在這場災難中相繼去世,大嫂帶著孩子回了娘家,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卻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了,家裡一粒米都沒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因為寺中也沒有餘糧,朱元璋只做了幾十天的和尚,便被打發出門,雲遊四方。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覺寺。雲遊的幾年間,居無定所,風餐露宿,靠化緣度日,其實和討飯也差不多。然而經過這幾年雲遊的磨礪,朱元璋的視野大為開闊。人生閱歷大為豐富。

走向巔峰。

朱元璋的悲苦經歷在當時社會中有相當的典型性,元朝殘暴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無情壓榨,使得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元末紅巾軍起義。之所以稱為紅巾軍,是因為起義者頭裹紅巾。當時紅巾軍主要有劉福通、芝麻李、徐壽輝等數支隊伍,各自為戰。

朱元璋雖然身在寺廟中,但他顯然是六根未淨,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興起的農民起義浪潮中。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由於皇覺寺被毀,又有友人來信相邀,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投奔了紅巾軍的郭子興部,成了郭子興的親兵。他膽大機敏,作戰勇敢,在紅巾軍中很快就嶄露頭角,逐漸升遷。郭子興將養女馬氏嫁給了他,使他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後來,朱元璋自己拉起人馬,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加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團。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聽從謀士的意見,攻下金陵(元代稱集慶),作為穩固的根據地。他躊躇滿志地對徐達等人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當天就改集慶為應天府。

當時的形勢依然嚴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發展勢力。在以「布袋和尚」著稱的彭瑩玉戰死後,起義軍推舉徐壽輝為首領。徐壽輝被推舉只是因為相貌好,並沒有才幹,不久陳友諒控制了這支隊伍。劉福通於前一年迎韓林兒在安徽毫州建立龍鳳政權,尊韓林兒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冊封,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方國珍割據溫州、台州等處。元朝的勢力仍然強大,在起義軍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將陳友諒視為最大的威脅,因此制定了先擊陳友諒的作戰方針。陳友諒本來是個漁家子弟,身高體壯,練就一身好武藝,又略通文墨,曾在縣衙作貼書。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投奔到了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下,後來取代了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陳友諒自恃兵多將廣,直撲金陵而來。大敵當前,有人建議出降,有人提議奔露鐘山,朱元璋怒斥「主降及奔者可斬也」,軍心始安。同時,他深胡大海騷擾陳友諒的後方,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舊識的關係詐降,誘敵深入。陳友諒果然上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敗而歸,朱元璋乘勢奪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於鄱陽湖展開生死大戰。戰鬥十分激烈,長達36天,陳友諒中流矢而亡。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境自稱吳王,設百官司署,李善長、徐達為左右相國。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張士誠控制著南達紹興、北抵徐州、西距濠州、 穎州等地,這也是中國最為富度的地區,只是他庸碌無為,安逸自居,沒有更大的野心。當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他竟然無動於衷,坐視朱元璋不斷壯大,由此又可見朱元璋當年以陳友諒為勁敵而後攻張士誠的決策是正確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將,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20萬,直搗張士誠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為策應。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束手被擒,後於金陵自縊身亡。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將朱亮祖攻取台州、溫州。十一月,部將湯和下慶元(今浙江寧波),方國珍逃人海中,不久為廖永忠所敗。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月,湯和與廖永忠擒獲陳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楊璟等人攻取廣東、廣西。在平定東南之時,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將北征蒙古,山東、河南隨即而下,馮勝也攻克了潼關。在轟轟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金陵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個當初的放牛娃、小沙彌終於躍上了權力的巔峰。這裡順帶提一下,朱元璋為何選定國號為大明呢?熟讀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龍記》,在這部武俠小說中,明教與元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 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麼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係?

按照吳晗的觀點,「大明」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原稱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唐延載元年(694)傳人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的教義是二宗三際,即他們認為統治世界的明暗兩種力量,為明暗二宗;明暗兩種力量相互鬥爭,經過初際、中際、後際三個階段,為三際。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惡和欲。在初際階段,還沒有天地,明暗相互對立;中際階段,暗占據優勢地位,這時明王出世,經過鬥爭將黑暗趕走;後際階段,明暗各歸本位。明教對於那些受到壓迫和剝製的人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因為明教主張迎接明王出世,改變現狀,相信不久以後人們會過上好日子。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廣大窮困農民間進行傳教,準備武裝起義。當南京徐達基時明教的彭瑩玉,在淮西傳教,宣揚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準備。至元四年(1338),彭瑩玉和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縣)率眾五千餘人起事,雖遭鎮壓失敗,但此後各地起義不斷,而彭瑩玉也在堅持鬥爭。河北韓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領袖,廣招信徒,醞釀起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徵發農民15萬修黃河。韓山童派人預先在河道中埋下一個一隻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字樣。石人挖出後,人心不穩。韓山童認為時機成熟,聯繫劉福通等人準備起事,推舉韓山童為明王。事情泄露,韓山童被殺,其妻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脫。劉福通力戰突圍,後攻取穎州等地。各地聞風而動,接連起義,掀起了元末農民起義的高潮。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建立龍風政權。朱元璋所在的郭子興部,在郭子興死後其子郭天敘受劉福通節制,所以朱元球其實是小明王的部將。後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軍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時落水,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認為,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是承繼小明王而來,「國號大明承林兒小明號也」,據說這是劉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不是出於淮西彭瑩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屬下,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自然順理成章。而且這樣還意殊著宋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會上再也不應出現其他的明王了,這也有助於穩定人心。另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詞彙,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聖。值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不久,為防止秘密教會危害自己的統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教,包括白蓮教、彌勒教、明教等。

確立國號後,朱元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洪武元年五月,他視察開封,部署北伐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七月,元順帝北道。徐達勢如破竹,八月占領元朝國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結束,歷史進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時代。隨即徐達平定山西,次年收復院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湯和、傅友德南北夾擊四川的夏政權明玉珍,於七月平定四川 朱元璋幾次招降雲南未得於洪武十四年(1381)派博友德、藍玉、休英征討、親自製定進軍路線 平定雲南後,朱元璋留沐英世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洪武二十年(1387),他派博友德、藍玉擊敗納哈出,逐步統一了東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成功秘訣。

從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到他在金陵稱帝,用了17年的時間。在當時所處的年代,群雄競起,逐鹿中原,先後出現了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諸多政權,然而卻是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統帝業。是什麼因素讓朱元璋笑到了最後,實現了天壤之別的巨大飛躍?

首先,這要歸功於朱元璋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堅毅果決的性格魅力。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堅強剛毅的性格,雲遊僧的經歷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他投奔郭子興沒有多久,因為英勇機敏,就被提升為九夫長,並被郭子興賞識,將養女馬氏嫁給他,由此在義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當彭大、趙君用失利逃到濠州,鳩古鵲巢,矛盾加劇,郭子興被趙君用囚禁時,郭子興的部將,甚至他的兒子都躲匿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救郭子興。 正是朱元璋從前線趕回來,利用彭大和趙君用之間的矛盾,夜訪彭大,陳說利害關係,勸說彭大出兵,才將郭子興解救出來,當時他參軍剛剛六個月。這種臨危不亂、果敢機智的素質,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終成大業的重要原因。後來,不斷壯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逐漸被排擠,有時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不過,這對於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朱元璋不算什麼,他在忍耐中等待機會。不久,在強大敵人的壓迫下,郭子興不得不請朱元璋幫助他謀劃統籌。在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掌握了這支隊伍。短短3年間,朱元璋就從普通一兵播身一變成為擁兵10萬的大元帥。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虛心好學,喜歡結納儒士。他先後網羅了馮勝、陶安、劉基、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他還經常與這些人一起討論,談古論今,分析時勢,請他們幫助出謀劃策。通過與儒士的交往討論,朱元璋的個人素質得到了提升、眼界更加開闊,對他最終奪得江山有很大的幫齡。朱元璋勤奮好學,在打仗的間隙也不忘記讀書學習。這個習慣在立國後也沒有改變,特意命人在奉天門建文淵閣,收藏經史子集,設置若干名大學士、自己經常抽空去那裡,「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批閱,終日忘倦」。他特別喜歡讀史書,尤其留意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時常引以為戒。經過多年的自學,朱元球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太祖高皇帝在軍中喜閱經史,操筆成文,雄渾如玄化自然」。朱元璋對此也頗為自詡,「我起草野,未嘗師授,然讀書成文,渙然理順,豈非天生耶?」天生恐怕未必,不過與他的後天努力是分不開的。在讀《尚書》時,他發現各家注釋不同,特意命宿儒訂正,著有《御注洪範》,這可以算作是他的學術成果。

其次,朱元璋善於網羅人才,在他身邊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為他奪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勳。他手下的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等人都是他的同鄉、對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朱元璋注重「文武相資」,認為開創帝業好似構築大廈,武臣似「斧斤」,剪伐砍削;文臣如「黝堊(yuè)」,藻繪粉飾,二者偏廢則難以有成。因此,他很重視招攬儒士,聽取他們的建議。正是在陶安、馮勝的建議下,朱元璋攻取金酸,東征西討,成就帝王之業。攻取微州後,他親自上門拜訪朱升,得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並堅決加以執行,因此能夠在群雄先後稱帝時韜光養晦,保全實力,逐步發展壯大。

還有,朱元璋的夫人馬氏,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腳馬皇后,是他完成帝業的堅強後盾和賢內助。馬皇后是安徽宿縣人。她的父親和郭子興友善,臨死前將她託付給郭子興,收為義女,郭子興將她許配給了朱元璋。後來郭子興聽信讒言,猜忌朱元境,將他關押起來,給巧當年收成不好,朱元璋時常挨餓。為此馬氏曾偷偷將滾熱的燒餅藏在衣服內給他送去,結果燙傷了皮肉,可謂是患難夫妻見真情。她在二人中間調和,終使嫌隙得釋。連年激戰之時,馬氏帶領將士的妻子制軍鞋戰袍,鼓舞士氣。當陳友諒率軍猛撲而來的時候,她又將後宮的財物捐獻出來,獎賞前方作戰的將士。朱元璋後來殺戮漸重,無人敢勸,馬皇后時而勸諫,因此很多人得以保全。有人傳言參軍郭景祥的兒子想要殺父,朱元璋要殺掉他馬皇后勸說道:「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後。」這樣朱元璋才沒有下旨,後來經調查,果然是冤枉。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馬皇后病重,自知 難以治癒,對朱元璋說:「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乎?」擔心朱元璋遷怒於醫生,竟然執意不許太醫治療。當月,馬皇后就去世了,年僅51歲。朱元璋對於馬皇后的去世,非常悲痛,久久不能釋懷,從此再也沒有立後。朱元璋的晚年生活十分孤寂,脾氣很大,盛怒之下再也無人敢勸。假設馬皇后能多陪伴他一段時間,朱元璋也許就不會殺戮過重。

大權獨攬:歷史上少有的強勢皇帝

朱元璋起自布衣,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使他比較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正是由於權威下移,君主為臣下所象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堅決貫徹。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政治體制、確保不會出現主荒臣專的局面

改革政治體制。在明代以前,歷朝大體上沿用秦始皇所創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框架,只是相權的形式和職權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漢唐舊制,直接承襲元朝舊制,在中央設三大府:中書省,下統六部,職掌行政事務;大都督府,統管軍事;御史台、職掌監察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總管地方事務。但朱元璋對此很不滿意,他親自設計、制定了幾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對以往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和創新。他首先從地方機構改革著手。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銷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統攝,向中央負責。全國分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 太祖像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設雲南布政使司。

而朱元璋更為關心的是中央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他藉口胡惟庸謀反,趁機宣布撤銷中書省,不設丞相,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匯報。「罷宰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朱元璋唯恐後世子孫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訓》中明文規定不許變亂舊章:「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活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幼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同時將掌管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分領所屬都司衛所部隊,但無權調兵。

朱元璋進行上述變革和調整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君權,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權,他對地方行省、中書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變革莫不如是。朱元球罷丞相,是對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不設丞相,六部直接將全國政務奏請皇帝裁決,實際上是皇帝兼行相權。皇帝不得不處理更多的政務,據說朱元珠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處理400多件政事,相當辛苦。由此,專制主義皇權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他也成為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帝之一。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明代中後期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朽,甚至數十年不上朝。

設立特務組織。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強了對大臣的監視。開始時,他派遣一些檢校、金事等人暗中偵查大臣的舉動,也沒有逮捕和審訊的權力。當時最著名的特務是高見賢、夏煤、楊憲和凌說,專門刺探別人的陰事,「四人以伺察搏擊為事」,「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闖之事,無不奏聞」「惟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大臣對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無二,要他們知道恐懼,防止他們營私舞弊、結黨亂政。事無巨細,家長里短,都被朱元障探知。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可以看出當時的恐怖情景。錢宰被征編孟子節文》,罷朝回家做了一首詩:

四鼓冬冬起著衣

午門朝見尚嫌遲。

何時得遂田園樂,

睡到人間飯熟時。」

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告訴他昨天詩作得不錯,只是並沒有嫌」他遲,不如改成「憂」字更好些。

錢宰聽後大驚失色,嚇得直磕頭謝罪。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所以大臣們都提心弔膽,就連李善長、徐達這樣的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為了加強監視,特別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成為他實行特務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務政治。錦衣衛隸屬於皇帝的親軍體系,長官為指揮使,下領官校。官為千戶、百戶,校為校尉力士,因穿橘紅色服裝,騎馬,故又稱「緹(tí)騎」。明初「緹騎」只有數百人,明中後期達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下設鎮撫司,有監獄和法庭,成為「詔獄」,直屬於皇帝,權力很大。錦衣衛職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所斷治,所誅殺為多」。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為明代後來的皇帝做了一個惡劣的開端。

水樂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憲宗設西廠,由汪直統領。正德初年,權鬧劉瑾奏設內行廠,自領之,職權更廣,雖錦衣衛、東廠、西廠亦在偵緝範圍之內。正德五年(1510),隨劉瑾被誅而內行廠廢止。終明一朝,西廠、內行廠存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維護皇權的重要手段,但更多的時候是被專權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所利用,成為打擊報復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慘死其中。

朱元境所進行的這些制度更張,儘管後世或臧或否,評價不但基本實現了他的初衷,也算稱心如意。只是有一件事,卻困擾了他近30年,遲遲無法解決。

陷入定都困擾。朱元璋登基稱帝前後,對於國都的確定幾經周折。最初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後,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然而這裡土地貧瘠,民生艱苦,而且接近元朝的軍事力量,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壯大。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成就不世之偉業,必須另擇一個既有經濟保障又地形險要的根據地,這樣金陵就進入了朱元璋的視野。金陵,北有長江天塹,為形勝之地,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為都城。馮國用首先向朱元璋建議攻取金陵,「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議先取金陵,據形勢以臨四方。葉兌也上書請求定都金陵,然後就可以拓地江廣,進軍兩淮,北征蒙古,退軍又可以據長江以自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聽取謀士的意見,攻取金陵,改稱應天府,修建宮殿,以此為爭奪霸業的基礎。此後十餘年間,朱元璋南征北戰、四出征討,將江南群雄依次消滅。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然而朱元璋只是暫時肯定了應天作為京師的地位,並沒有正式確立國都。作為自己成就霸業的地方,朱元璋為何不肯確立應天為國都呢?首先,朱元璋覺得以應天為國都的歷朝都是氣數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認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而且應天偏處江左,在位置上作為國都不是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許多人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視,於四月親自前去實地考察。他認為汴梁雖然位置適中,但是無險可守,四面受敵,論形勢不如應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詔,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朱元璋既然對汴梁不甚滿意,為何又要定為北京呢?原來他考慮到汴梁是宋朝的舊都,北上征討元朝時可以喚起北方民眾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號召力;而且當時西北未定,需要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

雖然確定了應天、汴梁的兩京制度,但是朱元璋並沒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還在尋找更加合適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陝西。在這種情況下,定都之議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議國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見,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後,提出了以臨濠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臨壕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建中都,何如?」臨濠在元朝時稱為濠州,洪武七年改稱鳳陽,是朱元璋的家鄉,群臣豈敢有異議?這樣,明初就形成了南北兩京、中都並存的情況。從九月開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制在臨濠營建中都。他之所以決定以臨濠為中都,甚至一度想遷都臨濠,除了這裡是他的家鄉,還與優待淮西功臣集團有關。眾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淮人多隨同他東征西討,立下功勞,成為開國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長、徐達和功臣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陸仲 亨、曹震、張翼、陳桓、謝成、李新、何福、張龍、張赫、胡泉、陳德、王志、唐勝宗等人,其中湯和與周德興還是朱元璋同村夥伴。能夠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當然是他們所願意的。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視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時中都修建達6年之久,已經頗具規模。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與淮西功臣集團矛盾日益加劇。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違法亂紀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結黨謀取私利,與朱元璋加強皇權背道而馳。他擔心在淮西功臣集團的老家建都,會更加助長他們勢力的影脹。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定都問題才算告一段落。

其實,朱元璋對南京一直不是很滿意,遷都的想法從來沒有打消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力量。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朱標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不料世事無常,太子朱標於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問題了。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祭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聽起來真是異常的淒涼,也能感覺到國都問題一直令朱元璋不能釋懷。

朱元璋這樣費盡苦心地更張制度,反覆斟酌定都問題,無非是因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傳之久遠。因此,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對其統治和權力構成威脅,甚至那些被他認為會對其子孫的統治構成威脅的人,他都會毫不手軟,必欲除之而後快。

屢興大獄:濫殺功臣和剛猛治國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趙翼的這種評價雖有過激之處,卻指出了朱元璋濫殺的事實。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興起了幾個大案,殺了許多人。

胡藍案。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塗節、商嵩告發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舊元,意欲謀反。朱元璋命羽林軍將胡抓捕,審問得實,碟於市,牽連被殺達3萬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朱元璋又將當時已經77歲的李善長賜死,並誅殺其家。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靖寧侯葉升因牽連於此案亦被殺。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興藍玉案。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1.5萬人。有人認為藍玉案與燕王朱棣有著關聯。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燕王為竊取儲君之位,伺機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態下製造了藍玉黨案。

胡藍案使得大明的開國功臣被屠戮殆盡。

朱元璋和功臣的關係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等6人為公爵,另外28人為侯爵,並賜給大量土地,同時頒有鐵券,如果本人或子孫犯罪,可以免死數次。朱元璋還使皇室與功臣聯姻,如郭英之妹為朱元璋寧妃,馮勝、藍玉、徐達之女皆為王妃。李善長、傅友德、胡海、張龍等勛貴之子皆尚公主,與他結成了兒女親家。朱元璋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確保功臣忠心,鞏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傳祚無窮。

然而沒過幾年,這段短暫而甜美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結束。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頒布《鐵榜文》,對文武功臣嚴加戒飭,嚴厲指責他們違法亂紀的行徑。這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對驕傲放縱的功臣的一種警告,也是他們關係緊張的一個信號。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製作《資世通訓》,洪武十三年(1380)製作《臣戒錄》,警告大臣們如果對天子不忠、逾越禮制,將受到嚴懲。這些功臣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朱元璋已經將屠刀舉起。廖永忠是最早被殺的功臣。廖永忠在很多戰鬥中立有功勳,特別是在鄱陽湖之戰中殊死戰鬥,建國後被封為德慶侯。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以其私自穿著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逾制為由將其殺死。其實這只是藉口,真正導致廖永忠丟失性命的原因在於一個政治隱秘,當年正是他執行了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任務。在他之後,朱亮祖、李文忠、徐達先後死於非命。通常而言,開國皇帝與功臣之間產生矛盾不乏先例,關鍵是皇帝如何化解這種矛盾。漢代的劉邦心存猜忌,大殺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氣量宏大,處理較為妥當;宋太祖趙匡胤則採取了另外一種模式,即「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權。朱元璋的情況與劉邦有些相似,卻又不同。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鄉,甚至湯和與周德興還是他的同村,是幼時遊戲的玩伴。正是這些人在戰鬥中出生人死,東征西討,為朱元璋奪得天下。待到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後,他們之間卻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這些功臣心裡也許難以及時適應這種改變,而朱元璋卻是一個多有顧忌的君主,矛盾於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開殺戒,史家通常認為是他為繼位者掃清障礙,永保大明江山。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他大開殺戒不以為然,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面前,讓太子朱標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於是朱元璋就對自己大殺文武功臣進行解釋:「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就是說,我殺人就是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可是,他在為子孫掃除障礙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後來,他的孫子建文帝銳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難」,奪取天下。假使當時藍玉等能征慣戰的開國功臣還在,朱棣未必敢興兵,建文帝也不用「殉國」了。朱元璋不僅屠戮功臣,也注意嚴肅整頓吏治。這與他來自底層,看到元朝因吏治腐敗導致滅亡的教訓有關。他在明初實行以猛治國的政策,認為亂世須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況很嚴重,遭到懲處的官吏很多。

空印案。按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縣都要派遭官吏到戶部報告地方財務情況,戶部審核清楚才算了結。戶部的審核很嚴格,錢穀數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冊填報。重新造冊不算困難,主要是帳冊上要有地方衙門的印信才行,而從中央到地方重新蓋印往返要很長時間,因此地方官員習慣帶些備用的空白文冊,一旦遇到駁回的情況,只須重新填寫而不必往返了。這種做法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戶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認,沒有人去追究。再說,這種文冊蓋的是騎縫印,也不能用作他圖,沒有什麼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發現這種情況,非常震怒,認為是故意欺騙他,下令將各地衙門長官主印的一律處死,佐貳官杖一百充軍邊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他是當時人公認的好官。

郭桓案。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人告發戶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盜官糧。朱元璋十分重視,將他們全部逮捕。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牽連在內。最後追贓糧700萬石,郭桓等數百人被處死,各地布政使官員入獄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因此破產者不計其數。

不難發現,朱元璋所處置的大多數都是官吏,而對小民則很信任,甚至親自接見糧長,被賞識的馬上授予官職。這又體現出了朱元璋自身的小農情結。從洪武十 八 年(1385)開始,朱元璋親自製定、頒布《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其內容主要是懲治貪官污吏、地方豪強以及侵擾百姓等問題。四編大誥共236條,其中懲治貪官污吏的竟達150條之多,而且極其嚴厲,共羅列有凌遲、梟首、夷族等懲罰,其嚴酷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由於朱元璋採取的一系列懲貪倡廉的有力措施,

明初的吏治改變了元末「賂遺權要」、「蠹政厲民」的腐敗風氣,日趨清明。他實行「以猛治國」的政策,雖然殺戮過重,但確實整飭了吏治,同時強化了中央集權,從而為明朝前期的繁榮鋪平了道路。

朱元璋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元璋

出生: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

卒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

屬相:龍

享年:71 歲 諡號:高皇帝

廟號:大祖 陳寢:孝陵

父親:朱世珍(又名朱五四)

母親:陳氏

初婚:25歲 配偶:馬皇后

子女:26子,16女

繼承人:朱允炆

最得意:開創大明基業

最失意:太子朱標早逝

最不幸:幼年經歷悲慘

最痛心:馬皇后病逝

最擅長:剛猛治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