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系軍閥發展史(一)

一知半解聊歷史 發佈 2022-05-18T01:58:35.178494+00:00

1916年袁世凱死後,由北洋軍閥分裂而成。因首領馮國璋是直隸人,故稱直系。馮國璋,字華南,直隸河間人。

直系是北洋軍閥的主要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凱死後,由北洋軍閥分裂而成。因首領馮國璋是直隸(今河北)人,故稱直系。

馮國璋,字華南,直隸河間人。1859年生於一個農家。1884年到天津大沽口投淮軍當兵。1885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1890年畢業後,留學堂充任教官。不久投聶士成幕,很受聶士成青睞,後被推薦給中國駐日本公使裕庚做軍事隨員。在日本期間,馮國璋結識了一批日本軍界人士,並留心考察近代軍制和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


1896年,馮國璋回國後,將他所編的兵書呈送聶士成,聶士成轉交給了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袁世凱當時正在尋訪軍事人材,見到這幾冊兵書,如獲至寶,大加讚賞說:「軍界之學子無逾公者」,很快將其羅致門下。馮國璋到小站後,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幹,幫助袁世凱編定新軍兵法操典,很快成為袁世凱的心腹愛將,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後來亦稱「王龍」、「段虎」、「馮狗」。皆因王士珍在政治舞台上時隱時現,似龍見首不見尾;段祺瑞暴躁如虎;馮國璋狗頭狗腦,聰明善變。自投袁世凱後,馮國璋歷任新建陸軍督練營務處總辦、軍政司教練處總辦、中央練兵處軍學司司長、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督辦、軍咨使等。馮國璋也不忘袁世凱的提攜之恩,當袁世凱在1908年被放逐回籍後,馮國璋不時前往探望,並常與他保持聯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為撲滅起義,清廷派蔭昌統率北洋兩軍南下鎮壓,其中蔭昌親率第一軍,第二軍則由馮國璋督率。馮國璋在受命的當天,便秘密跑到彰德拜見袁世凱,請示機宜,袁世凱授以「慢慢走,等著瞧」的秘訣。北洋軍早已養成了「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的心理,再加上馮國璋從中作梗,部隊走走停停,令朝廷驚慌失措,不得已下令召回蔭昌,派袁世凱為欽差大臣,以馮國璋為第一軍軍統,擔任前方作戰任務,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為後方接應。

袁世凱出山後,馮國璋便率軍猛攻漢口,用重炮轟擊人煙稠密的市區,革命軍被迫退出漢口。占領漢口後,馮國璋擊退了黃興所組織的反攻,不久又攻克了漢陽。馮國璋因軍功被朝廷授予二等男爵。袁世凱在軍事上占上風之後,便命令停止進攻,開始私下與革命軍進行談判,在清政府與革命軍之間謀取私利。此外,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清政府,袁世凱這時即調馮國璋回京,接替載濤任禁衛軍統領。在辛亥革命中,馮國璋為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當上臨時大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謀刺宋教仁,解散國會。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在江西、安徽、南京、上海等地首先起事。馮國璋再次被袁世凱委以重任,出任江淮宣撫使兼第二軍軍長,督率第四、第五兩師各一部及雷震春、倪嗣沖部,會同辮帥張勳沿津浦路南下,很快攻占徐州、蚌埠,再合攻南京。攻下南京後,北洋軍進行了殘酷的洗劫。馮國璋鎮壓二次革命立了大功,晉升陸軍上將,出任直隸總督,江蘇都督由張勳出任。由於張勳不屬袁世凱親信,袁世凱不放心他占據江蘇這塊東南重地,於是,以張勳在南京縱兵燒殺搶掠引起外交壓力為由,改張勳為長江巡閱使,馮國璋為江蘇都督,這使得馮國璋不僅有了實力,也有了塊富庶之區作為自己的地盤。

不久,袁世凱為抑制北洋將領私人勢力的擴大,加強中央集權和個人對全國局面的控制,陸續拋出廢省改道、裁撤都督、設立將軍府等方案。馮國璋作為地方實力派,正想擴展自己的地盤,當然聯絡其他北洋將領暗地抵制和反對,從而與袁世凱的關係出現了裂痕。不過,袁世凱對馮國璋還是盡力籠絡,當馮國璋原配夫人新故,袁世凱便撮合婚姻,把自己的家庭女教師周道如介紹給他做夫人,並派自己的第三妾金氏送親到南京與馮國璋完婚。

其後,袁世凱積極推行帝制,但又不便自己出面,對馮國璋這樣的手下大將也不說真話,使馮國璋極為惱怒,因此,拒絕參加「擁戴」活動。但這樣一來,袁、馮之間的裂痕更加擴大。袁世凱稱帝後,即下令調馮國璋入京做參謀總長。馮國璋知道這是袁世凱的調虎離山計,裝病而不拒不赴任。1915年底,護國軍興,雲南、廣西等省宣布獨立,馮國璋知道袁世凱氣數將盡,暗中與各省北洋軍人頻繁聯繫,造成在袁世凱與護國軍之外的第三種勢力,將來準備出來收拾殘局。馮國璋暗中支持四川將軍陳宦獨立。接著,馮國璋聯絡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湖南將軍湯薌銘,聯名密電各省將軍,共同壓迫袁世凱取消帝制,懲辦禍首。這就是「五將軍密電」。直隸將軍朱家寶得此密電,急忙告知袁世凱。袁世凱驚得如五雷轟頂,幾乎暈倒,絕望地說:「完了,一切都完了。」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但仍當大總統。馮國璋知道袁世凱遲早要倒台,宜採取窮追猛打的策略,4月16日通電勸袁世凱退位,震動了北洋集團,不少軍閥紛紛效仿。6月6日,袁世凱終於在四面聲討之中死去。後人作了副對聯:「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陳樹藩、陳宦及湯薌銘的反叛固然令老袁氣憤,其實馮國璋更是他主要的送命人。

袁世凱死後,國務總理段祺瑞取代了袁世凱北洋集團首腦的地位。為了緩和南方護國軍的態度及堵住馮國璋等北洋將領的進路,便「擁戴」副總統黎元洪為總統,以責任內閣制的名義造成其國務總理的獨裁地位。

為了對抗段祺瑞的專制,國會中反段的議員孫洪伊等人便提出「以馮制段」的策略,推舉馮國璋為副總統以牽制段祺瑞。馮國璋想到能當副總統,也是一件美事。於是,在1916年10月30日就任此職。不過,馮國璋也深知段祺瑞的打算,想讓他入京當個沒有兵權的副總統,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地盤。因此,他頂著副總統的頭銜,卻依然留在南京。

其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愈演愈烈,馮國璋靜觀局勢,似乎持中立態度。府院之爭,最後導致張勳入京,黎元洪倒台,段祺瑞以討伐張勳復闢為名,「再造共和」,重登國務總理的地位,馮國璋也被推上大總統的寶座。馮國璋深知段祺瑞的粗暴奸詐,對是否就任總統猶豫不決。他的手下也意見分歧。女婿陳之驥等持反對態度,認為馮國璋不能離開自己的軍隊和經營多年的長江地盤,到北京做空頭大總統。參謀長景雲等則認為,當下中央無主,元首虛懸,正是馮國璋執掌中樞,擴大權勢的大好時機。曹錕、李純等直系將領也紛紛通電擁護。於是,馮國璋以李純接任江蘇督軍,陳光遠為江西督軍,安排好一切以後,離開南京。1917年8月4日,馮國璋正式代理大總統,成為中華民國第四位總統。

馮國璋就任總統以後,以直系首領的身份與國務總理、皖系首領段祺瑞進行了一番激烈的爭鬥,終於在1918年10月被皖系軍閥操縱的安福國會逼迫下台。有關這一段歷史,在上幾篇皖系軍閥中已經談過,這裡就無須贅述。

馮國璋下野後,回到河間隱居,經營他的家業,所謂家業,主要是他在野時專設的由他直接控制的第十五、十六兩師糧餉局,是他的斂財機關。此外,他還投資開灤煤礦、中華匯業銀行等。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因肺病死於北京帽兒胡同寓所,享年60歲。馮國璋死後,段祺瑞親往弔喪,放聲大哭,哀傷不已,馮國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馮國璋死後,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的代表人物。這裡先說曹錕其人。

曹錕,字仲珊,1862年生於直隸天津一個小業主之家。幼年曾入私塾,粗通文字,好習武。十六歲後,以販布為生。二十歲時,投淮軍當兵。不久,被選送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畢業後,入宋慶的毅軍當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憑著他的善於投機鑽營,很快搏得袁世凱的歡心,成為「北洋三傑」之外的第四號人物,歷任幫帶、管帶、統領、統制、總兵等。


1912年2月,袁世凱竊取了臨時大總統職,南京臨時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衛等到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就職。曹錕當時任北洋第三師師長,在袁世凱的操縱下,於2月29日在北京縱兵譁變,焚掠內外城,為袁世凱製作拒絕南下的藉口。1914年4月,曹錕被袁世凱任命為長江上游警備司令,率第三師進駐岳州,監視南方革命勢力。1915年,曹錕投袁世凱所好,擁護他稱帝。1916年1月,曹錕又受命率軍入川,與護國軍交戰。袁世凱死後,曹錕被調任直隸督軍,駐守保定。

曹錕是直系重要頭目之一,但他在當時直皖兩派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常以兩面敷衍的手法求得自保。他與皖系段祺瑞保持良好關係,段祺瑞以權利誘惑他,他便附和段;馮國璋以直繫結合為號召,他又附合馮。曹錕的官癮大野心大,當時馮國璋任代理大總統,副總統一職虛懸,曹錕夢寐以求想當個副總統,段祺瑞、徐樹錚便以「副總統」一職作為釣餌,爭取了曹錕加入主戰派的行列,並成為主戰派督軍團的盟主。1918年2月親領大軍南下入湘,3月攻陷岳州,4月占領衡陽。可是,段祺瑞並沒有兌現「副總統」之約,反而連他親手搶下的地盤湖南也讓給張敬堯。曹錕一怒之下回到天津。6月,督軍團在天津開會,曹錕本擬策動議和,但徐樹錚向他百般解釋,「副總統」之約一定會兌現。曹錕覺得尚有希望,又繼續主戰,但和徐樹錚討價還價。徐主張先南下作戰,立功後送副總統之座;曹錕堅持先定下副總統歸自己,再去南征,雙方爭持不下。8、9月間,曹錕部將吳佩孚在湖南前線通電攻擊段祺瑞內閣及其武力統一政策,曹錕亦暗中支持。面對這種局勢,段祺瑞也只得決定讓曹錕出任副總統,指使安福國會開會薦舉。但是,國會中的交通系、研究系一百多名議員在徐世昌的策動下,以「虛副總統一席以待南方領袖」為由,反對選曹錕為副總統,拒不出席會議。結果,折騰了一番。終因法定人數不夠而「流會」收場。曹錕白做了一場「副總統」美夢。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曹錕與吳佩孚一北一南互相呼應配合,準備與皖系決一雌雄。同時,積極拉攏奉系張作霖,共同對付段祺瑞。於是,直、皖軍閥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終於在1920年7月14日我爆發了直皖戰爭。戰爭只進行了4天,以直系大獲全勝而告終(直皖戰爭的起因及經過詳見第二章第四節)。

直皖戰爭之後,段祺瑞因戰敗而通電辭職。曹錕和張作霖舉行天津會議,商量組閣一事。曹錕本意推薦王士珍,但為了鞏固同張作霖的關係,最終同意了張作霖請出其兒女親家靳雲鵬組閣的建議。於是,靳內閣於8月11日組成。8月14日,曹錕、張作霖兩位大帥乘坐專列進京,受到徐世昌等以帝王之禮的迎接。

曹錕、張作霖為共同壟斷北京政府,達成了分贓協議。曹錕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吳佩孚為副使;張作霖晉授為鎮威上將軍。雙方各向北京政府索要軍費一千萬元後,於9月4日離京返天津。到天津後,由張景惠、靳雲鵬撮合,曹錕將七歲之女曹士英許給張作霖八歲之子張學思(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曹、張兩人又成了兒女親家。

但是,曹、張兩人的合作以及直、奉兩派的聯合,只是極其短暫的。直系要保住已得利益並繼續搶占地盤,奉係為擴大勢力範圍而不斷向關內發展,雙方很快形成了尖銳的衝突。靳雲鵬內閣上台後,完全受直、奉兩系的控制,任何一件國事均需取得直奉雙方的同意。靳雲鵬為了統一步驟,調處直奉矛盾,邀請張作霖、曹錕、王占元到天津開會,時稱天津四巨頭會議,也稱巡閱使會議。會議從1921年4月下旬開至5月下旬,就財政、內閣、裁兵等問題進行了了激烈的討論和爭吵。雙方雖有所妥協,各有收穫,但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反使直奉矛盾更加尖銳激化,最後不歡而散。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靳內閣支撐了數月之後,不得不在12月17日宣布辭職。12月24日,張作霖薦舉親日派梁士詒當了國務總理。梁士詒上台後,幹了一系列親日賣國勾當,引起全國各界不滿。直系的吳佩孚也趁機大肆攻擊梁內閣,矛頭實則指向了張作霖。張作霖則揚言,如果吳佩孚再反對梁內閣,即以「反抗元首」和「軍人干政」的罪名加以討伐。直奉戰爭一觸即發。

在這緊急的情況下,徐世昌要求直奉兩系推薦一個雙方可以同意的內閣總理,張作霖表示「擁護元首,應由元首主持」,吳佩孚則表示「軍人不干政」。1922年4月初,徐世昌任命周自齊署理內閣總理,不料遭到奉系的反對。4月10日開始,奉軍相繼開進關內,以軍糧城為本營,從軍糧城、馬廠、靜海一直開至德州附近。奉軍號稱鎮威軍,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孫烈臣為副司令,設總部於山海關,後分兩路出擊。

對奉軍的進逼,曹錕電令直軍不作抵抗,引起了直軍將領一致不滿。吳佩孚不顧曹錕指令,積極調兵準備應戰。最後,曹錕只好任吳佩孚為總司令,以保定為大本營,分頭抵禦。

4月29日,張作霖下總攻擊令,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這次戰爭,東路在天津浦路馬廠一帶,西路在京漢路的長辛店一帶。最激烈的戰鬥是在長辛店和琉璃河之間進行,兩軍屢進屢退,互有傷亡,不分勝負。戰至5月3日,吳佩孚轉守為攻,以一部作正面鉗制,另以主力繞到奉軍背後,直撲蘆溝橋,使西路奉軍腹背受敵。5月5日,西路奉軍張景惠部第十六師師長鄒芬倒戈,當日長辛店就被直軍占領,奉軍大敗退至北京。奉軍東路聞長辛店失守,軍心大亂,鬥志消失 ,紛紛潰退。張作霖被迫下令退卻,後經天津、灤州率殘部出關。奉軍戰敗後,大總統徐世昌應直系要求,下令免除張作霖所任各職聽候查辦。張作霖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於5月12日宣布獨立。19日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繼續整軍備戰,以圖反攻。6月17日,雙方在英國的干預下進行停戰議和,直軍全權代表王承斌、楊清臣,奉軍全權代表孫烈臣、張學良,在秦皇島海面英國克爾笛號軍艦上簽訂了停戰條約,以山海關為兩軍界線。第一次直奉戰爭以直系軍閥大獲全勝而告終,直系軍閥從此完全控制了北京的中央政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