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軍意圖進攻中國平漢鐵路南段、粵漢鐵路中段等鐵路沿線。日寇想打通大陸的交通線,摧毀中國西南地區的中美空軍基地,他們將這場行動稱為「一線作戰」。
5月,日軍徵調了8個師團、4個獨立旅團共20餘萬兵力,開始對湖南發起進攻。國民黨第四軍張德能是長沙的守軍,由於雙方兵力懸殊,長沙6月淪陷。
日軍沿湘江東岸突進,不日到達了衡陽近郊,他們繼續南進,想牽制住衡陽之外的中國軍隊,讓衡陽守軍成為孤立無援的孤軍。此時鎮守衡陽的中國軍隊正是國民黨第9戰區第27集團軍第10軍,軍長為方先覺。
方先覺手中只有1.5萬左右的兵力,他率領戰士們抵抗了20萬日軍的3次總攻。戰至最後,第10軍傷員已有6000多名,已經無法隨軍行動。
方先覺率領第10軍守衛衡陽城已有47個晝夜,在敵我實力懸殊的境況下,中國守軍戰至最後一刻,陣地全毀,傷亡慘重,他們已經無力再戰。方先覺與各師長決定背水一戰,向統帥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
「今晨,日軍從北門攻入,我方再也沒有兵力可以阻擊。我等誓死守衛國家,不負軍座的看重與提拔,此電恐怕是我們發出去的最後一封電報,望來生再見!」
8月8日,衡陽正式淪陷。在日本的戰史上,他們稱衡陽之戰是一場「苦難的戰役」,犧牲之大,令人驚駭。
日軍扣下方先覺後,處處禮遇,千方百計拉攏他。方先覺只向日軍提出了三個要求:
一、保證第10軍的官兵安全,讓他們休息;
二、厚葬陣亡的官兵,救治傷患;
三、我軍守城的官兵絕不離開衡陽城。
在方先覺的堅持下,2000餘受難官兵和7000多傷患倖免於日軍的屠殺,方先覺也戴上了一頂「漢奸」的帽子。
國民黨當局立即展開了救援,蔣介石動用了軍統特務。11月,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方先覺在軍統特務的接應下成功脫險,輾轉來到了重慶。方先覺心中惶恐不安,他認為自己既未成功,又未成仁,羞愧難當。方先覺心有愧疚,自認為未競全功,惟欠一死。
蔣介石與方先覺見面,悲喜交加,蔣介石曾經在幾日中記載:「有隔世重逢之感!」一句「隔世重逢」,對應上了方先覺最後一封電報中的最後一句「來生再見」。
方先覺回歸時,是一名抗日英雄。
1944年,方先覺走投無路向日本人「投降」,脫險後被世人稱為英雄。有人肯定要問了:「你們就那麼相信方先覺?在抗日戰場上投降,這難道不是貪生怕死?」
方先覺脫險後,的確有一些非黑即白的人,批評方先覺。但方先覺的抗日功績是國共兩黨認可的,衡陽戰役的艱辛,常人難以想像,蔣介石估計7天後,第10軍就會全軍覆滅,可方先覺卻帶領部隊足足守了47天。
方先覺「投降」日本人,仍被稱為抗日英雄,並不是沒有道理,這與他的人格魅力和抗日功績分不開。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利用方先覺「投降」一事大做文章。
被黃埔軍校開除學籍
1905年,方先覺出生於江蘇省蕭縣方家寨一戶鄉紳世家,家中有5個兄弟,他排行老三。方先覺的父親是清末秀才,家中十分重視教育,因此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方先覺幼時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智力,入私塾啟蒙,他常常會得到先生的讚揚。1917年,方先覺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蕭縣第四高等小學,三年後進入了徐州中學。方先覺立志救國,他認為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國家不興,乃國家法律不完善,方先覺選擇法律專業。
1924年,方先覺在上海政法大學中接觸到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萌生出了革命的思想。恰逢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王仲廉來到上海秘密招生,方先覺打聽到消息後,躍躍欲試,決定投筆從戎。
1925年,方先覺順利地通過了考試,成為了黃埔軍校第3期入伍生總隊第1營的一名入伍生。
11月,方先覺在軍校吃飯時發現,學生餐飲質量出現了變化,相比之前下降了不少。方先覺和同學們秘密調查,發現原來是軍校軍需處一名軍官將學生們的伙食費貪污了。
方先覺來到黃埔軍校參軍目的就是為了報國,出了這件事,方先覺認為軍需處的官員「敗壞」了黃埔軍校的名聲和風氣,想到這裡,就氣不打一處來。方先覺立即動員同學,打算給這名官員一個教訓。
方先覺作為帶頭人,帶著幾名同學在小路上,將軍需官員攔住拖進小巷子裡暴打了一頓,出言警告,警告他不可貪污。軍需官員被打得鼻青臉腫,連滾帶爬逃走了。人是上午打的,下午方先覺就被叫去了辦公室。
校方嚴厲批評了方先覺以下犯上的行為,方先覺辯解道:「事出有因,軍需處的人德不配位,貪污學生們的伙食費。」校方給出的回應是:「長官縱然有不對,帶人滋事也是莽夫行徑,不是解決辦法。」
最後,校方開除了方先覺的學籍,其他參與者留校觀察,暫時保留學籍。此時,方先覺離畢業就差一個月,一時衝動盲目行事讓他失去了學籍。一年的寒窗苦讀,全都打了「水漂」。
這放在誰身上都接受不了,但方先覺並沒有因此垂頭喪氣。即使沒有學籍,他也決心要在軍中干出一番事業來。
戰場上的英雄
1926年2月,方先覺被派到了何應欽的部隊,在衛立煌手下擔任排長,軍銜為少尉。方先覺在北伐戰爭中,一鳴驚人,屢立戰功。
1927年,部隊駐守滬寧一帶。兩年後,方先覺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周蘊華。周蘊華小姐是上海浦東人,兩人相識後一見鍾情。周蘊華的父親在上海開米廠,家境殷實。周蘊華出生於1912年,比方先覺小7歲,生得美麗動人。
方先覺身高1.84米,身材魁梧,樣貌英俊瀟灑。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只是兩人言語舉止發於情,止於禮。
一次,方先覺與周蘊華相約在上海一處公園遊玩,兩人在划船游湖,方先覺終於將心跡吐露,帶著開玩笑的口吻說道:「我想要永遠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不答應嫁給我,這一生也沒有什麼意思,我跳河算了。」
周蘊華被逗笑了,氣氛十分輕鬆。方先覺著急道:「我沒有開玩笑,我對你是真心的,你不信我現在就跳。」方先覺說罷,就起身,周蘊華一把抓住他,同意了方先覺的求婚。
這一年,17歲的周蘊華嫁給了方先覺,隨軍奔波,相夫教子。
1931年,方先覺時任中校團副,帶領部隊參加了淞滬會戰。次年3月,日寇侵犯察哈爾,方先覺奉命北上增援,參加了著名的古北口戰役。每次與日軍作戰,方先覺都奮不顧身,視死如歸。
在1937年至1941年這段時間,方先覺先後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方先覺戰功赫赫,從團長一路升遷到了旅長、師長,軍銜少將。
1941年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方先覺身陷囹圄,形勢危急。方先覺認為自己難逃一死,給妻子周蘊華留下一封遺書,托人送到妻子手中。送信的人找不到周蘊華,就把信寄給了長沙的一家報社。
1942年,《長沙日報》將這封遺書刊登在了頭版,上面寫道:
「蘊華吾妻,我奉命守住長沙,任務重大。長沙的存亡關係到了中國抗日戰局的成敗。如今我身臨絕境,唯有以身殉國。假如我身死,政府會關照你們。你一定要教導孩子們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繼承我的遺志,報效國家。我在地下得知,含笑九泉。還希望我的妻子不要過於悲傷。」
3月,方先覺升任為第10軍軍長,他成為了在黃埔軍校同一批學生中最早成為軍長的人。方先覺遇戰,指揮得當,頭腦清晰,骨子裡更是有一種不懼生死的勇氣。
這一年冬天,方先覺帶領第10軍參加了常德會戰,表現優異,獲得了保定勳章。方先覺在重慶,蔣介石几次三番同時召見了方先覺、何應欽、陳誠等高層。散會後,陳誠與何應欽都想拉攏方先覺,想讓他加入自己的派系。方先覺不為功名所誘,拒絕道:「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我只知道報效國家,不能供私人驅使。」
炸彈兩次都落在方先覺身邊
1944年6月23日至8月8日,湘南衡陽曆時47天的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以來作戰時間最長、戰況最慘烈、敵我雙方傷亡最多的一次城市爭奪戰。這場爭奪戰震驚中外,甚至被載入了史冊。
衡陽是湘南地區的政治中心,農業礦產資源都非常豐富。水路陸路交通便利,是內陸與南部沿海相通的咽喉要地。抗日戰爭打響後,滬、寧與武漢、長沙等地的工廠都遷來了,衡陽的稅收飆升至全國第三位,有著「小上海」的稱號。
因此,國際上不少人認為衡陽比長沙更為重要,是戰略要地。
蔣介石將這塊戰略要地交給方先覺,對他說道:「我信任你,只要你守住衡陽兩周,就算任務完成。」
方先覺接受任務,帶領第10軍馬不停蹄開始趕往衡陽前線,成為了守城的主力部隊。方先覺抵達當日,就立即來到前沿陣地,指揮部隊修建防禦工事。
時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李玉堂(原10軍軍長)私下裡對第10軍第3師師長周慶祥說道:「日本人一定是有備而來的,衡陽現在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日本人想必已經將它視為囊中之物。我們的武器和人馬比不上日本人。衡陽要不了幾天,就會失守,你最好早做打算,保存實力,不要做無謂的犧牲。」
方先覺考察地形,研究攻防地段,他認為東南方五桂嶺,前面地形開闊,山嶺險峻,易守難攻,應著重防禦。美國顧問賀克不同意這一觀點,方先覺耐心解釋,將賀克帶去陣地,反覆講解,這位美國將軍才勉強點頭同意。後來戰鬥打響,事實證明方先覺的觀點是正確的。
方先覺將敵前指揮所設在了距五桂嶺200米處,戰鬥一觸即發,五桂嶺成為了日軍進攻的重點目標。日軍的飛機、大炮交替作戰,輪番轟炸。方先覺鎮定指揮,下達作戰指示:
一、看不見不打;
二、瞄不准不打;
三、打不准不打。
方先覺說道:「每一顆子彈都要用在鬼子身上,要不然還不如不開槍!」
由於指揮所離前線太近,方先覺還在下達作戰指令,一顆炸彈就落到了方先覺的腳邊。幸運的是這顆炸彈沒有爆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經此一事,軍參謀長建議道:「指揮所離戰鬥前線太近了,我們必須往後撤。」
方先覺堅定地說道:「我不能撤,我必須要與陣地共存亡。」軍長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軍中的將士們更加不畏犧牲。
方先覺的英勇是有目共睹的,曾經他左腿中彈,有一塊彈片卡在關鍵部位,不能取出。到了晚年連走路都非常艱難,仍然不肯退下治療。戰前,方先覺曾經和李玉堂在銀行門口交談,天上落下了一顆炸彈,就落在二人的身邊。出人意料的是,這又是一顆啞彈。方先覺笑著說道:「我命大,閻王爺都不收!」
衡陽保衛戰之慘烈
衡陽保衛戰,打得昏天黑地,這次來進犯的部隊正是日本關東軍精銳部隊。日軍首領曾經揚言說道:「三天攻下衡陽。」日軍動用了兩個機械化師團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甚至動用了毒氣彈,卻仍然沒有撼動衡陽。
在第一次總攻中,守衛張家山10師的對手是兩個中隊的鬼子。敵我雙方激戰到了中午,兩個中隊的鬼子死傷大半,逃回了營地。
據當時的老兵回憶:「有一天夜裡,鬼子搞偷襲,漆黑一片,我們根本看不清人。我們是靠認衣服來區分的,卡其布的衣服就是日本人,我們中國人穿的都是粗布。」
戰至凌晨1點,鬼子占領了張家山的右側高地。天亮後,鬼子攻下了張家山高地。10師30團第1營的官兵,幾乎全部犧牲殉國。戰士們不甘心,在第10師師長葛先才的帶領下,與鬼子展開了白刃戰,重新奪回了領地。
為此,10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搜索連連長與鬼子拼殺,最後拉響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工兵連連長身受重傷,堅持不退,在拼殺中與敵人互刺身亡……
前線接通電話時,方先覺只能大喊道:「有沒有援軍?有沒有彈藥?到哪了?」打到最後,電話也打不通了,通訊設備已經被炸毀了,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蔣介石答應的援軍。
這支關係到第10軍生死存亡的援軍正是74軍,他們馬不停蹄向衡陽方向靠近,卻在距離衡陽23公里的地方,遭到了敵人的阻擊。
衡陽的防禦工事在鬼子炮火的轟炸下,全部被炸毀,山頭沒有一寸平地。迎面吹來的風,都帶有濃厚的血腥味。一個多月的古城血戰,守衛衡陽的第10軍,已經傷亡殆盡。但他們沒有坐以待斃,指揮部的秘書、醫護人員和炊事班都拿起槍,上了前線。
衡陽保衛戰打響了一個月,第十軍官兵等來了援軍,是62軍的先頭部隊,通訊部盧慶貽甚至可以用望遠鏡看到援軍的身影。62軍發來電報,表示希望城內可以派出部隊前來接應,夾擊敵人。
方先覺這邊的兵力都不夠,接到電報後,只能七拼八湊,集結了一支130餘人的敢死隊,前去接應援軍。敢死隊突破了鬼子的重重封鎖,接應援軍,援軍卻已經不見了蹤影。這130餘人的敢死隊,刀山火海中走了一遭,剩下了不到30人。
40天過去了,日軍傷亡上萬,他們對方先覺由最初的痛恨慢慢演化成了敬佩和畏懼。敵人立即調來了5個師團和1個旅團加入戰鬥,敵人的兵力比中國軍隊多5倍。
之後,第10軍再也沒有聽到援軍的信號。
8月6日,鬼子發動了第三輪總攻,五桂嶺、岳屏山陣地終於失守,守軍全部犧牲殉國。衡陽保衛戰開始進入城市巷戰。
方先覺與四個師長在衡陽中央銀行金庫召開了會議,在談到下一步該如何時,第3師師長提議「突圍」,一部分兄弟先突圍出去,能活一個是一個。方先覺反問:「我們受傷的兄弟至少有4千人,他們傷的傷,殘的殘,根本沒有行軍能力,我們不能丟下他們。」
意見不一,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
方先覺的副官看到了他眼中含著淚花,他很想帶著其餘的兄弟突圍出去,可是他不能對不起城裡受重傷的兄弟。方先覺一氣之下,掏出配槍準備自殺,他說道:「要死就死在衡陽!」師長們見狀,急忙上前搶下了手槍。
指揮系統面臨崩潰,大家哭成了一片。
方先覺下定決心後,給指揮部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正是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封,千言萬語寄託於最後一句「望來生再見!」
最後一戰,方先覺成為了日軍監獄中的高級戰俘,這場椎心泣血的戰鬥終於結束了。方先覺雖敗猶榮,第10軍傷亡達到15000餘人,其中7600人犧牲,全軍戰士幾乎都有或大或小的傷。
而敵人,傷亡達到了48000餘人,死亡人數達到了20000餘人。第10軍的戰士們以一當百,這前所未有。戰後,日本人對方先覺十分敬佩,認為他是世界上了不起的軍事家。
方先覺被俘後,敵人用盡手段,對他威逼利誘。美人計、離間計……方先覺始終沒有動搖,他1.84的高個子,在敵人威逼下,體重一度瘦到了50公斤左右。
方先覺在獄中,寫下了《中湘頌》:
「民族義旗飄衡陽,志士起蒸湘。孤軍奮鬥顯身手,視敵如犬羊。」
日軍無奈使出了最後一招,將第10軍的戰俘和汪精衛偽軍合編,讓方先覺先去擔任該軍軍長。方先覺不肯受命,日軍卻威脅道:「如果你不接任,就把原先10軍的戰士、傷員全部殺掉,然後再屠了衡陽城。」
為了保護傷兵和百姓,方先覺不得不「投降」。
方先覺私下裡多次對部下說道:「日本人困得住我們的人,卻永遠得不到我們的心。」方先覺與3師師長周慶祥和軍參謀長孫鴻玉暗地裡組織部下,做好隨時逃走的準備。
戴笠手中的特務與方先覺取得了聯繫,戴笠派了數名干將對衡陽縣縣長、當地游擊隊司令和偽衡陽縣縣長進行遊說,希望他們能合力幫助方先覺逃離虎口。他們聽說是幫助方先覺軍長後,立即表示願助一臂之力。
在眾人的幫助下,方先覺帶領眾人趁亂逃離。
12月11日,方先覺來到了重慶,他心中忐忑不安。百姓卻高舉「歡迎抗戰靈魂歸來」的大旗,熱烈歡迎方先覺。《大公報》發表了《向方先覺軍長歡呼》一文,文中寫道:「我們的英雄回來了!」
蔣介石見到方先覺,也激動地說道:「恍如隔世……」
時過境遷,一些別有心機的小人開始抓住這點,大肆譴責方先覺將軍「投敵」一事。方先覺在台灣晚年生活悽慘,人們緊緊抓住他沒有「殺身成仁、以身殉國」這點,將「投降」視為奇恥大辱。
與方先覺有著相同遭遇的還有張自忠,但他戰死沙場為自己洗刷了冤屈。方先覺在台灣卻要忍受著他人的指指點點。1969年,這位抗日名將以陸軍中將的軍銜退役。晚年生活窘迫,1983年病逝於台北。
客觀地來說,方先覺作為軍長,對百姓、戰士和國家均無愧色。方先覺在中國人的心中,必須是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