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跡羊城——2021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展出至今年5月。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努力做好廣州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研究、傳播和傳承工作,積極配合國有土地收儲及城市建設工程開展考古工作。2021年,廣州考古成績斐然:240宗考古項目,1.2億平方米調查,222萬平方米勘探,13931平方米發掘,1897件/套出土文物。
「尋跡羊城」展覽現場。
「尋跡羊城」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2021年廣州考古新發現、新成果。重點集中於增城金蘭寺遺址、黃埔陂頭嶺遺址(二期)、黃埔欖園嶺遺址(二期)、越秀農林上路六橫路漢至清代遺存、黃埔逕下村南朝至晚唐五代墓葬、海珠廣州科學館項目用地明清墓葬、番禺永大集團1號地塊明至民國墓葬、荔灣廣鋼地塊漢至民國遺存、從化松崗遺址等10個重要考古項目,展出石器、陶器、玉器、銀器等各類出土文物201件/套。
增城區金蘭寺遺址M1出土的部分新石器時代晚期陶釜、陶豆。
黃埔區逕下村M1出土的南朝青釉雞首壺、青釉六系罐、青釉熏爐。
番禺區永大集團1號地塊M49出土的明清陶盒(內置陶羊、陶杯)。
海珠區廣州科學館項目用地M17出土的清代陶牛、陶小罐、「康熙通寶」銅錢。
荔灣區廣鋼新城醫院一期地塊出土部分清代陶器。
一處處遺址、墓葬,一件件文物,帶領觀眾走近考古現場,打開廣州的歷史記憶。
金蘭寺遺址成規模的貝丘堆積、距今4000年前的先民遺骸、常見的碎物葬習俗;陂頭嶺遺址深逾5米的窖穴、高等級的越人墓地;欖園嶺遺址出土的各類材質玦飾、廣州「最美」有領玉環……進一步重構了先秦時期珠江三角洲人類社會發展以及與周鄰地區交流互動的歷史圖景。
其中,黃埔區欖園嶺遺址(二期)出土的西周時期有領玉環,已入選「廣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
黃埔區欖園嶺遺址(二期)M86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鏃、石錛、陶紡輪。
「有領玉環」得名於其平面形狀為「圓形穿孔」,而孔周緣凸起像領子一樣。這件有領玉環在欖園嶺遺址(二期)M100墓葬中屬於規格較高的文物,一般來說,出土在墓主腰部、腕骨位置的有領玉環,被認為是裝飾品,也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徵。
黃埔欖園嶺遺址(二期)M100出土的西周有領玉環。
黃埔區逕下村出土晚唐五代青瓷執壺。判斷為水車窯(梅州窯)產品。
此次展覽的所有文物均為首次公開展出。展覽不僅展示新發現的遺蹟遺物,也注重紀實性考古展示,充分展現考古工作過程和還原儘可能真實的考古現場,另外還突出展示多學科合作的成果,包括古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致力於讓廣大市民、遊客及時分享廣州考古新成果,用考古成果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尋跡羊城」系列考古成果展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強考古出土文物展示利用的重要舉措。
相關報導>>「尋跡羊城:2021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展出
【記者】關雨晴
【實習生】邱文欣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作者】 關雨晴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