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高僧玄奘也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得寵

紅雲4412 發佈 2022-05-18T03:55:41.631479+00:00

《西遊記》中的唐僧,作為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的。他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還絮絮叨叨,還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

《西遊記》中的唐僧,作為中國人是再熟悉不過的。他是一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還絮絮叨叨,還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


但我們也知道他是一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唐僧,也叫唐三藏,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是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他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是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的人物。


小說中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的輔助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


小說故事的內容與歷史事件記載有關,但出入很大。歷史上真實的唐代高僧玄奘(公元602-公元664年),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yi)」,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他是我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中國漢傳佛教唯識宗創始人。


少年行者。


陳禕的父親陳惠生了4個兒子,陳禕是第四個兒子。他的二哥陳素,10歲時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叫長捷法師。公元612年,二哥從洛陽淨土寺趕回老家為父親奔喪,10歲的唐僧也到淨土寺跟著哥哥研究佛經。


13歲被大理寺卿特准於淨土寺出家,朝廷破格錄取為僧,取僧名為玄奘。與兄長長捷法師一起在寺中學習了6年。期間,玄奘先後師從景法師、嚴法師,研習了《涅槃經》、《捏大乘論》、《嚴華經》等經典經籍。


公元618年,戰亂興起,玄奘與長捷一起離開淨土寺去川地學習,在川蜀地區遊學。在這段時間裡,玄奘遍訪名師、遊歷各地後視野愈發寬廣,佛學造詣也更加深刻,漸漸成長為受人敬仰的法師,開始講經說法。


公元622年,玄奘離開川蜀,一邊講經一邊繼續學習深造,足跡遍布河南、河北、陝西多地,深入研究了《雜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遍通南北佛學,與印度來華法師論法。


玄奘涉獵越多越覺得國內佛學體系龐雜,各派矛盾難以統一,許多疑問久辯無果,感覺根本上存在問題。玄奘認為問題源頭出在梵文經籍的翻譯,當時國內的佛經都由印度傳來,因為譯者的理解和翻譯不準確就會導致諸多歧義,各派學說之間的矛盾自然難以彌合。


公元626年,天竺法師波頗來唐,提及那爛陀寺戒賢開壇講授三乘之法,玄奘心動,決意去佛學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經,以求國內佛法大同。


1.西行取經


小說中,玄奘與唐太宗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得到玉帝哥哥的大力支持,實際上,玄奘是偷渡人員。貞觀元年,玄奘幾次來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請「過所」(通關文牒),希望能得到這份出境護照,然而,唐太宗並未批准。


唐朝時期的人口管制非常嚴格,卻因為災荒同意百姓自尋出路,玄奘喬裝打扮跟隨商隊「混」了出去,就是「偷渡」,這一年,他27歲。


他過境不久官府的通緝令就到了,要求「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好在知道他西去目的的人,都給予「力挺」,他一路向西,不時還有強盜打劫、胡人「謀害」,甚至,要時時提防被人「強行留下」,靠著沿途那些「白骨」的「指引」前行。


在玄奘西行途中起關鍵作用的也不是唐宗室,而是高昌國王麴文泰。


玄奘到達高昌國,當地的國王邀請他留下宣揚佛法,當然了,說是「請」,實際上就是扣押。玄奘無奈之下只能絕食明志,最終國王才無奈妥協,在與玄奘說好,歸來後留在高昌3年後才給予放行。


麴文泰給沿途西域各國的信函,讓玄奘得到了官方保護。臨走前,高昌國王給他派了4名弟子跟隨,但是在路途中,他們穿越沙漠、遭遇雪崩,翻越冰山,因為環境惡劣這4名弟子先後死去。



但是,玄奘依然不忘初心,決心不向任何困難「低頭」,除非身死。艱難的西行過程大家都比較熟悉,不用多說。


2.返回長安


玄奘到了天竺,獨行往返五萬里,於貞觀19年(公元641年)已42歲的玄奘返回長安。


當初,玄奘是以「偷渡者」的身份離開的長安,回來時,也表示了自己的「悔意」和誠意,還請政府「酌情處理」。


他在進入長安之前,先托人上報了自己當初偷渡的原因,為了等皇帝特赦,他等了8個月,唐太宗還是很高興這麼一位「名人」學成歸來的。特地赦免玄奘,下詔不提「往事」並恩准他的求見,玄奘才得以成功進入長安城。


長安城中的百姓早已是議論紛紛,此時都站在街頭迎接這位高僧歸來,一時之間轟動朝野。在這之後,他就一直致力於翻譯、整理經書工作。


玄奘回國時帶回大量珍貴舍利、佛像,送往各寺院一一安置、供奉,但真正讓他牽腸掛肚的是歷盡萬難求回的佛教經律論共520夾,657部梵文經籍。


公元645年,唐太宗為其設下譯經院,招募了大量學者。玄奘憑藉高深的佛法修為和遊歷18年積累的語言知識,秉承精益求精、務必求實的原則,與眾人一起翻譯了75部經學典籍,譯出了1500萬字的經文,未因浩繁做任何刪減。


主要有《大般若經》、《解深密經》、《大菩薩藏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佛經。其中著名的《大般若經》、《大菩薩藏經》等都是出自玄奘之手。整個譯經過程綿延近20年,直至玄奘去世。


玄奘所譯經書先後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多地,經文佛理影響了無數信徒,千年不衰,可謂功成名就。玄奘的修為、毅力和精神也深為世人敬佩。


除了翻譯,玄奘還四處宣揚大乘佛法,為人們講述真經。他還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將入印路途見聞撰寫遊記《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成為了小說《西遊記》的原型。


3.晚景淒涼


唐朝時佛教確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但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接任的高宗李治卻崇信道教,對待佛教的態度變了。


因佛教勢力過大,大肆擴張寺廟場地及僧人、影響到統治者的地位,對政府稅收也造成一定損失。在高宗統治時,無論從宗教角度還是世俗權力角度來看,佛教和玄奘都不再重要了,李治對玄奘也是表面熱情私下打壓。

玄奘的一生廣收弟子,教化眾生,功德無量。


當初從長安出發去取經,回到長安以後,一直住在寺廟裡翻譯佛經,先住在弘福寺,再到慈恩寺,之後是西明寺,其著作成就顯赫。對於人生70古來稀的時代,玄奘已經是高齡老人了。

遭排擠冷遇,主動提出換地方。


從洛陽回來,玄奘的處境越發尷尬,原來是慈恩寺上座的玄奘,被調到新落成的西明寺去做個普通和尚。而西明寺的上座是道宣,不但權力被架空了,被安排跟不同道者住在一起,雖然派了才剃度的小沙彌隨從,身邊沒有可信任的人。


玄奘的生活陷入了窘境,他發現自己同皇家的矛盾激化,心情壓抑導致疾患復發,又得不到醫治,被迫私自出宮求醫,唐高宗知道極為不悅,玄奘只能解釋說怕死於宮中不吉。


離開慈恩寺譯場,看不到取回來的梵經。無奈之下,極其謙卑地上表給高宗,主動請賜去陝北的玉華寺。得到皇帝恩准帶翻譯佛經的團隊「隨行」住到了玉華寺(玉華宮),玄奘住在肅成院四年,繼續翻譯工作,也一直讓人「匯報」。


公元664年,夏曆正月的一天,玄奘外出,不小心「落水」玉華山的一條河中,傷了脛骨,因骨折並感染,之後漸漸發展成了「重症」。26天後,在離西安只有2個小時的玉華山圓寂。


玄奘十幾年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的生活,上了年紀,身體越來越差,常年不休翻譯、撰寫很多書籍,勞累過度,自己說夢到塔倒,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一代高僧,在亡故前甚至病了也得不到治療(皇室派出的御醫在他死後2天才到)。


他死後,皇帝宣布西行帶回來的佛經翻譯工作隨之結束,所以取回來的經書大部分實際都沒有翻譯完。



玄奘的遭遇告訴我們,遇到時過境遷的事不要太在乎。



唐僧的一生,幼失父母、青年時經歷千辛萬苦取經弘揚佛法,卻晚景困頓、身後淒涼,但對佛經翻譯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算是功德圓滿。



從玄奘的真實經歷,我們要看到,每個人心中都要有自己人生的目標和鍥而不捨的精神,至於能不能得到認可不能勉強,因為人的一生都要受時代大環境的影響,個人無法抗拒。


但做自己,不問前程,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是別人的事,自己努力做好想做的事,才是自己能做的堅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