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社會學植根中國土壤

學習時報 發佈 2022-05-18T04:10:14.164044+00:00

吳文藻,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在20世紀早期鮮明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思想,主張從社區著眼來觀察和了解社會以及開展國情研究,培養出費孝通、林耀華、李安宅、瞿同祖等一批既植根中國社會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獨立的科學人才,形成了早期中國社會學的「社區學派」,產出了一批享譽國際的研究成果。

吳文藻(1901—1985年),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在20世紀早期鮮明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思想,主張從社區著眼來觀察和了解社會以及開展國情研究,培養出費孝通、林耀華、李安宅、瞿同祖等一批既植根中國社會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獨立的科學人才,形成了早期中國社會學的「社區學派」,產出了一批享譽國際的研究成果。其治學理念與教育實踐對於當前社會學建設也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獨立自主,推動學科建設

吳文藻早年求學時期,正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傳統文化式微、中西學激烈碰撞之時。吳文藻深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在清華學堂學習時就確立了振興中華的信念。留學回國任教後,他針對當時「社會學在知識文化的市場上,仍不脫為一種變相的舶來品」之狀,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的學科建設思想,希冀將西方先進的學科知識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通過本土化改造,解釋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以建立起具有自主性、現代性和應用性特徵的中國化的現代社會學學科。

對於如何「促使社會學之中國化,以發揮中國社會學之特長」,吳文藻認為最重要的是將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上的「理論」與「事實」糅合創新,以及培養教育本土「獨立的科學人才,來進行獨立的科學研究」。由此,吳文藻沿著尋找理論研究架構、植根本土開展實地研究、倡導新式教育教學和培養獨立科學人才的路徑,艱辛開拓,推動了早期社會學中國化的學科建設實踐。

辨析比較,探索研究方法

吳文藻認為,「社會學不僅僅是單純的事實的科學,而乃是必須以事實為根據的理論的科學」。為了尋找有效的理論構架來指導研究,吳文藻引介和分析了西方不同國家的前沿學術思潮。他指出,「今日思想界所需要的刺激,是學派之爭,而不是門戶之見」,需要在充分鑑別的基礎上尋找適合開展中國社會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吳文藻廣泛搜集資料,對當時歐美社會學和人類學發展狀況及其主要學術思想分別撰文進行了系統評述,在研究比較的基礎上,選擇了功能學派的社區研究理論和方法來指導實地研究,以糾正當時「國內社會科學材料內容的空虛」之弊。

為了讓國內學界了解功能學派,吳文藻邀請了功能學派的創始人來中國講學,還翻譯了相關代表人物的學術著作。在對西方概念的轉譯中,他創造性地將英文community 一詞譯為「社區」,來與「社會」一詞相對而稱。他提出,社區研究方法與只側重事實敘述的社會調查不同,社區研究的價值在於「敘述與解釋兼而有之」,它不僅「要敘述事實,記錄事實,還要說明事實內涵的意義,解釋事變發生的原因」。這一基於功能視角,從社區著眼來觀察和了解社會的取徑,為推動早期中國社會學的社區研究實踐提供了指導理論和方法。

整合學科,形成代表性成果

吳文藻認為,必須要進行大量實地調查與研究,才能得到對中國社會基本結構、功能和變遷的深刻認識。對於如何認識當時中西文化碰撞下複雜多樣的中國國情,當務之急是「迅速地有計劃地進行現代社區的實地研究,對於各地方的事實材料,做系統而詳盡的搜集」。為此,他結合人類學和社會學,規劃了社區研究與比較社會學的研究方略,調查和認知中國社會。在田野調查方法上,他提倡運用「揀樣精察法」對不同社區進行系統而精密的參與式觀察研究;在研究單位上,他主張應先從村落調查入手,再擴展研究單位達至省乃至全國範圍,進行專題性研究;除了內地社區和邊疆社區的研究之外,還應開展對海外華僑社會的研究,以增進對於「中國民族及文化全部的外界適應與完整的了解」,從而獲得對中國社會的整體概括。

為了推動研究實踐,吳文藻在擔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後,就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安排教師和學生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社區實地調研。在抗戰期間,他安排師生分別在雲南、成都、西藏、新疆等地繼續拓展在西部和邊疆地區實地研究。在這些實地調查工作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成果,實現了中國學派「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上」的獨立研究實踐。

融合創新,培養專業骨幹人才

吳文藻提出,「人才是發展科學的第一要素」,「能有獨立自主的人才,方有獨立自主的學問」。在對學生的教育和專業人才的培育方面,他身體力行推動了早期社會學教育教學的系統改革。首先,他倡導通才教育與專才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育理念。吳文藻認為,「基礎知識不足,不能勝任較為高深的研究工作」,應「先博後專,在廣博的基礎上進而求精求專」。其次,要給學生提供符合中國國情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吳文藻回國任教不久,就對自己所承擔的課程進行改造,為每門課都編寫了漢文教材,增加了反映中國社會事實的內容,改變了原來教學中直接使用英文教材的做法。他還倡導為學生提供基本參考書,以擴充視野和「輔助大學教本之不足」,以避免學生形成「思想公式化」的習慣。為此,他推動創立了《社會學叢刊》甲乙兩集,來廣泛介紹社會學理論和方法,並刊載社區實地調查報告,提供中國國情材料和研究成果。

此外,吳文藻還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除了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吳文藻還極為注意鍛鍊學生獨立開展學術研究的能力。他為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高年級學生專設討論課程,組織他們講解自己的研究成果,並給予個別指導和推薦優秀成果在期刊上發表。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他邀請了布朗、派克等國外社會學和人類學名家來華講學和指導開展研究;對於學業成績突出的學生則進行重點培養,有計劃地安排他們到歐美國家一流大學深造。由此,吳文藻培育出了一批既紮根中國本土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骨幹人才,落實了通過培養「獨立的科學人才」來開展「獨立的科學研究」,以實現社會學「徹底的中國化」的建設方案,造就了早期中國社會學的「社區學派」。

吳文藻以「開風氣、育人才」為學術理想,以推動學術進步、服務國家建設為目標,立足中國國情,畢生致力於探索「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道路,踐行「理論」與「事實」的新綜合,提出以「社區研究」認知中國社會、改進中國社會結構的研究新路徑,開創了中國早期社會學研究的一種新範式,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肯定。他所倡導的學科建設思想、治學理念及其教育實踐,既植根於中國土壤又具有國際視野,既獨立自主又包容開放,不僅為早期中國社會學學科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世界奉獻了社會學的學科建設經驗與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