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經歷幾次大裁軍?被保留的13個集團軍,為何番號從7開始?

任先生講歷史 發佈 2022-05-19T16:25:45.493046+00:00

新中國的歷史上,共進行了11次大裁軍。時至今日,中國將全國劃分為五大戰區,並保留了番號為第71——第83共計13個集團軍。那麼,中國為何要進行這麼多次的大裁軍?

新中國的歷史上,共進行了11次大裁軍。時至今日,中國將全國劃分為五大戰區,並保留了番號為第71——第83共計13個集團軍。那麼,中國為何要進行這麼多次的大裁軍?保留的這13個集團軍,究竟有過怎樣的歷史故事?在他們以71為開始的番號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含義?今天,本期節目就為您講述:解放軍中的「十三羅漢」,中國的13個集團軍。

新中國一共經歷幾次大裁軍

新中國從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今,共累計進行過11次大規模裁軍。其中,第一次新中國裁軍的時間是在1950年,而距離今天最近,到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裁軍是在2015年。而今天中國的這13個集團軍,正是在歷史中經歷了11次大浪淘沙的精銳之師。

那麼,中國為何要進行數量如此頻繁的大規模裁軍呢?從裁軍的時間來看,我國每次開展大規模裁軍,都有著不同的歷史和現實原因,而根本的目的卻從未變過:那就是保衛人民,富國強兵。

第一次裁軍的時間,是在1950年初。當時新中國剛經歷解放戰爭,國家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發展農務的時候。因此,我國的第一次裁軍將解放戰爭結束時的550萬兵力,裁軍至400萬。但由於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兵力又一度上升至611萬,是我國兵力數量史上一次顯著的高峰

第二次裁軍、第三次的時間,分別是在1952年和1953年。上甘嶺戰役結束後,韓戰逐漸進入尾聲,為了戰後發展民生,國家將兵力從611萬壓縮至300萬人左右,並進行了軍種、軍區的改革,為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第四次裁軍是在1957年,當時我國正在開展大規模的農業墾荒,急需青壯年勞動力。因此,有相當一部分軍隊青年前往新疆、黑龍江等地,為祖國建設大糧倉做貢獻。這一時期,我國的軍隊總人數被壓縮至237萬人,是新中國裁軍史上的第一次總人數低谷。

第五次、第六次裁軍分別是在1975年和1980年。20世紀60年代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珍寶島戰役前後爆發後,我國兵員人數再度激增,到1975年前後兵員人數高達630萬,創下歷史新高峰。而在我國取得上述兩場戰役的勝利,並且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取得優勢後,我國便開始了兩次連續的大裁軍,將兵力從630萬壓縮到530萬。

第七次大裁軍、第八次大裁軍的時間分別是在1983年和1985年,當時設計師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為了更好地建設經濟,為世界和平做出一份貢獻,中國在這兩次大裁軍中將兵員數量壓縮至325萬,每次裁軍的人數接近100萬。此外,在兩次裁軍期間,我國還進行了精簡機關、調整軍區、將陸軍變成集團軍等一系列的改革,陸軍中專業兵種的數量也在第八次大裁軍後第一次超過步兵。

第九次大裁軍、第十次大裁軍的時間,分別是在1997年和2003年,這兩次裁軍實際上是對設計師「裁軍一百萬」決心的延續。兩次裁軍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精簡軍隊的管理機構,提高軍隊指揮效率,優化兵種的內部構成。兩次裁軍的規模分別是50萬和20萬,經過這兩次裁軍,我軍兵員的數量被保持在了230萬人。

而距離今天最近的一次裁軍,便是在2015年,我國軍區被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新成立火箭軍部隊,解放軍的兵員數量被保持在了200萬左右。解放軍的13個集團軍,也正是在這第11次大裁軍中脫穎而出。

被保留的13個集團軍,有何特別之處

在歷史上的第11次大裁軍中,共有13個集團軍經過改編,合併與重組,被保留了下來:其中,原隸屬於南京軍區的第1、12、31集團軍,被改編為71、72、73集團軍,轉歸東部戰區。

原隸屬於成都軍區的第14集團軍,和隸屬於廣州軍區的第41、42集團軍,被改編為第74、75集團軍,轉歸南部戰區。

原隸屬於成都軍區的第13集團軍和蘭州軍區的第21、47集團軍,被改編為第76、77集團軍,轉歸西部戰區。

原隸屬於瀋陽軍區的第16、39、40集團軍和濟南軍區的第26集團軍,被改編為第78、79、80集團軍,轉歸北部戰區。

原濟南軍區的第20、54集團軍和北京軍區的第27、38、65集團軍,被改編為第81、82、83集團軍,轉歸中部戰區。

可能有朋友會產生疑惑,為什麼新中國經歷了11次大裁軍,偏偏只有這13個集團軍,被我軍保留了下來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聽黨指揮,能打勝仗——從解放戰爭時期開始,這13個集團軍的士兵和軍官就一直保持了這八個字的優良傳統,並將這個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13個集團軍的前身部隊,或許就能對國家為何要保留這13個集團軍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來說位列13個集團軍之首的第71集團軍,這支集團軍部隊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當時的司令員正是電視劇《亮劍》主角李雲龍的歷史人物原型:王近山。這支部隊一貫以打硬仗、惡仗著稱,在著名的定陶戰役、雙堆集戰役中均立下汗馬功勞。時至今日,這支部隊依舊保留著敢打仗、能打勝仗的優良傳統,被譽為「開國十大先鋒部隊」。

在此之後的第72集團軍,則是由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一軍整編而來,曾在解放軍解放大西北期間,擔任彭老總的「開路先鋒」,指揮員賀炳炎曾率領這一支軍隊大破盤踞在蘭州地區的「三馬」軍閥部隊和國民黨軍,一腳踹開了西北的門戶,為中國西部地區的解放立下了不世之功,是一支將英雄氣魄代代相傳的部隊。

而第73集團軍的前身則是華東野戰軍的第13縱隊,縱隊司令員是粟裕大將麾下的一員猛將:周志堅。在周志堅的指揮下,13縱從膠東打到福州,從華北打到華南,淮海戰役期間更是多次奉命撕開敵軍防線,同樣被視為解放戰爭期間的一支王牌部隊。

第74集團軍的前身是第42集團軍,組成部隊的相當部分戰士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是一支「老兵遍地走」的部隊,也是新中國成立後一支真正經歷過實戰洗禮的部隊。1979年,這支部隊曾在許世友指揮下,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並大獲全勝,因此被稱為「嶺南獅王」。

第75集團軍的前身是第41集團軍,也就是第四野戰軍中的第四縱隊,曾在塔山阻擊戰中一戰成名,為四野奪取錦州,促成東北戰局局勢的扭轉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76集團軍的前身是華野第二縱隊,在上海戰役、渡江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支部隊以軍紀嚴明著稱,在解放上海時,寧願睡在街頭,也不願打擾上海百姓,是解放軍「不拿人民群眾一針一線」的典型代表。

第77集團軍前身為晉冀魯豫第四縱隊,指揮員是大將陳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這支部隊均立下過赫赫戰功,並曾開闢著名的晉西北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後,這支部隊被改編為第13集團軍,曾參加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對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和柬埔寨維和,擅長高原、叢林作戰,被譽為「山中之虎」

第78集團軍,前身為第16集團軍,原屬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曾參加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戰役,並在新中國成立後於川黔一帶進行剿匪,保障了國家和人民生活的長治久安。

第79集團軍,前身為第39集團軍,組成部隊的戰士和軍官多數曾參與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並且在抗美援朝時期追隨彭老總,進駐朝鮮半島,是令美軍聞風喪膽的一支部隊。

第80集團軍,原為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縱隊司令為王建安。與其他將領不同的是,王建安主持著八縱的戰鬥任務和政治思想工作,身兼雙職。華野八縱在魯西南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中雷厲風行,轉進如風,可攻可守,在韓戰期間更是堅守美軍進攻38晝夜,被稱為「陣地防禦鐵三角」。

第81集團軍,前身為第65集團軍,曾是彭德懷麾下的部隊,主要由36,37和69軍整編而來,士兵和軍官曾參加過抗日戰爭期間著名的「百團大戰」,同樣是一支具有悠久作戰歷史的部隊。

第82集團軍,前身為第38集團軍,是梁興初在韓戰期間指揮的一支王牌軍。因在韓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第38集團軍被彭德懷稱為「萬歲軍」,也是魏巍筆下《誰是最可愛的人》人物原型。

第83集團軍,前身為第54集團軍,第54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北伐戰爭期間的「葉挺獨立團」,因為能打勝仗,在當時被稱為「鐵軍」。新中國成立後,曾參加抗美援朝、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和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至今日都依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把「尖刀」。

因此,從這13個集團軍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集團軍在中國的革命歷史上都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而將這些部隊保留下來,也正希望他們肩負新時代的強國夢想,並將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正所謂「泥沙俱下不可怕,大浪淘沙始見今」

13個集團軍部隊番號,為何從「71」開始

這13個被保留下來的集團軍部隊,除了在歷史上立下過赫赫戰功,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別之處,便是他們的番號數字是從「71」開始,可能有朋友會產生疑問:既然是對部隊進行合併重組,為何不讓部隊的番號從「1」開始呢?

其實,目前中國保留的這13個集團軍番號背後,也有這樣一段歷史故事:在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初期,解放軍部隊的正規軍人數為120萬人。儘管相比1937年全面抗戰初期,我軍大約5萬人的部隊,解放軍已經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然而當時國民黨的部隊正規軍人數卻接近360多萬人。這讓毛主席、朱德在解放戰爭初期注重以智取勝的同時,也不由得發出感慨:「如果解放軍的部隊能夠在未來擴充到70個集團軍,那該有多好!」

而隨著1948年戰爭局勢的逐漸明朗,解放區規模的不斷擴大,解放軍的兵源也就越來越多。因此,在這一年周總理提出了一份解放軍的擴軍規劃,計劃將解放軍的部隊人數擴充至500萬,其中步兵縱隊共計70個,步兵師或步兵旅共計210個。到1948年底,西北、中原、東北、華東四大野戰軍將番號擴充為70個,我軍的第一次大規模軍改正式落地,而這也為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在新時代我軍將部隊番號從「71」開始,正是延續了毛主席、朱德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有70個集團軍」夢想的延續,象徵著中國國防建設的繼往開來。此外,「71」也正是黨的生日,以「71」為軍隊番號的開始,也表現了解放軍從始至終繼承了「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優良傳統,是真正一支為人民服務的軍隊。

在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儘管部隊的兵員數量、集團軍規模已不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要素,但是,「70個集團軍」的強軍精神和「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優良傳統,卻值得我們時刻銘記,並永遠傳承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