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部署建設空間站,計劃規模超越我國天宮,實際航天水平怎樣?

第一戰場拆解官 發佈 2022-05-20T09:37:52.362739+00:00

就連那些此前一直質疑中國航天技術能力的西方發達國家,也紛紛向中國求合作,據悉,目前有俄羅斯、日本、德國、法國、巴基斯坦等20餘國航天機構向中國遞交了合作申請。

2021年10月16日,我國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升空,順利將三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

在經歷了6個月在中國「天宮」的「出差」任務後,該三名中國航天員於2022年4月16日順利返回地球。

一時間,中國人民沸騰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就連那些此前一直質疑中國航天技術能力的西方發達國家,也紛紛向中國求合作,據悉,目前有俄羅斯、日本、德國、法國、巴基斯坦等20餘國航天機構向中國遞交了合作申請。

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在2011年親手炮製了「沃爾夫條款」、禁止中美航天領域合作的美國也坐不住了,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公開在社交媒體上請求中國分享包含月壤在內的航天成果

眼看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如此大的進步,我們隔壁那個「愛吃醋」的鄰居印度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急切想在航天領域展現出比中國更強大的實力,把世界各國的眼光從中國吸引過來。

這不,最近印度總理莫迪就公開表示:印度要在三年內趕超中國,建造出比「天宮」號規模更大的印度空間站。

印度網民更是激進,有人在社交媒體公開表示:

「印度科學和天空技術當然比中國領先多了。與印度相比,中國啥也不是,特別是比天空技術的話,中國更是遠遠落後。中國追求的是數量,而印度注重的是質量。中國靠偷,靠抄襲,而印度靠創新。」

更有印度網民在媒體上直接叫囂道:「中國天空技術落後印度20年,印度才是天空超級大國。」

……

諸如此類言論,在印度媒體上大行其道,再加上印度官方的「放衛星」(說大話),印度人顯然已經認為中國能做到的,印度更可以做到。

那麼印度的實際航天水平到底怎麼樣呢,達到了什麼水平?印度總理莫迪憑什麼底氣敢叫板中國航天?中印航天技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印度航天的發展。

航天技術作為一國綜合實力的體現,各國在航天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冷戰時期,美蘇在航天領域的競爭幾乎到了白熱化,其他各大國也爭相進入航天「賽道」,以至於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放言道:「誰能控制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

印度在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國後,印度的「國父」尼赫魯一直對航天技術抱有極高的野望,他把航天技術比作「現代印度寺廟的廟頂」,不惜出巨資,大力尋求國際合作和技術支持,以使印度掌握先進的航天技術。

最終,印度在蘇聯的大力協助下,於1963年在頓巴建成了印度第一個火箭發射廠,並在同年發射了印度歷史上第一枚探空火箭,使得印度有了進入「航天俱樂部」的資格

1980年7月,印度又用本國自製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使得印度成為世界上僅有的6個能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之一。

截止2012年,印度陸續發射了各類衛星將近60顆,並組建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成為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

隨後,在2013年11月,印度成功將自己的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成功發射升空,並於次年9月抵達火星,一舉使印度摘得「亞洲首個發射火星探測器國家」「全球第四個成功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或地區」的桂冠。

2016年5月,印度發射了該國首個太空梭RLV-TD,雖然是技術驗證機,但其技術確實達到了目前的國際水準,但其造價卻僅僅是美國一架航空飛機的十分之一。

2017年,印度為了打破中國人在2015年創造的火箭發射衛星「一箭20顆」的亞洲記錄,向印度發射了一枚火箭,一次性將104顆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當時的世界記錄,直到2021年此項記錄才被美國的Spacex公司發射的「一箭143星」打破。

目前,印度已經建成了比較完備的航天組織系統,擁有各類人才1.68萬人,基本掌握了運載火箭的發射和製造技術、人造衛星技術以及太空飛行器的地面控制和回收技術,在航天航空技術領域擁有著相當強的技術能力,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

當然,印度作為航天大國,不可能航天技術僅僅限於發射衛星和探測器這麼簡單的任務,除了前面提到的發射火星探測器探索火星以外,印度還制定了「登月計劃」和「載人航天計劃」,別管能不能實現,務求跟隔壁的中國一爭高下,著實有「中國上的項目的我也要上」的意思。

為此,印度在2005年發布了印度空間發展戰略長期規劃《JAXA2005》,明確了印度未來十年的航天發展方向和研發投入問題,欲要豪擲1000億美元打造全球頂級航天事業,但最終落到實處的僅僅30億盧比。

印度「載人航天」計劃:

2006年11月,印度航天局正式批准了印度首個載人航天計劃-「加甘揚」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2014年前送一名太空人進入太空,預計耗資22億美元。

2009年,印度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向外公布了印度載人飛船的研發細節,該飛船總重約3噸,能夠搭載3名太空人,將由印度自行設計的GSLV-2火箭發射升空

2019年,印度空間與研究組織發布了印度建設太空站的計劃,準備在2023年建成自己的空間站,並開始正式在班加羅爾建立載人航天飛行中心培養太空人。

但是近期,印度似乎又推遲了該計劃,印度有關當局又宣稱印度第一個空間站將在2030年建成。

印度「登月」計劃:

根據計劃,印度的「登月」計劃將被分成三個步驟實施:

第一階段是2008年前發射繞月無人探測器,在月表100公里處高度繞月球軌道飛行,並收集月球數據繪製月球三維地理圖。

第二階段是發射無人探月車,對月球進行實地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確定月球實際的環境和地理信息。

第三階段,在2015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

作為登月計劃的一部分,印度已經於2008年10月發射了「月球1號」探測器,在2009年7月又發射了「月船2號」探測器,前景也是看起來不錯的。

如果從印度的航天技術進步來看,印度實現此兩項計劃還是大有可能,雖然有點超前,畢竟實力還是有一些的,但自從進入2014年以後,或許是應了中國人的老話「欲速則不達」,印度航天事故頻發 ,航天事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首先是被印度人引以為傲的PSLV火箭發射任務在過去的幾年中頻發失敗,要知道PSLV作為印度ISRO的王牌火箭,可將3800公斤的載荷送到低地軌道,20多年來都取得了圓滿成功。

隨後被印度給予厚望的GSLV-Mk-II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再出問題,導致部分發射任務失敗。

然後就是印度備受矚目的「月船2號「和火星一號任務失敗。

「月船2號」開始按計劃實施落月任務時,突然失聯墜毀於月球表面,而印度的第一顆火星軌道探測器也在運行9個月後因為無法運行失去聯繫而任務失敗,等等。

根據統計,僅僅2014至2021這幾年間,印度航天因為各種故障已經至少造成了超過十次的重大事件,這不但印度在國際上樹立的航天強國形象一落千丈,更嚴重影響了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導致了包括印度空間站計劃和登月計劃的載人航天計劃無限期推遲。

如今,隨著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加劇,以及西方國家對印度航天技術扶持的一些限制,印度的航天事業再次遭受到極大的影響,不但使得印度航天部門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而且向國外獲取航天關鍵技術時也困難重重。

就比如印度火箭的運載能力和可控技術,一直是印度無法解決的短板,這些技術都要依賴其他的國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國產化替代方案舉步維艱,印度至今仍無法造出滿足要求的大推力火箭。

相比於印度航天事業起步時能從蘇聯和西方得到航天技術的順風順水,中國航天事業的開端確是困難重重,幾乎是從零開始,直到1956年有「中國航天之父」之稱的錢學森回國才正式拉開帷幕。

但此時,蘇聯不願意為中國提供航天技術支持,西方更是竭力防範社會主義中國獲得西方先進技術,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白手起家。

但就是靠著錢學森等一批愛國科學家的不懈奮鬥,中國航天硬是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康莊大道。

中國直到1970年才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但從此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利用自主研發的「長征」系列火箭,陸續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訊衛星、第一顆極地軌道衛星等等。

並在1999年至2021年陸續發射了「神州一號」到「神州十三號」,使得無垠太空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並最終依靠自己的技術和能力,並開始著手建造了自己的空間站-天宮,預計在2022年前後完全建成,屆時,中國人將擁有一座質量在180噸左右、可長期駐留的空間站

非但如此,中國人還根據自己的航天規劃,先後發射了月球探測器「嫦娥」並實現了月球軟著陸、「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系統衛星、「羲和號」太陽探測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等等,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如今,中國航天已經處於世界航天技術的領先地位,幾乎處於和美國、俄羅斯同位置的梯隊。

比較中印在航天科技領域的差距,我們明顯看出,印度航天技術水平很強,但和中國比起來還有不少差距。

但如果說印度航天與中國航天在技術上的最大差距,那就是中國人在處於西方國家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一步一個腳印的完全掌握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各項航天技術,基礎紮實,技術和人才儲備雄厚,而印度航天一開始就處於國外技術的扶持之下,缺少核心技術,沒有形成完善的航天技術儲備。

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總理莫迪放出三年內趕超中國,建造出比中國「天宮」號更大的空間站的言論簡直是痴人說夢,頗有喧譁取寵的味道

畢竟,核心技術可不是隨手就能得來的,其他國家也不可能提供,需要自己長時間的不懈研究和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摸索出來。

似乎印度國內的航天科研機構知道中國和印度間在航天技術領域的差距,有意降低了莫迪的調門,印度空間與研究組織近期再次向外界宣傳了其在2019年發布的印度航天計劃,此計劃規劃建造一個質量在15-20噸左右的空間站,能為太空人提供15-20天的駐留期限,比起中國空間站完全體180噸的規模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可以看出,此計劃顯然比印度總理莫迪的「口出狂言」更務實,更符合印度目前的航天技術水平,至於印度在2030年能不能按照計劃實現,那我們還得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