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甜了 張家灣700年種植史,成就「北京吐魯番」

新京報 發佈 2022-05-20T11:09:00.302227+00:00

在通州區張家灣,種植者許尚斌在葡萄地里待了大半輩子。與葡萄有關的記憶總是清晰,許尚斌記得,新舊世紀交匯前後,家鄉的葡萄為兩廣地區送去來自北京的味道。

在通州區張家灣,種植者許尚斌在葡萄地里待了大半輩子。他年輕時擔任過張家灣葡萄協會會長,年紀大了仍在園區為各種新葡萄品種跑前跑後。與葡萄有關的記憶總是清晰,許尚斌記得,新舊世紀交匯前後,家鄉的葡萄為兩廣地區送去來自北京的味道。他也曾見證,2014年通州張家灣葡萄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二十多年過去了,許尚斌創立的葡萄種植園區已是北京通州區最大的葡萄基地。

張家灣葡萄。受訪者供圖

種葡萄是件麻煩事

5月上旬,在張家灣葡萄大觀園,棚里的「紅雙味」和「貴妃玫瑰」剛剛成熟,占地180畝的園區則在等待盛夏里最熱鬧的採摘季。

大觀園成立於二十年前,是通州區目前最大的葡萄種植基地。許尚斌是園區的創始人,與葡萄幾乎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如今,黃桃、蘋果,乃至不少來自南方的熱帶水果都已在園區占有一席之地,可在許尚斌看來,仍沒有哪種水果管理起來比種葡萄更複雜,「秋天要讓藤蔓下架入土,等春天還要把土扒開,為它們重新捆綁枝條。種葡萄,永遠是事兒多、活兒多。」

許尚斌的兒子許寶,眼見父親為葡萄「鞍前馬後」幾十年,「葡萄生長的每一步、每一年,都要人去干預,不像其他果樹那樣,定植後能夠自己慢慢長大。」每一株葡萄的順利長大都離不開人的守護:花期中得掐枝打葉,長出果實了也顧不上雀躍,得趕緊人為「疏果」,等到葡萄掛滿藤蔓了,謹防雀鳥來貪嘴。張家灣的葡萄很甜,但種葡萄確實辛苦。

張家灣的葡萄不愁賣

根據《通縣誌》記載,張家灣的葡萄始種於元朝,距今已超過700年。而這些年能被稱為「北京吐魯番」,主要得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家灣鎮葡萄產業的高速發展。

張家灣有悠久的葡萄種植歷史。受訪者供圖

時間退回到約三十年前,當時的許尚斌還是張家灣鎮農業科技站的站長。那時的口號他至今念念不忘,「講的是『服務首都,富裕農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確立,農戶們知道了什麼是市場效益。張家灣地區因為有種植葡萄的背景和歷史,所以發展葡萄產業總能先人一步。」

九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南方鮮有葡萄種植,想嘗鮮,人們得從港澳地區甚至國外進口,長時間的運輸對葡萄果肉的硬度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現在很多南方地區所說的『提子』,它也是葡萄的一種,只不過南方人沿用了香港人對於葡萄的稱呼。」張家灣人不會忘記,產業興盛期,這裡的葡萄不僅服務首都消費者,也曾被運輸到當時小鎮人都不曾到過的兩廣地區。

雖然鎮上的葡萄從不愁賣,可由於品種單一,每年葡萄的上市期都集中在七八月份。為了引進新品種、延長葡萄上市期,1997年張家灣成立葡萄協會,許尚斌任葡萄協會會長,工作重心是引種和植保。到2000年,張家灣鎮葡萄年上市量超過1800萬斤。

40個葡萄品種正在陸續成熟

2002年4月,許尚斌的通州葡萄大觀園正式開園。近年來,隨著城市副中心的發展,張家灣葡萄的種植面積經歷了不可避免的縮減,但許尚斌父子仍在園區為葡萄忙碌。葡萄大觀園內的品種一度達到130多個,但很多品種後來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淘汰的過程,是葡萄種植者的最大遺憾,「有的品種風味特別好,但產量過低;有的品種外觀好看,卻不抗病。有時候,甚至都不是品種問題,只是並不適宜在張家灣種植。」

但總有風味佳、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品種能夠慰藉種植者的心。如今葡萄大觀園沉澱凝練了40個葡萄品種,也分別能在風味、顏色以及成熟時間上體現各自的特色。

這倆月,許尚斌正忙著建立連棟溫室,他說用不了多久,園區內八九成的葡萄都會挪入設施內種植,農活兒也會分散排開。「預計在今年雨季前就會完工,到時候棚里可以完成機械化作業,也更能減少多變的天氣以及病蟲害對葡萄的影響。」許尚斌話語間難掩一股興奮勁兒。

今年是通州葡萄大觀園建園的第二十年,隨著此後幾個月里40個品種相繼成熟,「北京吐魯番」在這個夏天會更加熱鬧。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