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神舟」「天問」——中國航天的浪漫

婧說嫺話 發佈 2022-05-20T11:17:20.795423+00:00

圖為網絡資料,僅供參考中國航天起名中國航天起名視頻版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中國航天起名視頻版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2022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七個航天日,今年的主題為「航天點亮夢想」。中國人的飛天夢由來已久,嫦娥奔月、神女飛天、天兵天將等神話傳說;魯班製作木鳥、韓信發明的風箏;張衡、祖沖之、郭守敬等人對天文不懈努力地觀察;班昭、馬蓬瀛、江蕙、王貞儀等女性天文學家對星座運行運算的深刻研究;明代陶成道,也就是萬戶是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這些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想像力以及對外部宇宙世界的神往。

如今,中國的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現在中國擁有西昌、酒泉、太原、文昌共四個航天發射基地,發射衛星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前段時間航天員返回地球,我看新聞報導,居然在返回的同一天,還發射了兩個火箭,真的不得不讓我們說一句:中國,牛!

現在,我國航天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眾多的國產太空飛行器都是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名字也特別好聽:火星探測叫天問、探月工程取名為嫦娥、載人空間站叫天宮、全球定位叫北斗……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航天太會起名字了。

嫦娥探月工程,來自於嫦娥奔月的傳說。這篇傳說最早出現在西漢古書《淮南子》中,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它在字裡行間可是透露了古人對於星辰的崇拜和嚮往。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2013年12月,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跟隨嫦娥三號來到月球,實現了「嫦娥懷抱玉兔奔月」的神話;2018年玉兔二號跟隨嫦娥四號來到月球,展開對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為了保證地月通信正常,一同上去的還有一顆中繼星,名字叫做鵲橋。2020年,嫦娥五號帶回了月球表面土壤的樣本。歷經17年,中國探月工程完成了「繞、落、回」三部曲的任務。

2011年,中國火星探測計劃啟動,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會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共同合作。火星在古代被稱為「熒惑」,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取其諧音,命名為「螢火一號」。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出自於屈原長詩《天問》,這首詩一共提出了170多個問題,許多與宇宙有關,屈原對日升月落、星辰形態都發出了追問。兩千多年後的2020年7月23日,我國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祝融號火星車,寓意由火神祝融點燃我國星際探測的火種,順利帶回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答案。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取名為「悟空」,因為孫悟空有著無所畏懼的勇氣,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一切黑暗,正是契合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探測暗物質的發射初衷。

北斗七星,在上古時期就被古人用來判斷方向,確定季節,如今依然是北半球最重要的天文星象。先人們用北斗星來指引漫漫長路上的方向,如今我們用「北斗」來命名我們的導航定位衛星。

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由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鮮為人知的偉大科學家,《墨經》裡記載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實驗,指出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取"墨子號"來命名量子衛星,和衛星本身的意義極為相符。

「嫦娥」「神舟」「天問」「天宮」……這些浪漫的名字,從來不單純是一個名字,它們是歷史,是傳承,是對未來的展望,當這些上天入地的重器和極具中國傳統文化意義的名字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不僅體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浪漫,更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航天起名我做了一個視頻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