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參數越高就代表體驗越好?可能你們都搞錯了

鋒潮評測 發佈 2022-05-20T13:20:04.782657+00:00

從 4800W、6400W,到後面的 1 億像素、即將到來的 2 億像素。iPhone 13 Pro 從 10Hz 到 120Hz 共給出了 12 個檔位。

如果常看手機發布會的,會發現這兩年廠商們不怎麼吹處理器了。


畢竟晶片更新頻率降下來了,大家用的都是那幾款,值得講的東西就少了。



So……廠商們都開始用其他配置的參數說話。


越來越高的像素、越來越高的快充瓦數、越來越高的屏幕刷新率……



但,參數越高就代表體驗越好?


今天就來抽幾個大冤種配置和大家扒一扒。


一億像素打不過 1200W?


很長一段時間裡,談相機離不開談像素。


從 4800W、6400W,到後面的 1 億像素、即將到來的 2 億像素。



這樣讓部分人產生了「唯像素論」:鏡頭像素越高,就是越好。


但也有人疑惑:為什麼蘋果用了這麼多年 1200W,體驗甚至比某些 1 億像素還要好。



其實「像素高畫質好」的說法不全對,也不全錯。


舉個例子。


如果你手上拿著的是 5000W 像素主攝的手機,打開相機會發現有個開啟「高像素」的模式(不同機型名稱不同)



在這個模式下,拍出來的照片是實打實的 5000 萬像素。


即使放大再放大,細節依然清晰可見。



但問題來了,大部分人拍照都是習慣直接在默認模式下按快門。


拍出來大多是 1200W、1600W 之類的「低像素」圖片(不同機型設定不同)



這關鍵就在廠商在宣傳時的「四合一/九合一」上。


手機相機傳感器體積就那麼點,像素越高,單顆像素的面積就會越小。


跟切蛋糕一個道理。


切的件數越多,單份的量就越少,不難理解吧?


▲圖片來源網絡


但單像素麵積變小伴隨著一個難題:進光量變小,暗光拍攝體驗打折。


而且高像素拍攝會動用大量的圖像數據。


在忽略其他影響的情況下,所拍出照片的單像素麵積偏小,文件體積還會翻幾倍。


▲左使用默認模式,右使用高像素模式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索尼最早提出了 Quad Byer 陣列。


也就是將四個同色像素排列合一,湊成一個大像素。



四合一後,既保證單像素麵積足夠大,也能減輕數據處理的壓力。


除了四合一,在 1 億像素還有比較常見的九合一技術,合完之後就剩 1200W。


▲簡單算術題懂伐?


像三星的 HM2、HMX 傳感器都是用的九合一。



其中 HM2 更是廣泛應用在各家的中端機型上,並以此作為宣傳的重點之一。



So……其實你的 1 億像素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當成 1200W 像素用罷了。



手機和充電頭都是百瓦快充,用起來只有20W?


快充也是這幾年廠商們發力的重點。


畢竟機身里也就只能塞個四五千毫安時的電池,那不如把速度提上去,也能減輕點續航焦慮。



但是吼,大多人不會只有一個充電頭吧?


在家放一個充電頭、在公司放一個充電頭,這是基本操作了。


更別提有些壕有好幾個家/公司。


但如今安卓各家發力的都是自己的私有協議快充。


像小米的 Super Charge Turbo、OPPO 的 SuperVOOC、華為的超級快充。



想用滿血快充,充電頭得買專門的款。


舉個例子,如果你用的是支持 120W 的 iQOO 9 Pro。


那充電時需要用回對應的 iQOO FlashCharge 技術,才能體驗到滿血 120W。



如果你用的是小米家的充電頭,則不會激活 iQOO 的私有協議,只能通過公有的 PD 協議充電。


速度自然不會拉滿 120W。


此前有媒體對支持 120W 的小米 12 Pro 進行過充電兼容度的相關測試。



從結果不難看出,即使你用的充電頭支持 100W PD 協議,要是沒有小米官方私有協議加持。


出來的效果也只有 30W 上下。


▲via:充電頭網


好消息是,這種情況可能再過兩年會有所改善。


去年電信終端產業發布了《移動終端融合快速充電技術規範》。



文件里提到一項 UFCS 通用協議,交互流程跟如今最為廣泛的 PD 3.0 通用協議相類似。


理論功率最高還能達到 200W 以上。


這項由中國通信院、華為、OPPO、vivo、小米牽頭的規範,得到了多家終端、晶片廠商支持。



如果進展順利,安卓廠商這邊也能實現充電頭自由。


確實是一件好事。


刷新率越高體驗越好?


2019 年的一加 7 Pro,掀起了機圈的高刷新率風。



隨後,大夥都開始給自己的各款機型加上高刷屏。


90Hz、120Hz、144Hz,越堆越高。



但「硬邦邦」的高刷有個問題:功耗。


如果是不可變的高刷,即使處理器渲染出的是 30 幀的畫面,屏幕依舊以 120Hz 的畫面輸出。


多出來的,就是浪費的功耗。


所以手機廠商想出了一招:可變刷新率。



從軟體層面的多檔可變刷新率,到如今的 LPTO,都是通過識別畫面內容,調整刷新率節省耗電。


像小米 12 Pro 在預熱時就曬出了「自適應刷新率」的演示視頻。



10Hz、30Hz、60Hz、90Hz、120Hz 5 檔可調,在如今的安卓陣營已經是較高的配置了。


但動態刷新率做得最牛的,還得數蘋果的 ProMotion。



iPhone 13 Pro 從 10Hz 到 120Hz 共給出了 12 個檔位。


安卓是衝著拉滿流暢性去的,但蘋果明顯就是直奔保續航。



So,這年頭如果還有一些機型只有高刷,卻連最基本的軟體層面可變刷新率都沒有。


那你入手前可就得好好考慮,它的續航到底行不行。



對於咱普通人來說,影像、屏幕、快充這些特性比性能提升的感知要來得強烈不少。


怎樣區分夠不夠強,數值就是最直觀的評判標準。


廠商們就是抓住大夥空追參數的心理,用越來越高的數字哄你買單。



參數高不是不好,但脫離了實際使用的高參數,可能就成了「坑」。


掏錢買機之前花心思了解一下,總會穩妥許多。


土豪當我沒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