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藝術簡介--- 晚清刻瓷人物提梁壺欣賞

福州老陳 發佈 2022-05-20T14:07:53.862451+00:00

刻瓷作為中國傳統陶瓷裝飾技法之一,採用鑽石等硬質工具在瓷器上鐫刻出山水、花鳥、動物、人物、書法等紋飾,根據畫面需要再填以墨彩。

刻瓷藝術簡介--- 晚清刻瓷人物提梁壺欣賞



提起刻瓷畫,許多人都會感到陌生。刻瓷作為中國傳統陶瓷裝飾技法之一,採用鑽石等硬質工具在瓷器上鐫刻出山水、花鳥、動物、人物、書法等紋飾,根據畫面需要再填以墨彩。刻瓷作品觀之有形,觸之有感,既有「金石之韻」又有「筆墨情趣」,風格迥異,自成一科,極具魅力。確實,在目前的瓷器投資市場上,繪瓷幾乎占據了瓷畫絕大部分的「份額」,這也使得刻瓷畫精品的價格很少能有超過10萬元的,雖然相比繪瓷,刻瓷瓷器略顯粗獷,但是其高貴不貴雅而不俗的特質,還是值得廣大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關注。刻瓷畫,是繪畫和雕刻相結合,運用刻刀在燒制後的陶瓷釉面上雕刻而成。它用於表現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書法等眾多題材,技法獨特、別具韻味,被譽為「神奇的藝術」。 刻瓷是集書法、繪畫、篆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用特製刀具,在各種瓷質的瓷面上,雕刻出塑造形象,再現生活,自然天成,栩栩如生的作品。經過刀雕斧鑿,無光的畫面與光亮的瓷面相互映襯,強烈對比,猶似錦上添花,它既有觀賞性又具收藏價值,又有紀念意義,是我國民間手工藝品中的傑作,在世界藝苑中獨樹一幟,曾創四項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國的藝術家、收藏家對刻瓷藝術的概論是:「瓷賴畫而顯、畫依瓷而傳、觸有手感、觀有筆墨」。

「世界刻瓷在中國,中國刻瓷在淄博」 刻瓷藝術在淄博發展到今天曆經三十餘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刻什麼都供不應求,到現在要求不僅要刻得好,還要有意境,更要與瓷器的材質、上釉等相融合,人們的需求變了,不能再如過去那樣簡單地對著圖片描摹、機械性地敲敲刻刻,而是要在點線面處理、著色、上釉等綜合方面上有所創新、變化,做出適應市場的刻瓷藝術品。
素以「康乾盛世」著稱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濟發展,國泰民安,雄厚的經濟基礎推動了各類製造業空前繁榮。三朝統治者深諳漢文化,對陶瓷更是情有獨鍾,先後為制瓷業的恢復和發展投入了大量的白銀,並委派專職官員督理,將制瓷業推向了歷史新高。乾隆帝喜文善武,嗜古成癖,凡過目喜之的瓷器,多即興提筆賦詩讚頌之,並直接書題於產品之上。為將皇帝的墨跡永世保留,宮內的能工巧匠用硬質工具將其刻鑿,並填以墨色,墨色浸入瓷胎之內,經久不變。據資料記載,清朝初年已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並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刻瓷始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約260年歷史。刻瓷是一門集版畫、油畫、書法、篆刻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傳統的刻瓷是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在陶瓷坯體表面刻劃畫,形成凹槽的花紋或圖案,再施上釉料,經燒成後優美、流暢、素雅的花紋和圖案,或者在已燒好的瓷件釉面鑿刻人物圖案。傳統的刻瓷技術全憑藝匠精工細雕的手藝,因此製作起來費時,且常為單件製品,複製起來很難,這也增加了其收藏價值。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別喜歡的瓷器上題詩,用以寄情抒懷。為使御跡能保留長久,宮庭藝人就想辦法將墨寶刻於瓷器上,從而產生了刻瓷。 一直到了乾隆後期,由於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設置了「造辦處」,專門製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由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舉,鐫刻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已有人能用鋼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鳥、草蟲等繪畫作品,且栩栩如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了這一時期,刻瓷才真正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同治至光緒年間,北京的書畫家鄧石如等人,集國畫、版畫、油畫、素描之長,把中國畫講究的筆墨、氣韻、空靈和西洋畫講究的點、線、面、黑、白、灰巧妙地融於刻瓷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韻味,又具有筆墨淋漓的水墨妙趣,促進了刻瓷的發展。清光緒年間,刻瓷藝術得到較大發展,用刻瓷技藝裝飾的瓷器品種逐漸增多,有花瓶、茶壺、帽筒、罐、缸、蓋碗等。清末從事刻瓷藝術的藝人逐漸形成了一個行業。在清末煙畫的一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刻瓷師傅正在依照顧客的要求,在其購買的茶具上雕刻書畫,可見刻瓷行業在當時的影響力。曾有人為此編了順口溜:「叮叮噹噹刻瓷聲,大千世界在其中,有心留得明月在,將伊鑲在瓷盤中」,不難讓人聯起到當時的刻瓷現狀。民國時期,刻瓷藝術繼續流傳。民國後期,由於政局不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制瓷業落入低谷,可供刻瓷用的瓷胎極度匱乏,刻瓷藝人生活無法保障,紛紛轉行另謀生路,能堅持下來的也瘳若晨星,刻瓷業幾盡調零。


刻瓷的藝術發展與時代大環境密不可分,這更讓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今人們對於刻瓷市場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的藝術創作要緊跟大環境,有所大突破。建國後,隨經濟發展,對外交流的逐年擴大,刻瓷藝術更是名揚海內外,深得國內外朋友的喜愛。黨和國家領導人常常將刻瓷盤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或重要外交場所的禮品。

近日筆者收到晚清刻瓷人物提梁壺一件(如圖1-3),刻瓷畫的內容是,一老夫子在春風柳樹下為倆小孩童課瀆的情景,雖然沒有彩色,是在已燒好的瓷件釉面鑿刻人物圖案。人物穿插按排在庭院之中,有聚有散,疏密得體。人物肢體語言生動,神態豐富。鐫刻的線條剛勁流暢,精緻細膩,雖只有墨色的變化,卻將清代人物神態精巧細緻表現得淋漓盡致。採用傳統的刻瓷技術全憑藝匠精工細雕的手藝,但刻劃出來的人物肖像、柳樹春風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把中國畫講究的筆墨、氣韻、空靈和西洋畫講究的點、線、面、黑、白、灰巧妙地融於刻瓷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韻味,又具有筆墨淋漓的水墨妙趣,整個畫面躍然於提梁壺的面上,唯妙唯俏。另一面上題上"可以清心"草書四字,書法流暢剛勁。這件民間的晚清刻瓷人物提梁壺刻瓷作品所用瓷胎的質地和規整度都較差,不能與官窯產品相比,雖非精品,經幾百年流傳至今尚保存完好確實不易。


關鍵字: